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正确对待“有感情地朗读”

2016-04-29 00:00:00周文杰
课外语文·上 2016年9期

【摘要】朗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朗读,学生能够理清思路,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悟作品内涵,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关键词】感情朗读;正确对待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中,不管哪个学段,对朗读的要求都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也都能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会通过各种形式来进行朗读指导。然而在重视朗读指导的同时,很多教师在对“有感情”这个关键词的理解上出现了问题,导致学生不能正确的朗读,朗读能力日益弱化。笔者通过自身教学实践,总结了以下几种常见的问题情形:

走过场式。教师在教授文本内容前,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学生读完后,教师就直接进入文本内容的学习,丝毫不提“感情”二字。

做作式。教师在学生朗读完之后,有时会指定学生有感情地范读,然后相互评价,或者指定学生回答该用什么感情朗读。学生对朗读的定义多是要“声情并茂”、“抑扬顿挫”,于是各种矫揉造作的朗读层出不穷。因为难以严格区分其中感情的真伪,教师一般不会刻意指出其中的问题而是选择一笔带过。

填鸭式。教师在让学生朗读前,通常会亲自或者借助多媒体资料示范朗读,然后告知学生要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文本。至于学生是否明白为什么用这种感情、这种感情是否恰当,教师通常不作思考,只求学生牢记就行。

这几种问题情形产生的危害,不仅表现在教师身上,也体现在学生身上。例如杜甫一诗,因为结尾充分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宽广胸襟,所以很多教师在朗读时都是以高亢激昂为感情基调贯穿全诗,似乎不这样就难以体现杜甫心系天下的忧思。众所周知,“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风格,加之杜甫的诗歌题材多为表现民间疾苦,这就决定了杜甫的多数作品是严肃深沉的,感情是被抑制而积蓄的,所以在朗读时应是缓慢、低沉、悲愤的。怎能以读李白的豪放飘逸、激情澎湃来读杜甫的这类诗呢?更何况,“欺我老无力”“倚仗自叹息”等都表明当时杜甫年事已高,饱经战乱沧桑的他又怎会如年轻人那般情绪高亢呢?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有误,不明就里的学生自然会被教师带入彀中无法自拔。“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因为教师没有非常明确的要求与评价,学生的有感情朗读俨然成了和尚念经,一个调子读完全文,作品的美感荡然无存。因为教师不能正确指导学生如何依据文本选择恰当的感情来朗读,使得学生很难与作品的思想情感产生共鸣,对作品的理解也就降低了许多层次。因为教师先入为主的要求,学生也就懒于通过品味语言来分析文本的感情基调,久之就对朗读失去了探索的兴趣,体会不到朗读带给人的心灵震撼。

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揉造作。《语文课程标准》对“有感情地朗读”有着具体要求:“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应由学生在品味语言后得出,并不是任由学生发挥或是教师灌输。所以教师在指导朗读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既要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又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意识,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够科学合理地分析文本的理解难度。如果文本的理解难度不大,如一些浅显的诗歌、直抒胸臆的散文等,教师可在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后,让学生借助自己的阅读体验在朗读中分析体会作品的思想情感。朗读后,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有理有据地说明作品的情感,并给予准确客观的评价。如果文本的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依靠已有的学习经验难以在朗读中把握作品情感,教师可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是先学后读。教师先将精力集中在文本内容的理解上,等学生完全理解后,再要求学生朗读。此时学生对作品已有较深入的理解体验,在朗读时自然能够准确地读出作品情感。二是边学边读。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抓住最核心的语言(如中心句),指导学生在反复揣摩中读出其中的感情基调,然后让学生以此提纲挈领地读出整篇作品的情感。这种以点带面的方式,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个人阅读体验。三是对比辨析。教师在进入阅读教学前,先让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作品并说出自己的理解体会,然后播放多媒体资料或者亲自示范朗读,接着让学生以语言为抓手进行对比辨析,分析出朗读作品的恰当的语气语调。“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通过对比能够更加清晰地体会作品情感,提高自己的朗读能力。不同的文本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但是不管何种方式,教师必须要穿插朗读的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如何通过品味语言来读出各种作品中的情感态度,这才是我们进行朗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是为了不教”。

教学无小事,每个教学细节都值得我们认真推敲、反复琢磨。教师只有重视并正确对待“有感情地朗读”,学生才会正确理解“有感情地朗读”的价值,才能意识到“有感情地朗读”的重要性,才能学会如何“有感情地朗读”。

作者简介:周文杰,1988年生,江苏常州人,本科学历,中学二级,研究方向:阅读教学。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