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行渐远的民间文化

2016-04-29 00:00:00毛晓蕾
课外语文·上 2016年9期

【摘要】凉州贤孝有着极为深厚的历史积淀与独具地域乡情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当下凉州贤孝文化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民间与政府齐心努力,凉州贤孝才可重焕昔日辉煌。

【关键词】凉州贤孝;历史渊源;生存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2 【文献标识码】A

一、凉州贤孝的历史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一种已经深深植根于武威民间的古老说唱艺术,凉州贤孝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根基与动人心弦的说唱特色,其分布范围除了它的发源地武威外,与武威毗邻的古浪、民勤、景泰、永昌等地也有着很深厚的群众基础。凉州贤孝的最早产生时间至今仍无定论,老艺人们之间师徒相传以及民间流传着其起源于秦朝的传说。

从现今存留的文献中可知,凉州贤孝在古凉州地区曾经风靡千年,成为凉州地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基因。明朝聂谦在其著述《凉州风俗录》中,对凉州贤孝的真实的演唱盛况有着较为详实细致的记载:“州城俗重娱乐,虽无戏而有歌曲,古称‘胡人半解弹琵琶’者今犹未衰,而此时最盛行无如‘瞎弦’,每由瞽者自弹自唱,间有自语,调颇多,喜怒哀乐之情,择其最美者而表之,然其所示乐器已非琵琶,大多为弦子,亦有胡琴,唢呐之类。其音苍凉粗猛,殆为塞上古音,听之令人凄然,或曰:‘瞎弦’,本胡乐也,余亦谓然。” 由此可以大致推断凉州贤孝是产生于凉州本土的一种古老而悠久的民间说唱艺术。从现存史料中可以看出,最迟到元明朝时期,贤孝已经在凉州风行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给付地域色彩的曲艺弹唱艺术风格,一直发展延续到现在。

二、贤孝的内容与特色

(一)贤孝的内容

在贤孝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贤孝曲目的主要内容主要以述颂古今英雄贤士等民间传说及真实历史事件为主,寓意惩恶扬善、行善积德、为贤行孝等于其中,故将其取名为贤孝。

凉州贤孝的唱本极为丰富,但是传统段子还是占了大多数,一般的传统段子分为“国书”和“家书”两个大类。以国家兴亡为核心内容的相关唱本为“国书”,例如《侯梅英反朝》《五女行唐传》等;而“家书”却主要以反映普通大众的民间生活故事为主,例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哭长城》等。“国书”题材大,内容多,篇幅长。“家书”的篇幅一般相对短小一些,大多可以一次性或连续性演唱。“国书”与“家书”两大类被统称为曲本。凉州贤孝大多都有曲本。而且传统的曲本的流传主要靠人手传抄,由识字的读书人传抄后教艺人们进行默记并演唱。此外还有靠师傅的口传心授,大多用死记硬背的传统方法传承。据不完全统计,流传至今的,一些健在的老艺人仍能记忆传唱的,至今也有一百二十多部。

(二)贤孝文化的特色

作为一种地域性极强的民间曲艺演唱,凉州贤孝与其他民间说唱艺术一样有着独具地域风格的艺术特色。

1.凉州贤孝充满着厚实淳朴、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凉州贤孝大多除了歌颂各朝忠臣烈士、孝子贤孙之外,它在艺术上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淋漓尽致地展现凉州本地民间的风土人情。从百姓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到民间重要的岁时节令、卜卦风水等各个方面,无不包罗。例如,演唱父母养育儿女不易、怀胎十月的艰难,在《丁郎刻母》《郭居埋儿》等许多曲目中,均以一种固定的、程式化的唱段:

娘怀胎一个月才成露水,

娘怀胎两个月露水儿走转。

娘怀胎九个月三回九转,

娘怀胎十个月月份才满。

三月怀胎九月临,

九月怀胎十月生。

形容铺陈、淋漓尽致、包罗万象,让人拍案叫绝。

凉州贤孝的语言以及唱词都以凉州本地的方言为主,显得通俗幽默,极具生活气息。

2.凉州贤孝的陪衬音乐一般都充满着极为鲜明的地域色彩,保留着许多古老悠久的唱腔曲牌,并充分吸收了“凉州杂调”以及当地民歌的丰富营养。其所奏曲调流畅动听并富于变化,其创作时一般即兴创作性很强,这样使得段子能生动形象地表现各种故事人物特征。说白诵唱间自由多变,间奏过门时长短随意。

3.凉州贤孝文化具有极为深厚、广泛的人民性,深受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的欢迎与喜爱。一是因为凉州贤孝的演唱内容主要都是体现广大基层百姓的疾苦和悲凉,歌颂人世间的真善美,鞭挞世间假恶丑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凉州贤孝的曲本都来自于民间基层百姓的生活,又都是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同时,其表现方式又以一人自弹自唱这种最为简便易行的艺术形式出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易于传播。

三、“凉州贤孝”当前状况及分析

(一) 现状

凉州贤孝是一种古老质朴而又极富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民间曲艺演唱艺术,深受基层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与欢迎,并且成了武威地区的一个文化符号,2006年贤孝文化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调查走访当中,其在当下社会的状况却并不乐观。

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层面,对于孝贤文化的认知和了解都处于一个较为模糊的程度。在对于其的保护和传承方面更是乏善可陈,重视不够。和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其传承和传播存在诸多问题。

(二) 现状分析

1.贤孝文化传播现状

(1)凉州贤孝的主体无疑是那些手持三弦琴,口吐贤孝德的盲艺人,目前会唱凉州贤孝的老艺人,一部分已经基本不进行公开场合下的卖艺赚钱表演,只是在政府为他们分配的敬老院或福利院内自娱自乐,一些唱词内容也依稀不记得了。

