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篇《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中,运用诵读法、比较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对词中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进行了赏析教学。本设计旨在帮助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渔家傲》的教学设计,为教学实践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渔家傲;范仲淹;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教学创意
范仲淹的《渔家傲》选自语文版八年级上册。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诵读法、比较法、点拨法等教学方法,对词中的上阕和下阕分别进行了赏析,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学生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对比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由“异景”到“异情”进行讲解,比较扩展,增加传统文化积累,解读了词中的意象,丰富了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创作背景融入词的讲解中,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无奈苦闷,以及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反复朗读,体会词中所蕴含复杂情感,了解古代文化常识;
2.过程与方法:比较扩展,解读词中的意象,体会意象中所蕴含的词人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时代背景,感悟词人渴望建功立业,却壮志未酬的无奈苦闷,以及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过程及内容
(一)导入
提起范仲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名篇《岳阳楼记》,其中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早已深深印入了我们的心中。“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说的就是范仲淹这类人。他不仅文章写得好,而且还能带兵打仗。公元1040年,西夏十万大军大举进攻宋朝。52岁的范仲淹临危受命,担负起了力挽狂澜的重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词作《渔家傲》就写于这一次的远征之中。
(二)品读诗词
1.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聆听名师诵读这首词,在听的过程中,订正字音,把握节奏并划分节拍。
(2)听完名师的诵读,这首词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用一个词来形容。
2.赏析上阕
(1)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词,看看这些感受从何而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的上阕,圈画出词中出现的意象,初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明确:主要意象有:雁、边声、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2)上阕写的这些景物是词人在哪里见到的?(“塞下”)
(3)唐朝王维有一首诗叫做《使至塞上》,有没有同学知道“塞上”和“塞下”的区别?
明确:“塞上”是边关之外,“塞下”是边关之内。范仲淹当时所戍守的边境是在大宋的延州,也就是今天的陕西延安,所以作者称为“塞下”。
(4)词中哪个字点明了季节?(“秋”)那么上阕这些塞下秋景有什么共同特点?请用词中的一个字来回答。(“异”)
大家知道范仲淹是哪里人吗?(江苏吴县)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地区。我们七年级时学过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了解到苏州的景色应该是小桥流水、亭台画廊。一个“异”字统领全篇,“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与中原内地华灯初上的繁华景象截然不同,与词人家乡苏州的“山山皆秋色,树树唯落晖”的旖旎风光迥然相异。
(5)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并选择你最有感觉的意象,结合词句,揣摩词人所流露的情感,进行赏析。
①品析意象“雁”。(教师示范)
这里的“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指南归的大雁向衡阳飞去。相传北雁南飞,到湖南的衡阳即止。所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无留意”是说大雁毫无留恋之意,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反衬出这个地方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词人此时更是触景生情,边塞环境恶劣,连大雁都不留恋,而自己呢?只能滞留在这苦寒之地,面对塞下的萧瑟之景。
②品析“边声”“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小组发言)
预设答案和引导:
“四面边声连角起”:“边声”是指一切带有边地特色的声响,诸如角鸣、马嘶、胡笳声等,我从“边声”这一意象中感受到了词人的悲凉。
角声是什么声音?(画角之声。)唐代诗人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也出现了这一意象:“角色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我们知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异族军中吹角有什么含义?古代军中常用吹角来警报昏晓、振奋士气、肃军容。
这句词句是从哪个描写角度描绘了边塞特有的景象?(听觉)
李陵《答苏武书》中有“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边声四起”。这四面八方的边声合成了一部悲切苍凉的交响曲,直击人心。
接下来我们要赏析的这一词句中运用了数字对比的修辞手法,大家一起说是哪句?(“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谁来试着品析这一句?
预设答案:“千”与“孤”数字发生了强烈对比,增强了孤独、渺小、萧索之感;“嶂”是直立如屏障的山峰,“千嶂”是像屏障一般的群山;“长烟落日”化用了王维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孤城”这一意象在唐诗《凉州词》中也曾出现过。大家想一想,这两首作品在意境和情感上有什么异同?
