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的课改使得学习的目的、教育的手段等等很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时期,语文教学课标指出:“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提升社会主义公德,逐渐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提升文化的品位以及审美的兴趣” “具备阅读的水平,着重对感情的体会”“培育对于祖国文化的热爱”。事实上感情教育一直以来都不受语文教学重视,厚重的政治色彩、繁琐的知识框架和无趣的语法教学等等因素使得语文的教学变得单调乏味,假如可以把一种乐观向上的情感气氛融进语言水平的学习和培育,那么语文的教学就可以成为一片乐土。
【关键词】初中的语文;情感培育;变化;心灵达成一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正统的语文教学中,老师往往把教授知识和培育能力当作自己教育生涯的主要目的,因此把感情给忽视了。既然如此,那么怎样才能把感情的教育融入进教育之中呢?下面发表一些个人的观点
一、感情培育要求语文老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创造出乐观积极的课堂气氛,需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
(一)语文老师要有正确的学生观,构建平等融洽的师生联系
注重人的培养是新课程关键理念,“所做的全部都是帮助学生的成长。”老师必须以学生为学习的主要内容,而且相信每个人都是可塑之才,更要坚持任何一个学生都拥有广阔的提升空间这一观点,在老师的教育观念里,班里任何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自身关切的对象,关切本来就应该作为最优的教导方式。
(二)谈谈老师的乐观心情对于课堂教学结果有何帮助
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这就表明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和教学成果之间存在关联。老师对学生给予各种正面的情感肯定能使得学生对老师也产生敬仰等正面的情感,使学生更加向往与教师交流,使其明白和教师交流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因而更加喜欢和你交流,喜欢你的课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融入进自己的正面感情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果是很有必要的。
(三)语文老师要面带微笑进入教室
即使没有好心情,也要保持笑容,因为有那群一直爱戴我的学生们。把所有令人不开心的事抛之脑后,始终在学生跟前保持笑容,以满足学生们的感情需求,使学生们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这可以说是学习语文的快乐方法。
二、培育学生对于祖国悠久语言文化的浓厚情感
由于受我国亘古不变的教育方法的影响,语文教学变得非常无聊枯燥,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把语文当作一门高深、无法触及的学问,因此出现了对语文的恐惧感。无法熟练掌握运用自己国家的语言文字已经非常普遍了。我们当中许多的年轻人,更有甚者是那些具有高学历的人语法运用错误的情况到处都是,把我们悠久的優秀文化精华忘得一干二净。
身为一名老师,得到学生的喜爱认可是第一位的。学生经常会把自己对于老师的喜恶代入到与之相对应的课堂里。《学记》里的“疾其师而隐其学”“亲其师而安其学”讲的的确如此。学生只有喜欢上教师,才会爱屋及乌。所以,使学生们对学习语文产生兴趣,是教授语文过程中最本质的目的,是让学生亲近语文、喜欢语文的有效方式,也是学生对于祖国文化的喜爱的最初表现。语文的教授本质是进行汉语的传授,汉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载体。学生对语文的喜爱是更深一步喜爱祖国语言文字、民族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基础。让学生爱上语文,就是让学生提高对其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精神文化修养。
三、真情实感地引入
真情实感地引入,模拟书中的场景,升华课堂的情感。上好一节完美的语文课,与教师备课时真情实感的引入密不可分。升华课堂的感情气氛,使学生的感情产生涟漪,能引人入胜,使其加入进课堂教学中。苏联著名科学家巴甫洛夫认为语言是富有刺激性的东西,因为它富有感情。真情实感的表达离不开老师绘声绘色、铿锵有力的说话技巧。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入,模拟场景,升华课堂氛围,就会是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使得教学过程中会出现意料之外的成果。
四、绘声绘色的朗读
绘声绘色的朗读,引发情感,产生共鸣。朗读是通过阅读纸上的文字,将眼睛所看到的通过声音能够使人的耳朵听闻,这就是语文教授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如果能好好利用朗读,做到绘声绘色,铿锵有力,那么往往能够真实地再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使得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鲜活。
老师范读,是学生自己去从中领会情感。老师要看重范读,而且能够达到把自己与主人公融为一体的境界,充分表现出主人公的真实情感,不加任何的修饰,该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做到心神合一。
五、融入作品
融入作品,把自己放在主角的位置,去体会作品或者角色所要表达的东西。
王尔德曾有这么一句话:“作者完成了书的一半,读者完成了另一半。”这句话暗示了作者和读者之间应该互相建立联系。当学生满怀好奇地来到作品中的世界的时候,就能够独自使用已有的精神体会完全发挥自己的联想,对其实行重组创新,自然就会出现精神上的体会,这份体验和作品里的主人公交织在一起从而出现共鸣的时候,会到达一个尽善尽美的新境界。当学生的内心和角色的内心融汇在一块的时候,其情感就会与故事里的角色的情感相同步,从而实现了感情熏染的目的。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下进行的语文教授过程,会有着非常宽泛的开放性。由于语文一直以来都是无处不在,所以老师要诚心诚意地对每一个渴望知识的心灵循循善诱,使其感受到丰富的情感,因而提升知识、开阔眼界、塑造人格,这就是语文教学最关键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丽,李慧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2]段永平.初中语文教学中创设情景的策略[J].甘肃教育,2016(3).
[3]马德.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瓶颈和突破浅谈[J].亚太教育,2016(4).
[4]袁喜平.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趣味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6(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