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握节奏、驾驭课堂是我们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教学能力。我们教师必须根据学情,从自身特点与能力出发,灵活地掌控教学节奏,驾驭控制课堂局面,这样,讲起课来,才能深入浅出,得心应手,融会贯通,启迪智慧,扣人心弦。
【关键词】教师;学生;“双主性”;课堂节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因此,新课程环境下的课堂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教育学家杜威也有这方面类似的意见。他主张学生是教育过程的完全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旋转。可能正因为过于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而使教师丧失向导和指挥的意义,从而也就出现了上述的现象,教师成了课堂上学生问题的简单复述者。但是过分地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也会带来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所以,我個人认为,课堂的“教”与“学”中,教师和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学生是课堂“学”的主体,而教师则是课堂“教”的主体,这两者就如一部影片的演员与导演一样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两个主体!
我们说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绝不应该是“放羊”式的“学”,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成为“主人”,学生作为课堂认知的主体,是不完善的。他们是在不断地成长发展的主体,因而但绝不能喧宾夺主,把我们教师排除在外,教师只是一个学生问题的复述者。所以,课堂必须重视教师的主体性。一堂课,问题从学生中来,答案的生成也来自于学生,这固然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但是教师的主体性也应要有所体现。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现在很多文章中说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由于学生的阅历以及知识储备都很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就带有课堂学习的盲目性。比如,学生拿到一篇文章可能因为自身的阅历和积累而无法充分理解,不知所措,无从下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的指引。因此,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更应该注意自己教学的引导作用。叶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不研究学生,那么教师就会成为“留声机”。这句形象的话语就是告诉我们,教师不应该完全被学生的问题牵着走,一定要有自己的教学主张和教学方式。问题从学生中来,固然可以调动学生研究的积极性,但是学生的问题难道都是有研究价值的吗?或者,解决了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是不是就一定读懂、理解了呢?我看未必!所以,教师必须放开眼量,要有自己的解读、理解,在学生提问的基础上能够更好地引领学生更加深入透彻地理解文本。毕竟,老师在学科钻研上要远比学生深入,相对而言,教师在知识储备上的优势还是存在的。正因如此,做好学生课堂知识学习、理解的引路人,“授以鱼更授以渔”,这对学生将来能更加自如地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在他的组织下形成师生“教”与“学”的共同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的利用,学生可以接触到的信息是越来越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不再需要教师的课堂组织了呢?其实不然,只要现有的教学模式不发生根本性的变革,那么,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的身份就绝不会改变。所以,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创造氛围,形成良好的教学共同体。古人所说的“教学相长”正是这个意思吧。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活动是主体相对于客体的基本实践方式,在实践过程中,把自身以外的东西变成自己活动的对象,变成自己的客体,从而自己也就成了主体。课堂教学无疑也是这样一种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分别是各自自身“教”与“学”的主体,同时,又成为对方的客体,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教学共同体,在双方的实践活动中,发挥各自的主体性。
因此,当课堂上有了教师的组织引导后,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就能更加充分地得以展示。这个时候,我们教师俨然就成了一位控制节奏的指挥家,在他的指挥下,学生得以尽情活动,积极思维。所以,回想那些青年教师赛课的课堂教学,或许就是因为教师自己没有很好地发挥自己教师的组织引导作用,才会让一堂课变成了读题解题课,这真的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那么我们教师该如何合理地掌控课堂教学的节奏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讲话带有审美色彩,这是一把最精致的钥匙。它不仅开发情绪的记忆,而且深入到大脑最隐蔽的角落。可见美的教学语言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影响。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历,老是听单调乏味的声音,我们整个人就会很快地郁闷抑郁,大脑也似乎陷入停顿的状态,但是相反,我们在听到那些优美的音乐的时候,人就会显得更有活力。由此可见,我们教师的抑扬顿挫、具有节奏感的教学语言的确能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力。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教学语言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只有充分发挥语言的功能,才能不断调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音乐是一门艺术,音乐之美源于它的抑扬顿挫,同样,课堂教学也是一门艺术,所以,课堂教学之美也应该源自于它的张弛有度,疏密结合,留有“空白”。
课堂教学内容传授的多与少,一定要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完整地构建知识的精华。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学会疏密结合,学会留有空白。因为学生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学生一旦获得大量的知识后,就一定需要一个整理消化的过程,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教师放慢节奏,给学生以时间和空间。否则学生会“消化不良”,不仅以前的知识学的不扎实,还会对后面的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俗话说,教无定法。所以,当我们教师拿到不同的教学材料的时候,就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情绪变化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我们都知道,学生在课堂上是不可能始终保持积极活跃的思维的,他们必然会有一个“活跃-消极-再活跃”的过程,而我们教师就应该敏锐地抓住学生这样的心理、情绪的变化节点,不断变换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教学机智,调动学生情绪,从而掌控课堂的教学节奏。学生疲倦时,教师可以改变一下节奏,穿插一些有趣的教学小活动,比如分角色朗读、小组竞赛等。学生是活生生的一个人,所以,只有不断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使课堂教与学的氛围始终保持活跃状态,学生既能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又能深入思考,消化吸收,从而使我们的课堂达到“动静和谐”的理想状态。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