明确:两首作品的意境都很苍凉,但王之涣的诗里有“黄河”“白云”显得更雄奇、明丽一些,范仲淹词中的“长烟”“落日”更有一种寂寞、悲伤的味道。
是什么原因造成他们情感的不同呢?(国力不同)
整个北宋、南宋三百余年的历史,以兵弱国衰为主要特征之一。抵御外族侵略的战争败多胜少,国土逐渐沦丧,时代弥漫着一种悲壮而无奈的心绪,不会再现盛唐那开边拓疆、气壮山河的气象。
那么哪位同学知道此时宋朝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
明确:公元1040年,西夏李元昊发动了大规模的三川口战役(出示地图),目标直指延州,宋朝主将被俘,延州险些失守。朝野震惊。在这危及江山社稷的关键时刻,范仲淹以时任陕西经略副使的身份,兼知延州于公元1040年8月坐镇此军事要塞。当时西夏初立,气焰炽盛,而宋代西部边塞一线支离破碎、人心涣散。
知道了这些,大家再想想,“孤城闭”还说明了什么?(军事形势严峻)渲染了怎样的气氛?(肃杀)流露出词人怎样的心情?(对战争局势的忧愁。)
那么这句话是从哪个描写角度来描写边塞风光的?(视觉)
(6)上阕词人通过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来描绘边塞独特的景色,给人以荒凉悲凄之感,为后面的表情达意做了铺垫。下面让我们一起诵读词的上阕,体会词人悲凉、忧国伤时的情感。
3.赏析下阕
(1)“一切景语皆情语”。异样的风景背后是范仲淹内心异样的情感。请同学们自读词的下阕,体会词人复杂的思想感情。
(2)我们来看第一句“浊酒一杯家万里”。
①酒,有清浊之分,比如李白在《行路难》中写的是“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那么词中的“浊酒”说明了什么?(边塞生活艰苦)这杯浊酒中蕴含了词人怎样的情感?(思乡)
②大家发现没有,这一词句中还包含着一对很奇特的数字(“一”和“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一”和“万”形成了悬殊的对比,突出了词人杯酒难消的乡愁)仅仅一杯浊酒消解不了万里乡愁,词人此时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啊!从“一杯”我们又想到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词人自酌自饮,身边没有一个亲友,体现了词人怎样的心情?(孤独)
请同学们继续深入思考,这杯“浊酒”所蕴含的情感,仅仅只是词人对家乡的思念吗?我们一起来看下一句“燕然未勒归无计”。
哪位同学能结合书下注释品析这句词句?
预设答案:这里词人以借古抒怀的手法引用东汉将领窦宪的典故,抒发了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归无计”表明战争没有取得胜利,哪能考虑回家团聚。
一位边塞守将,战功未立,敌人未灭,何谈归乡!所以词人又流露出“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雄心壮志。范仲淹既有着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又有着抵御外患、建功立业的决心,因此,他的这杯“浊酒”少了曹操“对酒当歌”的那份豪迈,更少了苏轼“把酒问青天”的那份浪漫,却多了志与情矛盾冲突的复杂情感。
范仲淹受命出使延州后,整顿军纪、鼓舞军心,保住了延州,当地人传有“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那么老师有一个疑问,既然范仲淹如此思乡,如此渴望建功立业,又如此厉害,他为什么不积极开战,将西夏打败,却在这里感叹“归无计”呢?
预设答案:西夏太强(外部原因);内部原因(政治腐败)
宋太祖自己原本就是武将,后来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建立了宋朝。为了避免宋王朝重蹈覆辙,我们一起来看看北宋采取了哪些措施。
明确:北宋王朝重文轻武,对武将的防范唯恐不严,除了集中精兵于京师外,还轮番将京师驻兵派遣到各地驻守,强干弱枝。天下之兵本于枢密,有发兵之权,而无握兵之重;京师之兵总于三帅,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这极大地削弱了军队的作战能力。再加上北宋皇帝对武将的猜忌,边疆有事每派宦官监军,或自画阵图,遥授军机,结果将帅权力受到牵制,指挥受到干扰,不能因地制宜,克敌取胜,不能主动出击,只是一味防守退让。
范仲淹的作战主张不被中央采纳,因此也就无法彻底平定西夏叛乱,实现驱逐外敌的报国之志。这种现实与理想的矛盾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词人流露出壮志未酬的复杂心情,慨叹“归无计”。
(4)接下来的这句词句承借上阕、描绘夜景——“羌管悠悠霜满地”。
①羌管这一意象唐朝边塞诗中常常提到,往往表示戍边思归。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诗词中也出现了“羌管”这一意象?
②“悠悠”有什么含义?古汉语词典中一共有四个意思:一是忧思的样子,如《诗经》“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二是遥远、长久的样子,如陈子昂的“念天地之悠悠”;第三个娴静的样子,崔颢“白云千载空悠悠”;第四个意思是众多的样子,如“悠悠万事”。
这里“羌管悠悠”一是指羌管的声音遥远飘动;还指词人的心情忧愁思虑。王昌龄在《从军行》中写道:“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我们可以感受到悠悠的羌管声,哀婉、凄切,使人愁上加愁。
①张继《枫桥夜泊》中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霜出现在深夜,“霜满地”比喻夜深寒重,可以看出边地(苦寒)。从“霜”这个意象还可以联想到了李白《静夜思》中的一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霜满地”也可理解为如水的月光,勾起了词人忧愁的心绪。
②“羌管”和“霜”这两个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凄清、寒冷)烘托出词人怎样的情感?(悲凉)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在已经是月上梢头了。由于国难家仇交织萦绕,词人彻夜难眠,这时候耳听得羌笛悠扬,眼见霜落满地,更感到悲壮而苍凉。
(5)词的最后一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寐”是入眠的意思。词人想睡而睡不着,为什么睡不着?词人深夜辗转难眠,心情复杂,满头白发,不仅潸然泪下!
(三)总结
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方面渴望建功立业,另一方面有着壮志未酬的无奈苦闷,以及浓浓的思乡之情。
下面请同学们随着配乐,齐声诵读全词,用心品味词中忧国伤时、思念家乡的复杂情感。
(四)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将《渔家傲》改写成现代散文或续编故事,字数不限。
作者简介:李一平,女,1993年生,辽宁葫芦岛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学科教学(语文)专业,在读研究生。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