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初中新课改的大背景下,教师应该转变对原有教育的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教学视角为指导方针,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作为初中的语文教师,在进行授课时应积极运用探究式的授课方式,运用适合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因地制宜的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能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探究式教学;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语文的教学特点
(一)把学生放在主导位置
在新课改前的传统授课形式中,初中语文课堂大部分以老师为主导,老师在课上以讲授知识点为主要任务,缺少与学生的互动,造成学生只会对知识死记硬背,学生总是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缺少兴趣和热情,对学到的知识也不能做到活学活用。然而,在新课改之后,将学生变成了课堂上的主导者,老师作为引导的角色,通过运用教学活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身心发展,开发学生的智力。老师作为活动的引导者,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减少对学生的束缚,激发他们在语文课堂上的兴趣,同时很大程度上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
在新课改前的语文教学关系中,学生的地位从属于教师,始终以教师的教学内容为重点,忽略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只能保持在硬性的接受,完全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在教学中,作为一个初中语文教师,如果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去传授知识,学生一味跟从照做,是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的。而在新课改后的教学观念得以转变,教师将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要地位,教师成为从属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作用,把学生作为工作重点,改变以往死板的授课方式,挖掘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力,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作为授课目标。
二、探究式教学在授课中的用法
随着新课改的发展,教师研究出一系列的新型教学方式,运用课堂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活动中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独立学习的能力。因此,探究式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重要授课方式之一。
(一)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的主题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明确文章学习的重点,设立与之相关的课堂主题,使学生能够了解文章的内容。合理运用课堂的有限时间,进行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利用探究式的授课方式,将课堂教学与知识的学习进行结合。在初中语文课堂授课时,为更好地进行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首先将所学的知识点进行难易程度的划分,选择内容相对简单的知识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其次,教师在进行授课安排时,应当注意课程的进度,对于不能完全放到课堂上进行探究式学习的知识,可以适当放在课后让学生自行探究学习,更加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开拓。最后,课堂上探究的话题应当围绕教学中的重点知识进行,不能将全部内容全部作为探究的主题。总而言之,进行探究式课堂授课时,教师应当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主要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科学、合理地将教学内容与探究式教学结合起来,完成教学目标。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时,学生首先要弄清文章的写作特点,了解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的写作背景和心情,体会作者想要表达和抒发的情感。其次,教师应为学生讲解散文的特点,将文章中对父亲的描述进行分析理解,进一步体会散文的写作特点和方法。最后,通过对朱自清的背景了解,充分体会作者在写下《背影》这篇文章时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通过设置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
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通过设置情景问题,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文,通过对文章的情景进行还原,使学生能够真实地体会到当时的场景和气氛,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理解,通过设置情景问题,将日常生活与授课知识进行结合。探究式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方法,还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遇到的困难。通过设置情景问题,使学生产生联想,积极主動地对知识进行探索和学习,并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综上所述,在初中语文课堂授课时,运用探究式的授课方式,需要老师对授课内容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安排,结合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授课情景,使学生融入情景中来,发掘学生的探究精神,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
(三)设置有趣的话题激发学习热情
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是锻炼学生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分析和探究知识的本领。设置有趣的话题可以提升学生对语文课程的热情。因此,如何设置话题是语文课堂学习的关键。一个有趣的话题,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的探究精神。在进行语文课堂授课时,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合理的提问,能够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探究增强自信心。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问题间的联系,设置一系列的连环问题,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结语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持续进行,老师对初中语文课程的授课理念也发生了转变,避免了传统授课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运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初中语文课程的授课效果,将学生作为授课过程中的主人翁。伴随探究式授课方式的发展,对建立学生的探究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丹丹.初中语文多媒体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新通信,2016(2).
[2]武凤羽.对小学六年级语文与初中语文衔接的一点思考[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6(5).
[3]郭寿进.童话与理性结合模式下的初中语文文本解读策略[J].中华少年,2016(12).
[4]林春洪.初中语文阅读与写作双向教学的思考[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