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2016-04-29 00:00:00冯菊霞
课外语文·上 2016年12期

【摘要】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小学生发展的关键,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课堂是主要阵地,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升自身的语言质量,用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且要创设课堂听、说、读、写的实践情境,引领学生理解、揣摩、品味文本里关键及优美的字词、语句,研究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健全他们个性和人格,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文字;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课堂是主要阵地,对教师来说,必须要具备渊博的知识,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语文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有质量的语言文字,精讲点拨,引领学生理解、揣摩、品味文本里关键及优美的字词、语句,研究把握语言文字运用的规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学生来说,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在教师创设的课堂听、说、演、读、写的实践活动中调动他们自己的语言储备,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来提高自身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在实践学习中感悟总结学习方法,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来提高他们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以达到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的目的。

一、关注文本的理解和品味,学习语言文字的合理运用

还是结合教学实例来谈一谈。如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窃读记》一文中:“我跨进店面,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不难发现,这句话里出现了一系列动词“跨” “踮” “挤”,我让学生想想“跨”字还可以换一个什么字,换字后意思是否和原意一样。有的学生说换成“迈”字、“走”字,让学生通过比较,体会到“跨进店门”体现了文中“我”对读书的迫切心情,而“迈进店门”和“走进店门”则没有这种感觉。我继续追问学生。“踮”字和“挤”字能说明什么?然后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体会这一系列动词描写,不仅写出了书店的顾客之多,更生动地表现了“我”读书的如饥似渴的心情。再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七月的天山》一文中:“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我问学生:“这句话中的‘浮’改为‘走’可以吗?为什么?”引导学生品味并对比,换成“走”字不可以,因为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了花之多,人就像置身于花的海洋之中。“走”是客观说明,表达不出内心喜爱的情感。在教学中这样引导学生对比推敲、揣摩、欣赏,学生就能加深对关键词语的体验,进而去品味用词的“严谨”与“传神”,实现读写的“迁移”,达到合理运用语言文字。

二、重视课堂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的实践,课堂是主要阵地,它关系到学生的阅读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以及各方面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引导训练到位,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举一反三,活学活用。

(一)设置课堂表演的情境,激发学生表达和运用的欲望

兴趣是一种学习的内驱力,能够激发学生表达和说的欲望,能够化低效为高效。爱因斯坦说“興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的兴趣浓烈时,也正是他愿意主动接受知识、愿意积极学习应用的时候,教师此时应该巧妙地把兴趣与学生表达的欲望相结合,达到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如学习《清平乐·村居》里“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诗句时,为了让学生更生动形象的理解句子的意境,我先一人扮演两个角色,给学生示范“醉里吴音相媚好”的情境, 这样激发起学生表演的欲望,然后我让学生两人一组,继续发挥想象,想象这对老夫妻在茅屋的窗前会说些什么话,然后让学生到前面去表演,他们满怀信心,都乐于到前面去表演,这节课在欢乐中进行着,他们用的词语没有重复的,这样,既发展了他们的个性,又在表演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他们综合能力和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基础。

(二)创设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文课堂为教学提供了进行语言实践活动的具体情境。课堂中的语文实践活动包括阅读,还包括教师在借助文本内容、多媒体课件、图画、音乐和语言的描述下对课文设计的各种听、说、读、写的问题和练习,学生在教师创设的运用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中,来调动他们自己的语言储备,去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在实践中练习,来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和综合素养。

总之,语文课必须以学习和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为基本目标。只要我们教者抓住“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核心任务不偏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学生学习能力,坚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得到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生本课堂中受到思想教育、审美教育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享受到幸福教育,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定能得到提升。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