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现代教育转型的关键时期,很多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对语文教学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全方面探索。一系列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小学语文课堂上,经常会看到许多有趣的活动,教师也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但是,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已经从新的教学模式中看出了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语文课堂教学经常脱离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因此,本文以从小学语文教学实际出发,探讨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的有效性策略。
【关键词】小学语文;回归;语文本质;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尝试着各种新的教学模式。但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华而不实,过分粉饰,过度解读,导致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来的面貌,也使得语文教学丧失了语文的本质。教师对语文文本有不同的解读,教师将自己的解读信息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得到启发,并且顺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探寻,找到语文文本中的有关语文知识或者概念的某些信息。而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文本不仅仅是普通的读物,它更是通向语文殿堂的铺路石,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升自己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教学都应该紧紧抓住语文的本质,语文教学不是漫无目的的课堂教学活动,也不是刻板的解读文本中蕴含的语文知识。小学语文教学要在创新中坚守语文的本质,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
二、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简真,要注重文本的“真实”
小学语文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语文科学思维以及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看到的课文通常是一些删减版或者修改版。这主要是为了减轻学生的阅读负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文本的整体性,尊重文本的“真实”。小学生的辨别能力还比较弱,对事物的整体性的认识还比较差。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将文本内容与语文教学内容联系起来,不顾文本的真实性,简单粗暴地解读文本信息,甚至将文本所表达的意思进行曲解。这就导致阅读教学失去了原来的意义,失去了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和思考问题的习惯的本质。小学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就要尊重文学文本的原貌,尊重作者的本意,不能为了完成语文教学内容而对文学文本进行歪曲,让学生感受不到语文阅读的乐趣,反而觉得阅读是一种机械的活动,必须用语文知识解读文学文本。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经常是千篇一律地分析文本的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分析文本的主题思想。这其实将语文阅读带入了一个机械的地带,忽略了学生在阅读中的思考成果,忽视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教师要抓住语文文本的整体性,要尊重文本的“真实”。比如,在引导学生学习《少年闰土》时,教师要重视这篇课文的教育意义和启迪意义。学生阅读完这篇文章,都会对闰土产生兴趣。但是教师对文章的解读肯定和学生的解读不一样。教师在进行阐释时首先要尊重作者的写作原意,避免过度解读。运用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理解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基本方向。其次,要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细读文本,抓住文章中描写闰土形象的句子,分析闰土的形象特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找到相关的句子,并且归纳总结。这时可以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与闰土的区别在那些地方。通过这样循序渐进的阅读分析,学生既能认真阅读文本,从阅读中找到自己想要思考的答案,同时也能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这样,才真正达到了语文教学的目标。
三、小学语文教学回归简真,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
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活动,语文课堂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是不同的思想之间碰撞的场所。小学语文教学也要紧扣这个本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很多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都喜欢组织很多课堂活动,比如有些老师在讲解诗歌时就组织诗歌朗诵大赛,在讲解小说时就组织课本剧表演……表面上看非常热闹,学生也参与到其中了,教师也在饶有兴趣地和学生交流。但是这些活动并没有起到真正的效果。过于泛滥的课堂活动反而使语文教学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也偏离了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学生在课堂活动中虽然表现积极,但是并没有从活动中获得有用的东西。
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小学生生性好动,好奇心也比较强,老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组织有关的课堂活动,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漫无目的的课堂活动或者只是为了愉悦学生的课堂活动不仅达不到良好的效果,反而降低了课堂的质量。教师组织课堂活动要注重课堂活动的有效性,要分析语文文本的特点,判断语文教学的内容是否适合这样的活动。老师也要思考组织这类活动是否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是否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启发。比如,在引导学生阅读《妈妈的账单》时,教师要引导理解这篇文章是表现母爱伟大无私的作品,也是一片有关感恩的作品。教师可以抓住这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我与母亲”的主题演讲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能够将阅读体验与教学活动相结合,升华文本的主题,同时又能增强阅读效果。
四、小结
语文教学囊括了语文文本、教师以及学生三者。语文教学的目的在于将语文文本与读者联系起来。这个读者既可以是语文教师,也可以是学生。就语文教师而言,语文文本中承载了许多语文基础知识,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载体,也是与学生沟通的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回归语文本质要将文本、教师与学生联系起来,回到语文学科的本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语文文本的“真实”,避免过度解读。采用课堂教学活动也要注意方式方法,将课堂活动与语文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活动中锻炼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语文学科思维,体会语文学习的意义,这样才能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本友. 文本与理解—语文阅读教学的哲学诠释学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王明建. 囿于传统的突围:语文科课程早期现代化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3.
[3]陈勇. 论语文课程的实践品格[D].重庆:西南大学,2010.
(編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