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给予学生发展的时空

2016-04-29 00:00:00谢印芝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阅读感悟不是生硬的“注入”,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自主实践与体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地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解读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自主言说;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不应束缚学生的手脚和大脑,而要贯彻落实陶行知先生“六大解放”思想,给予学生发展的时空,让他们敢说、敢做、善于感悟、乐于表达,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言说的权利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有一篇课文——《最佳路径》,该文讲的是法国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从一位老太太“给人自由,任其选择”的销售葡萄的做法中获取灵感,克服了路径设计的难题,而获得最佳设计的故事。其实,阅读何尝不是如此?课堂上,教师不牵引、钳制得太多,要放开学生的头脑和手脚,不循规蹈矩,敢于创新,把自由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学生。比如,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少年王冕》,就设计了“自主选择,自由言说”的环节,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之后,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要求:“课文一共7个自然段,如果让你从中选一段来读,你会选择哪一段?请再把课文读一读,选一选。”让学生“选一选”的做法给予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而不是教师硬性的指定,体现了一定的柔性与弹性,有助于调动阅读探究的积极性。任务提出后,学生带着盎然的兴趣阅读、选择。比如,其中一个男生选读了第5自然段,读完之后,潘老师追问:“你把这个自然段读给同学听,是想把什么信息传达给同学们呢?”该生认为这一段有好多写景的句子,非常优美。教师追问:“这样优美的景物,对王冕有何触动呢?”学生略一思考,说出了自己的理解。接下来另一女生读了第4自然段,教师追问:“你觉得写得怎么样?有没有一些特别的词句能拨动你的心弦?”该女生说:“从两个‘舍不得’感受到了王冕的孝心和勤奋好学。”潘老师给予了认可和赞许:“你对词语有一种很强的敏感,具有敏锐捕捉的能力。”这样的追问其实是让学生畅谈读书的感受,把言说的权利真正下放到学生手中,体现了教师对学生读书体验的尊重。

二、给予学生自主体验、自我感悟的机会

阅读感悟不是生硬的“注入”,不是简单的“告诉”,而是一种自主实践与体验。“强按牛头喝水”,是不会取得成效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必须依赖有效的阅读实践活动。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全身心地沉潜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解读语言文字背后的内涵,去收获属于自己的思维成果,进而获取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如何设计阅读教学活动,引领学生去感知语言文字,触摸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小语教材中的课文给了我们一些启迪。如,《一路花香》中挑水工,跟破水罐谈心,进行心理疏导,他运用的是启发式、点拨式、体验式的方法;《珍珠鸟》中的冯骥才,在跟珍珠鸟相处的过程中,也一步一步为珍珠鸟创设了一个体验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就要注重过程与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去感悟、去想象、去表达,以读促悟、读悟结合、读写结合,在理解上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感悟,在表达上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教师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强加给学生或进行“直白”的告诉,是不能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是一种注入与灌输。

特级教师潘文彬执教《少年王冕》,十分注重引導学生沉潜于语言文字之中,让他们去深入阅读、用心体验。在“自由选择,自主言说”环节,他精心指导学生自读自悟,并且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自己的感受。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异彩纷呈,一些同学在黑板上写下了“懂事”“体谅”“节俭”“好学”“善于观察”“坚持”“敢于尝试”“自强自立”等词语,表达了对王冕的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进行了小结:“闪光的东西都是值得我们称赞和学习的。”潘老师的教法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理念,即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给予了学生自由思考与表达的机会。

三、给予学生观察生活、抒发情感的时空

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它是学生观察、体验的舞台,它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教师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练就一双慧眼,养成乐于表达的习惯。《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就渗透了一种热爱生活、观察生活、描写生活的理念,给予了语文教师一定的启迪。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观察生活、表达观点、抒发情感,要鼓励学生将看到的景物与掌握的语言进行有效“对接”。笔者所在校园里种植了好多树木,其中有誉为“活化石”的银杏树和水杉树。而六年级上册“习作5”的内容恰好是要求描写家乡的一种特产,教材中编选了一位学生描写银杏树的片断,非常优美。片断很有条理地介绍了银杏树的干、叶、花、果的特点;这位小作者遇到问题还能通过查阅工具书、请教老师,来了解银杏的价值,并最终清楚银杏被称为“活化石”的原因。那么,这位小作者的观察习惯、写作方法及搜集信息的方法,都是可供班级里的学生学习和借鉴的,同时也给予我们教师一些启迪和思考。为了写好一篇习作,教师事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要给学生提供观察周围事物的时空,解放他们的双眼,通过观察去练就一双慧眼;否则,学生整日埋在作业堆中,成为做题的机器,时间长了,就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对周围的事物漠不关心。因此,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伴随着季节的脚步,适时地进出校园,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去自由地观察,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写作积累鲜活的素材。

再如,在课文《灰椋鸟》中出现过几句关于水杉树的生动描写。那么,我校学生终日在水杉树的陪伴下读书、游戏,是不是对这一伙伴有所“关注”呢?于是,笔者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这种古老的树种进行亲近与观察,并且观察是持续的,要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进行观察,捕捉水杉树的变化。观察中,遇到一些问题还可以上网查询答案。为了将此项活动深入开展,笔者还策划了一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内容有:诵读描写水杉的美文,办一期手抄报,举行水杉树绘画展评和“水杉精神在我心中”的主题征文比赛,等等。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旨在让“水杉文化”,丰富学生的头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审美水平。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