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本源,探新法

2016-04-29 00:00:00程蛮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教有法,但教无定法。新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了新课程目标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渐推广和深入,重视并倡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同时,课堂讨论也即相应地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本文在简单追溯“讨论法”的历史及其作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如今国内教学中采取“讨论法”的具体操作方式及相关误区,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和解决措施,最后本文还指出了组织好课堂讨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

【關键词】课堂讨论;新课程改革;教师素养;独立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讨论是一种由古而今的教学方式,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到现代著名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无分数“教育三部曲”;从巴赫金的对话哲学、哈贝马斯的交往对话理论,到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的平等对话教育模式等,都为我们提供了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范例和理念。在我国,讨论这一教学方法最早则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孔子及其弟子的问答辩难,《论语》一书即为明证。而现代意义上的讨论法建立在心理学的需要理论、发展理论、社会学的互动理论、对话理论等一系列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上。课堂讨论虽然发生在课堂情境之中,但同样持有讨论的内涵。《辞海》对讨论的解释是“探讨寻究,议论得失”。《现代汉语大词典》对讨论的定义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因此可以认为课堂讨论是教师和学生间、学生和学生之间有教育意义的、反思性的、结构化的团体交流。

目前最常用的课堂讨论形式是分组讨论,即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分别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代表拿出总结性意见,全班交流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由于学生预习不充分、目标不明确、讨论时间有限、缺乏组织等原因,其所起的作用常常大打折扣。同时也可以看到现在许多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汇报课、演示课上,执教者都有意识地设计了讨论环节,但由于种种原因,最后流于形式的居多,大多数是放而不开,无法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如何组织好课堂讨

论呢?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课堂讨论的要求。讨论是组织教学的一种方法,如不能体现教学的目标与内容,收到应有的效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讨论。因此语文课堂上的讨论,首先应该围绕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要有明确的讨论话题和讨论范围,同时讨论的问题也要有价值。如《愚公移山》这一课如果讨论愚公该不该搬家这个话题,那就是没有意义的伪讨论。而要做到有意义、见成效的讨论,就需要合理的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三实践二反思五环节”中明确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一定在课前有所预设。课堂上的讨论并非随意所欲,而要经过精心安排和设计。讨论的内容应该有铺设、有坡度,并且要经过筛选后为教学目标服务。以鲁迅先生的《祝福》为例,如果以“祥林嫂的悲剧是社会悲剧还是个人悲剧”为讨论议题,学生的回答可能就直接进入“社会悲剧”,进而批判“万恶的封建社会,万恶的封建伦理道德”,然而对封建社会和封建伦理、祥林嫂本人在社会中的角色等问题,学生很难再有更深的认识。对此教师可在此大议题下设几个辅助的小议题,比如:祥林嫂的生命轨迹可以分为几个阶段?在人生的各个阶段中,周围的人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周围的人分别代表什么社会构成?祥林嫂悲剧的主观原因是什么?祥林嫂属于他们其中之一吗?这样一来就把一块十分难啃的“骨头”成功瓦解了。

其次是教师要参与课堂讨论并适时调控。叶圣陶先生曾指出:“上课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工作,而共同工作的方式该如寻常集会那样的讨论。教师仿佛是集会的主席。”笔者在此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学生的独到见解或创新思维,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以激发其继续探讨的兴趣和热情,这一点目前已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普通重视;而对于那些片面的错误的观点教师也应实事求是地、及时地加以引导和纠正。目前课堂讨论中出现的一个怪状即是学生满堂议,教师人人夸,哪怕是有些同学天花乱坠、不着边际的回答,也得到了教师的首肯,而未妥善加以引导和指正,完全忽视了讨论的标准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再次讨论和独立思考要紧密联系。在新课程改革全面铺开以后,部分教师对“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似乎有了偏执的爱好,逢“公开”必“讨论”,并形成了固定不变的模式: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总结评价。其初衷就是要求学生合作探究,获得尽可能全面、共性的答案,这本无可厚非。可是讨论的前提和基础是思考,没思考哪来的讨论呢?所以笔者认为可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再讨论交流,在思考基础上的讨论必然可以迸出更多的思想的火花。

最后,讨论这一教学方法的实施和运用,它所起到的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智力的作用,还应注意对学生的情商及能力的培养。实现这一目标,课堂讨论是一条重要的途径。如通过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分工协作的意识和集思广益的技能、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等。

适当而有效地组织好课堂讨论对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教师应持续重视自身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新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因此课堂讨论便显示出了极其重要的媒介作用。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就指出,“不称职的教师强迫学生接受真知,一个优秀的教师则教学生主动寻求真知。”其次,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要求有和谐的师生关系。现代教学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思想、情感和个性,尊重学生的人格,以理服人,用良好的德行来树立威信。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师组织教学行为的必备条件,课堂上的讨论也同样如此。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