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火重生

2016-04-29 00:00:00赵丽
莫愁·时代人物 2016年10期

如何理解新常态,中国进入新常态后会呈现出哪些特征?如何在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在新作《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解析当下及未来的中国。读后,我总结新常态的发展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换句话来说,新常态的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

三十年后的中国与现在最大的不同在哪里?“未来三十年中国和现在最大的不同是人的不同。”郑永年说,“我们对未来的判断是基于目前的状况,而不是想当然地构筑一个‘乌托邦’。”比如未来三十年社会的主体构成怎样、人员结构怎样等问题基本是可以从现在来推论的。中国未来三十年的走向,取决于如何面对“新常态”这一阶段的关键问题以及采取的行动。

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官员是否能执行到位。政府每年有什么改革新进展,有什么新的举措要完善,将成为未来几年观察中国的焦点。在这本书里,郑永年特别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他认为,某些官员的不作为危害很大。他说,目前,反腐败重在遏制官员的乱作为,整治一些乱作为的政府机构;而在此后要整治不作为,让政府转向有作为。从实践上看,整治乱作为是相对简单的,有时候一纸禁令就能发挥作用;把事情做好比什么都不做要难得多,对官员而言也意味着更大的风险和责任。不过如何让整个官员体系都动起来、有作为,这是一门大学问。

现在,小城市的人拼命往北上广深涌,农村的往城市涌,很多二三线城市里开发的房子都空置着。城镇化应该围绕着人来展开,以人为本。换句话说,城市化是要将更多农民纳入到正常的城市社会生活中来。这样,就迫切地需要城市以更公平的方式提供更多公共品,例如廉价住房、基础教育、医疗和社保,还有最重要的,就是适合这种城市化运动的就业和培训机会。中国人其实都是农村出来的,农业文明是几千年的文化载体。过去,以建设家乡为荣,现在变成了以离开家乡为荣,这是不对的。

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的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同时,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作为国人的一分子,我们势必要强大起来,才能实现国家的强大。今后中国的外交不容易,“第一是中国的利益要走出去,第二要保护自己的利益,第三得承担国际责任。只要能撑过这段痛苦期,十年到十五年后,中国的国际环境会有很大的改善。另一方面,中国要明白大国都是打拼出来的,没有人会送给你。”

中国讲的新常态概念与国际不同,主要指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发展阶段。从长周期角度看,经济新常态是一个必然结果,各国情况都差不多,缩短这个下行阶段都要靠改革创新。而谁改革得快,谁的决心大,关键要看是否有一个坚强、智慧的领导层带领民众走过这段时光。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这样,新常态的概念在整个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位置就摆清楚了,它的理论价值也就呈现出来。所以在中国,提出新常态意味着中国经济的浴火重生。

当我们清楚了人的发展,解决创新和变革就会在新常态下良性发展。民众在领导层的带领下突破自我,改革创新,我们将会迎来未来美好的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