纽约最红设计师:用时装呐喊

2016-04-29 00:00:00冷无霜
莫愁·时代人物 2016年10期

天马行空的梦想

亚历山大·王的父母,是上世纪70年代从中国台湾移民美国的打工者。他们从洗碗工开始做起,到后来在纽约开了一家塑料厂,生意做得顺风顺水。有着强烈中国情结的父母总是习惯性地把亚历山大·王叫作王大仁,他们很快发现,王大仁在很小的时候就展露出了画画的天赋。

到了上学的年纪,父母没有时间照顾王大仁,就把他送到了一家寄宿制的贵族学校。12岁那年,王大仁同桌来了一个女生——美国小说家丹尼埃勒的女儿特兰娜,特兰娜总是穿着各式各样高级定制的童话般的衣服来上学,王大仁每次都用最快的速度把那些衣服的样式画在本子上。“那时我对同桌的服装喜欢到了痴迷的地步,放学后,我不像其他男孩子一样去运动,而是把所有时间都花在那些刊有新潮服装的时尚杂志上,那时,做一个时装设计师第一次清晰地成了我的梦想。”

王大仁15岁那年,哥哥要结婚了,刚上高中的他利用一些碎布料和别针制作了三十多套晚礼裙,送给嫂子当作新婚礼物。开心的嫂子一件一件在镜子前试穿,然后把试穿的视频寄给了马克·雅可布等设计大师的母校——帕森斯学院。院长西蒙·柯林斯看到这些晚礼裙,喃喃自语道:“这些天才式的作品有着天马行空一样的梦想,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个十几岁孩子的手里。”他打电话给王大仁:“尊敬的王先生,我想您是不是应该早点结束高中学业,来帕森斯学院早些实现设计师的梦想呢?如果您考虑清楚了,可以直接来纽约报到,学院会给您提供全额奖学金。”王大仁征求父母的意见,父母认为,上大学是迟早的事,还是按部就班地完成高中学业吧。

18岁高中毕业后,王大仁来到纽约就读帕森斯学院。学院每年的迎新晚会都是毕业班学生的作品唱主角,王大仁应院长的邀请,也设计了几套作品参加迎新演出。王大仁选用了摇滚歌曲《吉赛尔生命中的一天》做走场音乐:在残阳如血的背景下,以硬质帆布为材料的牛仔系列呈现出一种略带幽默式的摇滚风格。色彩的搭配出人意料,有着奇异的和谐,粗大的铁扣,夸张的针角,充满了狂野的青春气息。当音乐停下来,全场沉默了有近十秒钟,接着如潮的掌声经久不息。

声名鹊起的王大仁很快就受到纽约最著名的设计公司——马克·雅可布公司、时尚杂志《Vogue》主编的赏识和指导,并有了在那里实习的机会。

大二那年,王大仁做了一件外人看来几乎是离经叛道的事情,他退学了。所有人都不住惋惜地说:这孩子疯了。王大仁感觉学校那些呆板的学习限制了自己的思维,他要给自己以无限的天空让自己飞,他开始筹备自己的个人品牌——Alexander Wang(亚历山大·王)。

身体里有两个声音

王大仁第一批作品是六款街头时尚毛衣,每款限量十件。他的哥哥、嫂子成了他的推销员,把这些毛衣装进行李箱,拎到附近的社区一家家上门推销。自信满满的王大仁本来想可能要不了两天就会卖完,可半个月过去了,才卖了十件。

王大仁不服气,他带着作品到《Vogue》杂志社,让编辑们试穿,并亲自讲解自己的服装和设计理念。编辑们第一次听到街头时尚这个词,嘲笑他说:“街头能高级吗?”杂志的主编倒是十分欣赏这些毛衣,一口气买下了六款。“人们没有接受街头时尚的观念是可以理解的,但我坚持我人生中的第一款设计:街头运动的宽松廓形和经典优雅的黑白色系结合,通过高级面料和利落剪裁展现极简主义美学。街头元素嵌入日常正装中,女性看来会更加优雅和随性。”

20岁的年纪,当许多设计师还在寻找自己的风格时,王大仁已经形成了极鲜明的个人特色和审美哲学。

美国时装协会主席、著名设计师黛安·冯芙丝汀宝遇到了《Vogue》杂志的主编,对她身上的毛衣十分心动。她打电话请王大仁来自己的公司工作。王大仁淡定地拒绝了:“对不起,我要专心设计个人品牌系列,以后我们还有合作的机会。”黛安·冯芙丝汀宝非常吃惊,在她的印象中,没有哪个设计师拒绝来自己的公司工作,她认定,这个有个性的年轻人会前途无量。

