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作文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是一个连续的流程:指导→模仿→借鉴→情境激励→创新→积累→规范,从诗意角度分别对各个环节进行界定、考量。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诗意流程;能力;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作文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循序渐进的写作实践过程,其可以概括为如下七个环节的诗意流程。
一、众里呵护千百度——教师指导性作文,贯穿始终
作文能力的培养、提高是通过不断地练笔和积累达到的。这一过程,同样离不开老师的指导,且这一指导是贯穿始终的。老师的指导具体、全面:方法指导,技巧指导,积累指导,训练指导,规范指导等。见进步提升即赞赏鼓励,遇浮躁粗糙则鞭策警示;细心呵护,百般扶持。因此,初中生学作文,尤其要重视老师指导。这样,有了老师的悉心指导,众里呵护千百度,学生才能少走弯路,能力方可快速提升。
二、绝知此事先模仿——模仿性写作,必由之路
初中语文课文篇幅增长,作文要求相应提高。不少学生刚开始不知所措,不敢下笔。茅盾先生说过:“‘模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绝知此事先模仿,最可行的办法是,老师指导学生模仿学过的课文,模仿其选材、段落、立意、结构等。
例如,描写人物模仿《我的老师》:开头点题,结尾照应;中间叙事,夹以抒情、议论;贴近学生生活选材。记叙家庭生活模仿《散步》,描摹人物动作模仿《背影》,再现童年生活模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课堂活动模仿《最后一课》,表现自然景物模仿《春》《济南的冬天》等。
模仿性作文的形式可多样化。既可就某一文本进行整篇模仿,也可就某一精彩段落、语句进行仿写;既可就灵动的句式、生动的修辞等进行仿写,也可从表达方法、意蕴内涵等方面进行仿写;既可学生间竞赛,也可师生间互动。力求让学生一直参与整个过程。
三、他山之玉可攻“玉”——借鉴性作文,形神兼备
如果说模仿作文从名家、大师处“借来”了“形”,那么借鉴性作文将逐步摆脱模仿的“形”迹,渐进到内在“神”韵,获得作文的机巧,走向独立作文。因此,可谓他山之玉可攻“玉”。
清代评论家刘熙载这样评价李白的诗歌:“太白诗以《庄》《骚》为大源,而于嗣宗(阮籍)之渊放……亦各有所取,无遗美焉。”(《刘熙载文集》之《艺概·诗概》)此语道出了借鉴性写作的重要性。借鉴性写作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方法,初中生作文也须借鉴此法。练笔中,对大师、名家文章的写作方法、表现技巧以及语言风格特色等进行有选择地借鉴、吸收,从而逐渐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作文风格,独立可作文,并能形神兼备。
可就文本某一突出亮点,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象征手法等方法之一进行针对性迁移训练。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描写百草园景物表达作者情感是一亮点,此种情景交融之法可以借鉴。
也可进行多篇借鉴,取人之长。比如《王几何》《爸爸的花儿落了》《台阶》《我的母亲》《我的第一本书》等,都是写人叙事佳篇,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引导学生揣摩、比较,有选择性练笔,必然会有所领悟。
还可从名著经典阅读中摄取营养,多向借鉴,博采众长。古人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当为借鉴写作的至高境界。叶圣陶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关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文集》)鲁迅先生说得更形象:“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给颜黎民先生的一封信》)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向更深更广的名著经典阅读进军,完成借鉴。
四、高楼望尽天涯路——情境激励性作文,动力源泉
“教学不在于传授而在于唤醒和鼓舞。”(第斯多惠《德国教师培养指南》)此语用于作文教学,尤为恰如其分。所谓激励性作文就是利用特定情境唤醒学生心中还在沉睡的作文激情,让他们拥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词句)的独特体验,产生不竭的动力。
要善于抓取如下特定情境,指导作文:(1)激情涌动之时,比如,学生关注的学校重大活动,新近发生的重大、热点事件……都可进行激励性作文;(2)真情流露之机,诸如,与朋友断交,受师长误解,生病亲人照顾,考试失利等,引导学生情之所至,文之所达;(3)摩拳擦掌之际,比如,来个师生作文擂台赛,学生跃跃欲试,“东风吹,战鼓擂,当今时代谁怕谁?”充分调动学生作文激情。
一些文笔较好、可读性较强的习作,老师可进一步指导,鼓励向社会投稿。一旦发表,学生获得的动力激励是可想而知的。
五、灵犀点透双飞翼——创新性作文,灵感跃动
有了以上铺垫,作文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进行创作性作文 训练。指导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在倾吐之间表现个性与特 " 色;在平凡之下捕捉不俗;在普通之处写出神奇;在平淡之中挖掘深刻——灵感火花跃动,灵犀点透双飞翼。
扩写、改写是重要方法之一。其能培养学生再创造能力。新课标这样要求,“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初中语文教材中许多名篇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石壕吏》《孔乙己》《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等篇,结尾都可引发学生想象,进行扩写,创新性作文。
此外,利用神话、科幻等题材,也能有效指导创新性作文。毕竟初中生对神话、科幻作品的心理距离较切近。
最主要的,还是以生活题材为内容进行创新作文,培养学生平时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发现生活中真善美的东西,然后用文字再现,即作文生活化。这样即可避免作文内容干涩、千文一面。新课标明确要求,“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
六、为有源头活水來——积累性作文,手写我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诗句),要想作文突破陈词滥调、突破拼凑抄,必须回到“源头”——日记、周记。日记、周记内容记录生活,大多具有真情实感,是“我手写我心”的最初形式。生活每天都是新的,每个人的生活及体验又各自不同。所以,日记和周记是学生心灵与生活的全方位对话,实质就是一种积累性写作。
要想作文材料始终新鲜,角度始终新颖,立意有深度,最好的办法就是坚持记日记、周记,进行积累性写作。这种记不是为记而记,记完作为重要材料保存下来,经常翻一翻,读一读,不断地品味、感悟,作文时自然会信手拈来。大部分学生一到毕业班,学习紧张,生活单调,情感枯竭,苦恼写不好作文。如果在此以前进行了大量的积累性写作,情形就会大不一样!
七、戴着脚镣跳舞——规范性作文,决胜中考
中考作文限时间,限篇幅,限文题,限选材,限立意。要想中考作文取得好成绩,必须在中考前进行中考作文系列规范性训练。达到定时结篇,篇幅适中,主旨明确,有一定高度、深度,表达别出心裁。一句话,能熟练按照中考作文要求进行规范性作文。闻一多先生说写诗是“戴着脚镣跳舞”,中考作文某种程度上也是“戴着脚镣跳舞”。只有完成作文系列规范性训练,学生才能考场作文得心应手。
八、结语
映阶碧草自春色——自由性写作,生活真需要。作文教学的目标和理想应该是使学生能根据生活实际需要熟练写作,轻松自如写作,即自由性写作,实现“映阶碧草自春色”(王安石诗句)的境界。
此前,学生已较为熟练地掌握了多种写作方法,拥有了一定的写作技能,积累了较多的作文素材,也有了一定的写作经验,自由性写作应该不是难事。这当中如果有幸诞生一二位作家、诗人,那也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