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基础性学科,也是小学的主要课程之一,只有学好语文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他课程的知识。随着教育事业的进步,语文教学不仅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更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成为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探讨的问题。体验式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符合培养综合性人才的要求,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运用体验式教学法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探究构建小学语文课堂的体验式教学策略,希望可以促进小学语文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体验式课堂;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所谓体验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特点,创造适合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索符合自己特点的一套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通过体验式教学,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结合自己的个性特征,汲取知识,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益最大化,符合现代化的教学特点。而在教学实践中,体验式教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以下就如何有效开展语文体验式课堂展开讨论,促进体验式教学的发展。
一、设置有效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还处于活泼时期,玩心还比较重,他们对语言化的语文课本不感兴趣,甚至觉得枯燥无味,导致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注意力分散、难以融入语文教学中,学习效率低下。教师需要在语文教学中更加注重设置生活情境,把教学内容生活化、真实化、意境化,增加教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为了避免课堂教学单调无味,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置生活情境,把一些色彩鲜艳的图片放到ppt中,配上声情并茂的朗诵声音,把课文的故事内容通过图片和朗诵来表达,丰富学生的感官感受。比如,学习《可爱的草塘》一文时,文中有很多描写北大荒草塘的细节,包括碧绿的草原、一望无际的原野、数不胜数的鱼儿、冬天的皑皑白雪、清澈见底的小溪流、比人还高的芦苇、叽叽喳喳的小鸟等图景。但是这些图景不能真实展现在学生眼前,学生很难想象到北大荒草塘的壮阔景象,就不能理解作者所表达的对北大荒的赞美之情。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教师可以在课堂ppt上放映一些辽阔的草塘的图片、一些清澈的池塘的图片、欢乐的鸟儿的图片、茂密的芦苇丛的图片,还有一些鱼群的照片,加上节奏适合的配乐和朗诵。这样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还原这篇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了,通过这样真实化地展现语文课文的形式,让学生可以从视觉、听觉上感知课文的描述的图景,领悟语文的文学意境美,达到精神的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的热情。
二、在实践中体验语文的价值
语文基本上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很少有语文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对于长期灌输的理论知识,学生会感到厌烦。小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比较活跃,对新鲜事物的吸收能力比较强,教师需要在此阶段引导学生接触更多的新鲜事物和新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即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自己独立思想的人,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把语文学习应用到生活实际中。
以学习《两小儿辩日》这篇文言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文中的人物,让两个学生扮演其中辩日的两个小孩,另一个学生扮演孔子,然后按照文中的情节和台词来进行表演。让学生通过背诵台词、模仿人物的语气和动作,学习古人的辩证思维,亲身感受语文的情境,体验语文在生活中的价值,让学生对语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对语文的认知更全面,把文中的理论变换成自己可以信手拈来的知识,通过实践来感受文学的魅力,提高语文理解和运用能力。此外,实践环节还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实现多元化教学,引导学生接触更多新鲜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三、运用真情实感来写作
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但是很多小学生对写作不够重视,经常都是为了应付教师检查才写作文,还有些学生在写作中没有自己的想法,没有在写作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作水平比较低,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没有留心生活中发生的事情。而语文是从生活中升华而来的,写作也是来源于生活实际,写作是生活的缩影,更是对生活的一种记录。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把生活中发生的事情以作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且是关于自己真实情感的记录。比如,在学生去春游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写一篇游记,把自己在路途中的所见所感、秀丽的风景、独特的风土人情都写进作文里,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通过这次旅游有什么体会,学到了什么,在旅游前后的心境有什么变化。通过写作文体验语文的意义,把生活的点滴记录下来,表達出自己最真实的心灵感受,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四、结论
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体验式教学符合小学生发展的特点。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体验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杜佩云.浅谈小学语文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J].中国校外教育,2013.
[2]周雪娟.小议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2.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