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演讲动起来

2016-04-29 00:00:00李志勇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如何让演讲动起来?本文试着从两大方面来阐述。一是怎么样才是好的“讲”,一是如何让“演”的作用发挥得恰如其分。只有做到这二者的统一,才是一次成功的演讲。

【关键词】演讲;“三性统一”;表演性;趣味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现今教育模式当中,对学生的应试(动笔)能力远远大于动嘴动手能力,以致有些学生在考试当中可能会取得较高的卷面分数;但当需要动手动嘴时,特别是动嘴时,可能就是“茶壶煮饺子——倒不出”。此时的尴尬可想而知,有料吐不出,有情难以申,有志难以抒。由此,“演讲”这一口语交际能力迫切需要掌握。它不是一门新学科,无数前辈的经验和无数经典作品已在前,加上当今时代的需求,即使身在学校里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也有必要具备这一能力,为自己以后上社会多增一项实实在在的靠谱能力,当不能靠“手”吃饭时,靠“嘴巴”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那如何让高中生掌握演讲技巧,从而爱上演讲?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一个如何让偏枯燥的高中语文课堂增加点趣味性的研究方向。

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材,对学生的“表达交流”能力,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写作”,通俗点讲就是作文;一是“口语交际能力”,如朗诵、演讲、讨论、辩论、访谈,等等。在这一背景下,说明通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也意识到了应多增加点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片面追求分数,让教育过于功利化。

演讲是一种交流思想、沟通情感的重要方式,它主要是用有声语言来传达演讲者的思想感情,收到打动、感染听众之效,达到宣传教育的目的。它最重要的是“讲”;同时,一次成功的演讲,演讲者也不应忽视“演”的辅助作用。

那么如何做到让“讲”动起来?

众所周知,演讲中的“我”,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就是演讲者自己,很大程度上应该是演讲者在抒发自己的心声。如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谁都可以直接借用作为自己平时诵读的篇目,来借以抒发类似的情感;而闻一多的《我的最后一次演讲》,同为名篇,却很难让其他人直接选用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就算现今的很多演讲活动,演讲者存在着由别人撰稿,或挪用别人的材料,自己上台的情形,这种“合成”式演讲中的他,也总是努力使听众认为他表达的就是自己的认知和感受,并且努力避免给听众留下背诵别人讲稿的感觉。但是,二者相比较,在正常情况下,真正的成功仍属于自己撰稿或根据自己的经验、切身感受来组织并自己演讲的人。这就要求演讲者在注意“抒情性”的同时,不应忘记自己所承担的“宣传道理”的责任,自始至终不能忘掉身边的听众。否则,过分倾注于情感的抒发,甚至完全可以忘掉本人的“我”,忘掉听众,这是犯了演讲的大忌,即说理弱于抒情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演讲不可以抒情,而是说它是说理的辅助手段,是为了强化其感染力量的“情感催化剂”。因此,演讲者即使进入演讲的抒情高潮时也不能忘记,自己是在与听众进行“双方地位平等的思想交流”。那种在演讲中抛开说理的“主脉”而作的抒情,往往容易使人产生在朗诵作品的感觉。

也正因为上述情况,让“讲”动起来还应不要忘记演讲的“鼓动性”。因为演讲的说理与抒情,其最终目的都在于鼓动对方,即“鼓动性”,这也是各种类型的演讲所具有的最基本的特点。无论是活动演讲、学术演讲,还是比赛演讲,论辩演讲,等等,都不例外。虽然,就其某一种具体演讲形式而言,三大特点各有侧重,但是融三大特点为一体,则是演讲和其他语言表达形式的重大区别。

由此,我们就不难对某一语言形式是否属于演讲作出判断。比如,课堂教学算不算演讲?答案是:可算,也可不算。这主要取决于老师的“表现”不同:有的教师在讲台上,情绪饱满,语言生动,具有“说理性,抒情性,鼓动性”于一体的特点,从这一角度上说,课堂教学毫无疑问是演讲。有些教师上课则基本照本宣科,语言干巴,表情木然,这样的课堂教学,即使理论水平很高,也是应当划到演讲以外去的,也算不上一堂成功的课,因为起码它少了些“演”。

那么如何让“演”活起来?

上文中已提到,演讲中的“我”原则上就是现实中的“我”,如果让“演”不是违背了“讲”(讲自己)这一要求吗?其实不然。大家都知道,“演”是演员的基本功,也是一个演员的能力体现,决定了他的成就高低。影帝级演员能在各种角色之间相互转换,拿捏好各种角色的度,让自己的演技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若是演讲者也像这样,则有点麻烦,演员你说他会演,他会高兴;但演讲者你说他会演,他可能听出的是另一种味道:好假、好虚,因为这种评价与演讲者的初衷相违背,达不到其“说理性”与“鼓动性”,让“抒情性”凌驾于前二者之上,没有做到“三性合一”。

如果是“纯演”,或“过度演”,它要求在所提供的場所独立于“听众席”之外,无论这块“场地”的范围多小,也与“听众席”相分离而完全是另一个世界,并可以展现纵横数千里、上下数千年的时空跨度。所以,“演者”一进入“表演区”,就应当忘记台下(身边)的听众,而全身心地进入角色,进入角色所处的“境界”,其表演的情感处理的依据只能是脚本,基本上漠视听众的反应。正因为如此,若是“纯演”,他如果与观众(听众)作目光交流,历来被视为大忌。与之不同的是,演讲者所置身的“表演区”,哪怕是正规的舞台,与听众席之间却没有这一界限,二者本质上是一体的,演讲者常常直接从听众中走出来,直接登台演讲。即使是正规的舞台,对演讲者来说,也仅仅是为他使自己的位置更突出一些,以强化演讲效果而已罢了。因为,演讲者在演讲时与听众作适当的目光交流,不仅不会受到指责,反而会被视为演讲能力强的标志之一;甚至有经验的演讲者还能根据听众的现场反应,临时调整自己的演讲内容,以求得最佳演讲效果。

综上所述,要让演讲活起来,要让学生抓住演讲的本质,从而展开一次成功的演讲,就要注意演讲中“说理、抒情、鼓动”的完美结合和让“演”发挥它的最恰当的作用。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