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句段作用分析题几乎是高考散文阅读必考题型。在积累训练中,我们要强化三意识:从题干角度强化审题意识、从答题角度强化规范意识和从理解角度强化文本意识,从而让考生掌握程式化要求,加强考生读题解题能力,并真正进行个性化分析。
【關键词】审题意识;规范意识;文本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句段作用分析题是必考题型。答题时很多考生往往因为缺乏规范意识而导致得分不高。笔者力图从以下角度强化三意识,让考生掌握程式化要求,加强考生的读题和解题能力,并真正进行个性化分析。笔者深信,多加训练就能引导考生拾级而上,渐入佳境。
一、从题干角度强化审题意识
就高考散文阅读设题而言,要注意此类题型常见的设问方式,如:“某句(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分析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更要注意一些变式提问,如:“文章以……开头(结尾),有什么好处?”“请赏析文章的开头(结尾)段。”“有人认为某段是赘笔,可以删去;有人认为它有重要作用,你的看法是什么?”关注这些以便在阅读时能够集中注意点,提升阅读速度和答题效率。
首先,读清题目,找准句段作用分析题。然后,明确审题三要点。所给句段的位置。根据不同位置,确定不同答题方向。句段数量越多,答题越复杂;答题角度是给定角度,如结构上、内容上,还是笼统的在文中的作用;题干的暗示语。如2015年高考江苏三模卷《你为什么要流走》第14题:“‘你为什么要流走’在文中反复出现,有哪些作用?”暗示信息是——反复。由此自然想到“反复”起到“强化感情、交代线索”的作用。最后,综合看这道题需从哪几个方面作答。
考生的审题意识薄弱,往往忽略题干要求,造成答案偏离,颇为可惜。因为题目中含有答题区间、思路和要点等关键信息。若考生强化审题意识,抓住题干关键词,答题思路就会清晰准确。
二、从答题角度强化规范意识
审题是永远的第一,规范是必需的准则。在强化审题意识基础上,还要让学生从答题角度强化规范意识。此类题的出题人一般会对答题做具体要求和提示,这就要求考生事先必须掌握这类题型的答题格式。
以2010高考全国2卷《大河家》第14题为例:“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解答为:“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第①④点“开门见山、总领下文”指出了结构上的作用;第②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读者角度入手;第③点“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则分析
在内容上的作用。2013年高考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也》第11题: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作用。”此题参考答案为:“点题;引领全文。”答案相当简略,但阅卷现场给出的评分答案如下:“①内容上:是对何容等一类人是何许人进行回答,并引出‘何容兄’。②结构上:点题;引出下文写何容兄的性格特点。”可见评分答案兼顾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这些规范性答案告诉考生,积累作用分析题表达术语很有必要。
根据审题的三要点,从结构、内容、表达效果和读者角度四个方面归纳术语。的确,开头句段有开头句段的特点,结尾句段有结尾句段的作用。同一位置必然有其共性特征。但每一篇散文总有其自身的结构规律和特点。术语虽大同小异,但异中却包含命题人的诸多用心。这就要求考生作答句段作用分析题时既要掌握它的共性特征,又要关注个性特征,坚持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的答题方法。
三、从理解角度强化文本意识
其实,高考阅读的失分往往不只是考生不懂规范意识,更多是考生不会结合文本分析。积累有关答题术语很重要,而落实文本的内容分析更为关键。高考考查的最重要能力是指向综合性强的阅读能力,体现为结合文本的分析理解能力。
如2007年高考江苏卷《麦天》第16题:“‘男人虽然不再耍镰费胳膊,毕竟还是五黄六月,头顶一团火球,身上汗不断。早晨起大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首先,审题——明确题干要求:在全文结构上的作用;接着,找准定位——中间句段;然后,选准术语——铺垫、照应。最后,结合文本——句子含义以及前后段的内容分析。文本第三段说“吃苦的日子到了”,第四段描绘的是男人的劳累,第五段写忙了一季的男人该歇歇了,这些叙写贯穿全文,彼此相互照应。因此,最终解答为:“①强调麦天男人的劳累,为写女人心疼男人作铺垫;②与上文男人‘吃苦的日子到了’相照应;③与下文‘忙了一季的男人,长剌剌躺在炕上……’一节的描写相呼应。”这样才真真做到了理解文本、读懂文章。
考生的平时阅读一般多是在表面滑行,做到精细阅读的很少,面对要求结合文本的精细阅读题往往力不从心。高考的阅读理解是需要结合文本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但考生的思维模式常常停留在表面,从而导致对文本理解的不深入透彻,抓不住内容核心,不能在把握全文主旨的基础上理清题干要点同文本联系,这种浅尝辄止的行为必定会导致失分。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强化散文阅读的“三意识”需要一个不断训练累积的过程。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确,“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笔者相信在理论方法的指导下,让考生不断地高质量地重复训练和记忆,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必定让他们在面对高考时百战不殆,游刃有余。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