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课文只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只狭隘地盯着文本,而要放开眼界,以教材为起点进行适度拓展,开发有用资源,以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升华学生的认识。
【关键词】初中语文;自主学习;情境;拓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语文课程标准》为语文教学改革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广大语文教师应与时俱进,不甘落后,坚持学习相关理论,用崭新的思想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努力改进自己的阅读课堂教学。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孔之见。
一、开展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收集与整理信息能力
语文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搜集与整理信息的能力,并乐于跟同伴交流、分享,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围绕所学习的课文搜集信息,时间安排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之前,也可以安排在学习课文之后。坚持不懈地完成这样的任务,可以引发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期待,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情感。
比如,教学《醉翁亭记》,笔者安排学生在课前通达网络搜集醉翁亭的相关资料,浏览相关图片;搜集作者欧阳修的相关资料,借此走近这位历史名人,了解其生平事迹。上课伊始,组织学生在组内交流所搜集到的信息,这样做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学习课文奠定了一定的情感基础。
二、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探究热情
情境是产生兴趣、热情与动力的源泉,阅读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尤其是在导入新课环节,更需要情境来作支撑。阅读课堂上,教师要善于通过不同途径来创设有效情境,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焕发探究热情,引领学生带着期望与动力,徜徉于文本的字里行间,感悟、领略其中美的元素,获取审美享受,发展语言能力。
比如,《岳阳楼记》这篇千载传诵的美文,意境美丽壮阔,内涵博大精深,洋溢着作者豁达乐观的情怀,富有较强的感染力。为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究热情,笔者在导入新课环节,首先运用课件呈现古色古香的岳阳楼图片,让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然后,借助多媒体播放名家的配乐朗诵,要求学生专心致志地倾听,去获取对课文的初步印象。有了这种视听结合、情景交融的情境,学生的阅读兴趣与探究热情自然会潜滋暗长,学习课文自然会投入情感与精力,使自己的心跟语言文字结合在一起,用自己的心去体悟语言文字的温度与情感,进而领略名人闪光的精神品质与崇高的思想境界。
三、做好精读指导,培养学生朗读感悟与分析能力
课程标准尤其强调通过对語言文字的品读来训练学生的感悟、分析与欣赏能力,培养学生语感。初中语文教材中不乏一些脍炙人口的经典美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朱自清的《春》、高尔基的《海燕》等等。这些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是可以用来训练朗读能力,培养语言的好教材。为此,教师要将不同形式的朗读、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以读促悟,以读传情,以读明理,通过读书实践培养学生感悟与分析能力。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一篇借题发挥、抒发抱负的千古美文,融景美、情美、语言美、思想境界美于一炉。教学此文,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用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抒发复杂的情感是一个教学重点。当今时代的学生,受到年龄及阅历的限制,理解古代迁客骚人的情怀又具有一定的困难,于是该重点又成了教学难点。为突破重点,攻克难点,笔者决定采用以朗读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自读自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其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进而提升学生朗读感悟与理解分析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赏析环节中,要求学生勾画能够触动自己心灵的语句,并及时写下批注,为小组交流作好准备。
在生生对话交流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跟作者对话,感受其崇高的思想境界,笔者运用媒体呈现能够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再要求学生思考作者是怎样理解这句话并用以指导自己忧国忧民的行为的。最后,要求学生带着对范仲淹的钦佩之情,动情地朗读,用心体悟。为激发学生诵读的积极性,笔者让男女生分别朗读其中的写景句与抒情句,然后交换朗读。第一二段是理解上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笔者将以下两个问题呈现给学生:课文第一二段各写了什么?它们与课文主旨存在着什么样的联系?笔者要求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通过汇报这种形式,实现思想碰撞,最后形成共识。
四、搞好适度拓展,提升学生综合性学习能力
教材资源是有限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也只是一个例子,它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因此,阅读教学不能只狭隘地盯着文本,而要放开眼界,由此及彼,从有限走向无限,以教材为起点进行适度拓展,开发有用资源,以期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知识积累,升华思想认识。比如,学完《岳阳楼记》之后,笔者在班级组织开展了以“名楼与名人”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具体需要完成的任务有:①通过网络观赏四大名楼,了解其外在特征;②运用资料或网络搜集与四大名楼有关的诗文;③理解与名楼相关的名人的情怀;④搜集或撰写与名楼相关的对联,传达某种思想观念。这一综合性学习的设计与开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发展能力、展示自我的舞台。他们带着从阅读中产生的情感与共鸣,积极地投入到综合实践中。在探究与交流中,学生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丰厚底蕴,不由自主地从心中萌生了民族自豪感,形成了积极的情感与人生观。
当然,阅读教学中的拓展活动应追求实效,做到拓展有度、拓展有序。教师切不可打着“拓展”的旗号,让各种质量不高的资料泛滥于课堂,喧宾夺主,干扰学生的注意力;让一些跟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占据学生欣赏、品味美文或经典名著的时空,影响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4).
[2]沈伟.初中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M].中国出版集团,2008(5).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