时光飞逝,王大仁在纽约渐渐走红了,他的设计让经典传统的黑色变得柔软,让年轻随性的元素变得优雅。2008年,他在纽约大剧院成功举办了第一场正式的个人时装秀,并获得两万美元的美国时装设计师协会大奖时尚基金。巧合的是,这次大奖的评委主任正是当年被王大仁拒绝的黛安·冯芙丝汀宝。

2012年,王大仁被世界时装界宠儿巴黎世家任命为创意总监。所有人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一个是有着百年历史的法国奢侈时装屋,一个是大走放荡自由风格的街头达人。让一心颠覆传统的设计师来执掌最传统的高端品牌,怎么看都是诡异的搭配。

朋友劝阻王大仁,法国媒体也是一边倒的唱衰,认为王大仁与巴黎世家的古典气质格格不入,巴黎世家这样做,看样子是要走下神坛了。王大仁却说:“我感觉身体里有另一个声音,我想尝试一下。年轻本身就是件不可思议的时尚元素,让百年老品牌变得狂野一点,或许是件不错的事情。”

他没有让人失望,在巴黎一年一度的时装周上,王大仁推出了两种风格的时装。一种是洋溢着浓浓复古气息和绚丽奢华气质的传统服装,刺绣、花边、烫钻、绣珠、毛皮等一切华丽的装饰主义都得以显现。另一种则是他的一贯风格:牛仔开衩长裙、齐腰军装外套,以及装饰于各处的圆环铁链,剑拔弩张的肃杀之气犹在,即使是蕾丝、镂空,也都没有性感的味道。宽松自由元素的运用并没有丝毫倦怠疲惫之气,而是将凌厉的气氛变得更加柔和。流苏、毛边、破洞,未经雕琢的处理手法与精致的丝绸、钩花冲突碰撞,恰巧将冷峻融化,给不羁留了一处上流社会的生长空间。法国人被彻底地征服了,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喊着王大仁的名字,许多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巴黎世家的零售增长率达到了两位数,每逢有新款发布,巴黎专卖店的门口都会有人连夜搭帐篷等待开门抢购。

野心勃勃的扩张

王大仁的时间都用在了往返纽约和巴黎的飞机上,每天他要浏览300封邮件,参加15个会议,候机室是他休息的最佳场所,渐渐地他有些疲惫了。“身体的疲惫倒是其次,最主要的是,一个设计师到底有多大能耐,才能拥有完全不同的两套思维。两个品牌会不会因为我的疲劳而出现重复的创意,如果是,这将是一个设计师最可怕的才情枯竭。”

2014年年底,王大仁的两个好友相继自杀,他们也是时装界的设计大师,也是同时运营两个奢侈品牌。这件事对王大仁刺激非常大,他认为两位好友可能就是纠结于两种完全不同的创意,而一个人的思维要完全分隔开来,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

2015年年初,王大仁结束了与巴黎世家的合约,回到纽约专心经营自己的个人品牌。纽约人以一种特别的方式来庆祝他结束空中飞来飞去的日子,他们为王大仁举办了亚历山大·王出道十周年走秀。举办方请来的世界名模展示了王大仁从初期爆红的运动风小黑裙到后来火遍全球的“Parenta Advisory卫衣”,以及他没有推向市场的镂空小背心、拼接夹克等时装,人们享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视觉盛宴。

不过,真正让人们爱上他的,还是其讨喜的性格。每次谢幕,他都会蹦蹦跳跳地跑上舞台,一改人们对设计师的刻板印象。不仅如此,王大仁还是一个情商非常高的社交达人。他不仅邀请名模、公关、设计师、时尚杂志编辑参加派对,亲自担任DJ打碟调节气氛,还通过社交网络现场直播,扎扎实实地打着广告战。久而久之,他的派对被《Vogue》称为“纽约最梦幻的私人时装派对”。

2015年,亚历山大·王开启了全球扩张模式,到年底,王大仁已经在世界各地拥有了二十家专卖店,当年的营销收入超过了一亿美元。

也就在这一年,王大仁在上海市南京路开设了中国专卖店。有中国媒体问及亚历山大·王品牌会不会遭遇文化认同的问题,王大仁回答:“我在美国长大,但我能代表华人在世界发光,我还是感到非常自豪的。时尚是一种交流方式,爱生活的人,不管是什么文化背景,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兼容方式。”

2016年6月,王大仁再次布局,他的目标是在全球范围开一百家亚历山大·王专卖店,年销售收入达到10亿美元。

对此,王大仁很有自信,他说:“我要把亚历山大·王打造成我自己真心尊敬并崇拜的牌子,让它的设计打动包括普通大众和精英阶层的不同观众,并力求保持其完整性,不做任何的妥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