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灵启迪入手作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2016-04-29 00:00:00史喜才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唯有多关注他们、关心他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和他们做知心朋友,用爱心滋润,找到打开他们心灵之窗的钥匙,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才能促使他们迅速转化"

【关键词】心灵启迪;学困生转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学困生?顾名思义,学困生就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具体来说是指学生的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但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学习目的的学生。每个班级、不同科目,都有或多或少的学困生,他们大多学习不主动,学习的毅力和耐力较差,学习效率低。常常寡言寡语,自卑心理严重,与人不合群,交往圈子狭小,知心朋友很少,缺乏别人的认同与关心。他们是班级中的弱势群体,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每次考试后的关注对象,在压抑、迷茫、孤独中负重前行。

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思考: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处在同一起跑线上的学生渐渐掉了队,以至于他们最后失去了继续跑下去的信心和勇气?通过自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体会到:唯有走进学困生的心灵深处,作学困生的知心朋友,找到打开他们心灵之窗的钥匙,才能发挥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才能获得新生。

去年班上有一名男生,穿着朴素但很干净,除了校服,很少看到穿别的衣服,可以看出,他家境并不好。他怕与人说话,当你的目光与之相遇时,他会马上低下头,眼睛里闪烁着一丝恐惧与不安。下课了,当别的孩子离开时,他喜欢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眼睛望着窗外,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当我走近试图与他交流时,他那强烈的戒备心理表现让人觉得虽然我们近在咫尺,但心理的距离却空旷而遥远,令我望而却步。

接下来的日子里,学习好像只是他的一块责任田,只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按部就班,与世无争,全然不管庄稼的收成好坏。我每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课外辅导、派小老师、找家长……好话说了一大筐。该用得着的全用到了,我想,就是一块冰,也该融化了。然而,他的漠然让我震惊,学习依旧无起色,仍然我行我素。虽然在他身上我付出了很多,但我意识到自己依然是一个局外人,他不仅不领情,而且抵触情绪越来越强,甚至没有学生愿意做他的小老师。我真想放弃,但教师的职业和做人的良心不允许我这么做。

在一个烟雨蒙蒙的下午,其他孩子都已经回家了,他和奶奶为一把雨伞互相推让,我顺手将自己的伞递给了他,意外的是,他竟然没有推却,很不自然地笑了一下,扶着奶奶,转身离开了。我了解他的家庭,奶奶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无人能够替代的。

我觉得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机会,就决定去家访。吃过晚饭,恰好雨住了,我便骑上摩托车,过了一条河,不出七八里路,在一个绿树掩映的小院子里,一家人手忙脚乱的迎接我这个不速之客。他不經意间露出的成熟与稳健让人意外,这时我突然觉得他就是一个懂事的大孩子。

这是一个三口之家,奶奶已年过花甲,父亲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庄稼汉,还是生产合作社的社长。一辆农用三轮车风尘仆仆地待在院子里,一股浓烈的柴油味弥漫在空气中,看来刚干完活。他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父亲常年奔波在外,母爱的缺失让他觉得自己是一个缺少什么的人,奶奶成为他唯一的情感寄托。许多话他不愿向父亲讲,但愿意与奶奶交流。

奶奶年纪大了,长期跟奶奶相处,与同龄孩子很少一起玩,他觉得别人都在排挤他。就渐渐形成了孤独、自卑的性格。由于过早体会到了没有母爱的心酸与孤独,所以他承担了很多的家务,比其他孩子更懂事,更成熟,更坚强。家是他的世外桃源,奶奶成为他唯一的知心朋友,长期的自我封闭让他很难融入班级乃至社会这个群体中来。我想,只要解开这个心结,他就不会是一个学困生。

那天,我和他谈了一个多小时。从学习到生活、从做人到理想、对班级的意见、对同学的评价谈了很多。他说他怕去学校,更不想学习,觉得自己很没用。我不敢相信,一个寡言少语、我曾经认为不可救药的孩子能把我当成自己的知心朋友。而我只是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地点借了他一把雨伞而已。从那以后,他仿佛变了一个人,作业整齐了,回答问题积极了,成绩提高了,很快就成为班级中的活跃分子。

经历了这件事,我想作为老师,我们要了解学生的情感需要,要善于捕捉时机,创造条件,做学生的知己,与学生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只要孩子把你当成知心朋友,一句问候、一个眼神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是不可估量的。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理想、情感和需求,他们需要老师的尊重爱护和帮助。要做学生的知己,首先,必须了解每个学生。事实上,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不同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个性特点、内心世界,对爱的需求和接受爱的方式各不相同。他们需要爱的滋润,爱心能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只有了解他们,才能给他们爱,才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他们努力地完成学习任务。

其次,作为教师,应该关注特殊学生。对于一些“问题”学生,尤其要倾注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注。想方设法给他们自尊、自信、自强的力量。

最后,要选择恰当的切入点,学会雪中送炭。我们要在孩子最需要帮助、愿意接受你帮助的时候,选择恰当的方式,找准时机,用真诚感染孩子,就能找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播撒希望的种子。

为人师者,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还要有一颗博爱之心,更要学会把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与时机。因为在有些时候,雨天的一把伞会改变孩子的命运。

作者简介:史喜才, 1966年生,甘肃省灵台县朝那镇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有论文多篇在各级报刊发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