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深层阅读谈文本教学的开展

2016-04-29 00:00:00梁龙岗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眼睛决定宽度,思维决定深度。高中语文教学的文本解读要能够深入挖掘,这就需要深层阅读。文章分析了文本教学现状,然后从追求心无杂念的阅读境界、思考含义隽永的特别词句、关联专题板块的学习习惯、挖掘作者多样的表达情愫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语文;文本教学;深层阅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进一步深入传播中华文化和培养学生深层思考能力的任务。在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下,学生获取知识变得多元化,但同时学生也变得亢奋、急躁、苍白和肤浅,不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静心凝神,他们往往习惯于网络阅读一般浅尝辄止。语文教学的深层思考习惯,需要教师引导和培养,当深层阅读成为一种自觉,方能对教师的文本教学有利,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利。

一、文本教学现状

在语文课堂中,文本是一种教学常态下最常见的内容,高中阶段统计来看,主要有现代文、诗歌(包括古代和现代)、文言文、戏剧等形式,但不论是哪一种形式,文本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深层阅读,只有如此,才能解读出文章的主题,才能使文本有解读的需要。但文本教学的现状却很不乐观,教师不关注学生的深层阅读,缺乏应有的引导策略,学生阅读文本浮于表面,只是关注于读没读、读的通顺与否、生字是否认识等浅层面的阅读,有的学生认为老师对于读文本不像检查背诵一样认真,甚至囫囵吞枣式的敷衍一遍,还有的干脆一遍也没有读。这样长久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学生不愿意读文本,教师开展文本教学的时候就显得非常费力,感觉好像是拖着学生在前行,学生的课堂反应极差,经常断章取义、张冠李戴,教师讲得疲惫、学生听得迷糊,这就是由于学生阅读不到位所造成的文本教学的特征。

二、深层阅读与文本教学

(一)追求心无杂念的阅读境界

阅读需要静下心来,心无杂念,要把所有的思想都沉潜到文本中,要与作者共呼吸,要顺着作者的文笔去想象他所描绘的句子的情、景、人、物。笔者给学生举例说,读书尤其是对于那些难理解的思想深邃的文章,要能够如方丈打坐一样,精力全部集中在文本上,让所有的感官都用到文章上,方能理解文章中句子的含义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技能,可以经过不断的训练和培养而获得。比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对于刚上高一的学生来说,需要集中精力阅读,不能三心二意而左顾右盼。文章中一些严肃的道理常常用诗意般的语句进行了表述,如果不调动形象化的思维很难理解作者的意思。对于狼的嗥叫、其他动物和人的认识、山的客观思考等都需要仔细揣摩文章深层次的含义,还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才能够基本理解文章想表达的深刻的主题:人与自然关系要像山对待自然一样,能够客观公正立足于长远的思考,才能切实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显然作者在文章中表达了对人类的担忧,对山这一形象的褒扬,意在惊醒人类。

(二)思考含义隽永的特别词句

深层阅读必须伴随学生的思考过程,有的学生阅读就是在为读而读,就是读的通顺,读的流畅,好像跟内容无关,读完文章之后让他说说文章写了什么内容,却根本说不出來,甚至一片空白,这就是只动嘴没动脑子的原因。眼睛决定宽度,大脑决定深度,深层阅读要特别提醒学生要眼、脑并用,尤其要注意文章中含义隽永的句子。这些句子有的时候很直白有的时候很含蓄,有的用诗意的语言,有的用不同的修辞,但这些句子关系文章深层主旨的理解,需要学生停留一下阅读的脚步,让思维飞一会。

比如《像山那样思考》一文,对于狼的嗥叫,文中说只有山能够“客观聆听”,结尾又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它已被群山所理解,却还极少为人类所领悟”等词句的理解,对这些句子的理解,在文章中是解读文本深层含义的根本,“客观”一词是要着重思考的,不是作者的无意为之,这是相对于前文中只从自己本身考虑的“鹿”“郊狼”“牧牛人”等来说的,如果结合着结尾那一句,很容易理解文章中对人类环保意识的担忧之情,呼吁人类应该像大山一样思考,客观面对自然,放眼长远,方能做到不以自己的一时私心铸成大错。如果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让学生注意一些关键词句,并反复揣摩,我想深层次的阅读是可以达到的。

(三)关联专题板块的学习习惯

文本教学,要让学生学会前后联系的思考文意,不论是理解一句话还是一个词,我们始终要保持词语放到句子中,句子放到文段中,文段放到整篇文章中的思考习惯,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含义。如果对于整篇的文章该如何理解呢?这个时候就可以结合专题板块的指向来思考。因为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按照内容编排课文的,这样,当文章不容易理解的时候要结合这个专题板块的指向来思考,很多时候就可以柳暗花明了。

比如《项脊轩志》一课,如果从题目理解,就是一篇记述自己书斋变化的文章,但这理解明显肤浅了,文章中记述了先妣、大母、妻子等人的事迹,然后结合此文所属的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以及板块“如泣如诉”,可以推知该文章编者的意图在于回忆亲情,讴歌可歌可泣的亲人之间的感情是文章的主题。再如《绝地之音》一文,只是在描述那声音吗?只是在描述那声音发出的地方吗?显然都不是。如果结合所属专题“是什么让我们感动”就明白了,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这种声音为什么会让作者感动,进而探究一种平常的事物在特定的背景下给人情感带来的冲击是不同的,深入挖掘了文本内涵。

(四)挖掘作者多样的表达情愫

高中文本深度解剖还表现在能否挖掘出作者多样的表达情感。随着年级的升高,尤其到了高中,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表达并不一定是一种,而如果在给学生解读的时候不去引导学生去探究,往往会有失偏颇,有时候甚至是只看到了表面的而丢掉了深层面的。比如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有对现在赤壁雄伟景色的赞美,也有对周瑜指挥若定的钦佩,更有对自己年华老去怀才不遇的悲愤与伤感,如果文本只看到了周公瑾的年轻有为,指挥赤壁大战的气定神闲,距离深度的意蕴那就偏差很多了。

高中文本阅读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情感也多元化,教师要能够引导学生注重对文本的深层阅读,更要注重方法的指导,这样,才能让学生的阅读走进良性的发展轨道,才是语文学习的大幸。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