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研究

2016-04-29 00:00:00刘小敏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打开学生的思维大门,保持高效率的学习方式,维持学习知识的趣味性。本文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希望能给广大的教育同胞们提供些许借鉴之用。

【关键词】开放性;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以往的教学方式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弊端影响,注重试卷上的成绩,一味采取题海战术,导致学生苦不堪言,终丧失了学习的兴趣。自新课标课改以来,我们秉持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标,提倡学生快乐学习,于是采取了完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方式,一改以往的刻板教育模式。

一、何为语文课堂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的开放性教学并不是一个凭空捏造出来的词,也不是单单的一句象征性的口号。它有其具体的内容,包括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工具的开放性等等。主要就是要求教师以及学生秉持着全面开放的教学态度以及学习态度,用区别于以往刻板教学方式的教学方法和态度来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教学模式的开放性是指教学方法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可以是老师慢慢阐述,也可以是学生组团讨论。掌握知识的方法也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在学习诗歌之类的学习内容时可以要求学生上台朗诵,自己翻译,找出类似的有关视频播放等等。而学习故事性极强的文章时,比如像《丑小鸭》这样的童话故事或是《孔雀东南飞》这样的古典故事,可以安排成话剧的模式让学生自己分角色扮演。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主要是指我们学习的语文知识可以不单单是课本上的文章词语,也可以延伸到课外的优秀文章,报纸、杂志、名著等等,只要是优秀的语文知识内容,都值得教师花时间教授,学生花时间学习。而课本中的内容有时有繁有简,教师也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教学工具的开放性则更好理解,我们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工具,在网上搜罗各种教学视频,涉及文学知识的影视作品等等,不仅如此,由于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强、运用程度高、贴近现实生活的学科,甚至于一花一木、一桌一椅都可以变成教学的工具,帮助学生和老师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当然,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不仅仅只是这几项内容,还有教学理念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等等,主要是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有一个开放性的态度在心中,将知识以其最原本的形态吸纳,将学习知识的过程变成一个快乐的、积极的过程,而不是仅仅当成一项学习任务,在辛苦和忍受中完成。

二、根据语文开放性课堂教学采取的具体措施

(一)教师教学计划的制定

开放性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根据所学的知识内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计划拟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有不同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的指定。不能总是采取一味不变的教学方式,一味的板书不行,一味的播放视频、图片等也是不行的。

《红楼梦》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知识和人文精神,教师在拟定教学计划、制定教学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电视剧、电影的片段视频,用一种更加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加深学生的影响,再谈学生对古典文化的感悟。《雨巷》是一首抒情性质高、蕴含情感丰富的现代诗歌,也是近代诗歌的经典之作,在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教师可以先从诗人的人生经历做一个背景阐述,让学生对诗人的写作意图以及诗人本人的性格特点做一个简单的了解。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同时可以播放网上的经典朗诵音频,让学生深刻感悟,最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朗诵,抒发自己的学习感想。

(二)适当活跃课堂氛围

教学时最忌讳的就是课堂氛围的死气沉沉或是毫无秩序,想要优质的学习、高效的吸收语文知识、完美的完成教学计划,就要求教师对教学氛围有一个良好的把控。可以多多提问,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在课堂的参与性,不至于让学生完全脱离课堂而开小差。另外,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也可以适时的讲一些笑话或是有意思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一些知识的解读也可以选用一种全新的或是有意思的视角,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教师教学的魅力。

(三)师生关系的把控对开放性教学的重要性

在日常教学和课后生活中,教师应积极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结合教师个人的性格特点,选用一种符合个人特色的魅力教学方式。如果教师为人温和,也不能过分放纵学生,如果教师为人严谨,也不应一味严肃,让学生不可亲近。

总之,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与关爱。这样才有可能进行开放性的教学,打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大门。一堂优质的、质量高效的语文课堂应当拥有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正面感受知识的熏陶,教师需要充分感染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到语文理论知识的学习氛圍中去。这就需要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语文教学中,需要语文教师的精心设计,对课堂的各个环节做到充分的把握。在创立情境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以及扮演自己的角色,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整个情境的教学中去,使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形象表达而与整个教学的大环境产生共鸣。在这个时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学习到有意思的课堂知识,使得课堂更活泼,所学的知识能够高效地进行吸收。而且教师也能够非常完美的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得到自己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孙学策.德育需知[M].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12.

[2]钟启全,张华.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叶澜,白益民,王木丹,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