(2)凉州贤孝的演唱者们在过去是靠卖艺乞讨为生的身份卑微的艺人,而如今作为非遗的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发展依然没有很好的改善老艺人的生活状况,只有省级或国家级的艺人才能享受政府大额补助外,其他艺人只是在基本保障的边缘。

(3)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存在着传承的问题,口传心授的贤孝,具有自身的局限与困难,既师徒在传承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当的牺牲,尤其在生活物质支持方面。

(4)由于保护工作力度不够,老艺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演唱内容记忆模糊,这一批艺人的消失也将带来传统唱本整理难的问题。

四、存在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与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又因电视、计算机等新媒体的冲击,凉州贤孝这一民间演唱艺术已经开始失去了往日的荣光,并逐步走向低谷,出现了萎缩。现在贤孝艺人们几乎已经没有了固定的演唱场所,走乡串村的艺人现在也很少有人愿意出钱请他们去演唱,艺人队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青黄不接,听众圈子正在越来越小。凉州贤孝面临着经济转型时期民俗文化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

(1)“凉州贤孝”的创作与演唱反映了民众的社会生活价值观念等,在现阶段的演变中,娱乐生活的丰富和文化的多元发展,使凉州贤孝的曲艺内容以及表演方式同样经受着剧烈的变迁,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得“快餐文化”变得前所未有的流行,贤孝的内容也开始出现一些迎合市场的变化,如短小,粗鄙现象较为突出。

(2)现状,贤孝的受众群体出现了断层现象,大多数以农村老人为主,而大多的中、青年人只是持一种同情或道德责任的态度来倾听贤孝,并且听贤孝的频率也比较少,这应当是“凉州贤孝”发展滞缓的主要问题。

(3)“凉州贤孝”是盲人们为谋生不得已为之,是他们在岁月磨砺中的一种情感的产物,过去主要以走街串巷为主,表演对象主要是农村人,但由于现代传播方式的变化和社会机构的调整,过去的传播方式已显落后与古板。

(4)从实地调查来看,对于“凉州贤孝”的群众保护意识还较薄弱,在新型潮流文化的冲击下,武威地区普通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认识不足,只是将其当作是消遣娱乐的业余活动,没有从内心深处爱护的观念。

五、贤孝文化现状问题的对策

中国文联执行副主席冯骥才认为:“就文化遗产而言,非物质的比物质的更脆弱,也更濒危。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靠口传心计一代代流传下来的,现在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生态的改变,农耕文化孕育的民间文化正遭到毁灭性重创,可以说,如果传承断裂,很多文化遗产也将随之断绝。”作为丝绸之路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凉州贤孝”也在城市化的语境下改变了原有的生存土壤,在保护与传承中等待着自己的命运。鉴于此,我们综合有关方面的调查与探索,认为针对“凉州贤孝”的发展大概需要采取以下对策:

(一) 保护发展传承主体,延续贤孝生命。

“凉州贤孝”的演唱者是这门说唱艺术的作者,他们的存留直接影响了此“活态民俗”的存在状态。我们一方面应继续进行全市贤孝艺人的普查工作,完善贤孝艺人的资料档案,建立完整的艺人档案,另一方面要通过财政补助与民间捐献来确保老艺人的基本生活,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使其有能力的进行授徒活动,更主要的是提高艺人文化素质,培养新人。

(二) 树立群众文化保护意识,引导大众参与。

“凉州贤孝”的保护与开发要以政府为主导、民众为主体,以满足与迎合大部分民众物质文化需求为基本点,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民众主动参与民俗文化的保护。树立全民的文化保护意识,用现代的大众的方式去宣传,让贤孝艺术得以普及。

(三)完善法律法规,进行科学规划。

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作为保障与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已进入全国人大立法程序,武威市政府及凉州区政府也应积极修订出相关法规和条例,确保凉州贤孝的开发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

(四)纳入现代文化信息网络,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现代流行娱乐形式的冲击使得传统的“凉州贤孝”面临生存困境,但是,现代技术也是保护这些传承难度大的文化遗产的可行可靠的有效方式。

(五)发挥政府主导作用。

在“凉州贤孝”的保护中,政府的作用不容忽视。民俗文化的保护需要政府加大对贤孝文化保护的投入,调动多方力量支持地方艺术传承,一方面,政府应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文化宣传。政府要重视遗产保护,发展地域特色文化。

(六)重视西部文化保护开发,加大西部支持力度。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受到国家与文化界的重视,大批的资金与资源投入文化活动中,但是由于武威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其文化保护所需的物质等支持较为缺乏。基于此,国家应加大对西部文化保护的投资力度,重视西部地区的民俗遗产开发,武威当地也应做好自己的地方宣传,吸外界的资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争取国家的经济支持。

“一切都本无原型,一切都可能在过程中漂变。”民俗文化作为一种无形文化财产值得我们尽最大力量去保护,去弘扬它,但是我们必须明白,任何一种保护都必须在尊重它自己的基础上,我们不用为它现在的某种改变感到惋惜,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顺其自然,小心翼翼地进行应该进行的保护进程,不要人为地扭曲它的发展状况。

参考文献

[1]袁世硕.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中国艺术研究曲艺研究所.说唱艺术简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3]李武莲.郭居埋儿//凉州贤孝精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毛晓蕾,女,1976年生,回族,甘肃省岷县人,大学本科,语文讲师,研究方向:文化、旅游和文化的融合。

(编辑: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