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多媒体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渗透

2016-04-29 00:00:00贾增智
课外语文·上 2016年9期

【摘要】语文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学科,其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当中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当中把握好课文当中奔腾的感情激流,让学生领悟文章中不断跳跃着的感情脉搏非常重要。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自然真切地将情感渗透到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巧用多媒体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的导入正课、结束及拓展延伸各个环节都要注意真实自然地将情感教育渗透其中。

【关键词】多媒体;课堂教学;语文教学;情感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和其他学科相比起来,语文更是一门情感突出的学科。在每一篇作品中都流淌着作者丰富的情感,或是对祖国炽热的赤子之情,或是对河山的热爱,或是对亲情的深刻体悟,或是对人生的感悟。有的如涓涓细流,浸润我们的心田,有的如波涛汹涌的大海,震撼我们的灵魂。没有哪一堂语文课不需要从始至终谈到“情”,这也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因此,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当中把握好课文当中奔腾的感情激流,让学生领悟文章中不断跳跃着的感情脉搏非常重要。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工作者在日程教学工作中,想方设法,自然真切地将情感渗透与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巧用多媒体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进行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

首先,创设新颖活泼和谐的教学情境,轻松愉快地导入课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就在于是否从一开头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情景导入的设计是十分重要的。在语文教学当中,情感是其灵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催化剂,同时还是推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原动力,是促进师生关系良好发展的润滑剂。教师在语文教学当中任何一个很细小的动作都会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欲望,比如信任的眼神、鼓励的话语等。笔者在《斑羚飞渡》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了Flash动画,让学生直接感受那惊心动魄的一幕。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然后提问:“看完片子之后有何想法?”学生的回答是“感动”“伟大”“震撼”。从回答中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深深的融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情感已经被紧紧地抓住。此时学生已经猜出了动画的主人公——斑羚。笔者通过斑羚为什么会跳崖飞渡这一疑问来导入课文。这样一来学生在课堂一开始就被打动,学习课文的兴趣也被激发起来了。

其次,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传递情感。

学生虽然感情丰富 ,但是缺乏认识阅历,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就要适当的发挥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更好地把握好情感。在课堂教学当中,语文教师需要通过语言和神态等方式将课文中的情景绘声绘色的描绘出来,让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课文当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也能够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若课文是一篇抒情性文章,则老师还可以借助文中优美的语言品味、朗读文章,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情趣美、音乐美和意蕴美,让学生能够很好的体会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感情。在七年级上册第23课《散步》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播放配乐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文中的意境,然后组织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其中抒发的一家人浓浓的亲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情为核心,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入情入理地体会文中的激情,使其情感与作者发生共鸣,心灵与作者发生共振。在语文教学当中,老师还可按照课文内容通过多媒体来给学生创设一个生动的情感氛围,将学生感知文章美的情绪给充分调动起来,努力让学生对文章的感情产生共鸣。比如课文《斑羚飞渡》当中主要是写了一群被逼到悬崖边上的羚羊为了获得种群的生存机会而牺牲了老羚羊让群羊最终拜托了困境的故事。追赶羚羊的猎人们被羚羊的这一壮举震撼住了,不由自主地放下了猎枪。这是一个令人震撼而感动的故事,因此笔者在该课文的教学当中非常注重情感上的教学,并提出了几个问题:看了故事之后学生的内心会有什么样的触动?学生们是如何理解羚羊在绝境之下所创造出来的奇迹的?笔者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自己对生命是怎样理解的。通过提问和交流,我了解到了学生在看完课文之后的情感是非常丰富的:有学生看到羚羊被猎人追杀才陷入绝境时,对人类这种不光彩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有学生则为老羚羊牺牲自己来给年轻羚羊架起生命之桥的壮举所震撼等等。这个时候,通过感悟和体验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和作者,和文章情感产生了共鸣,学生在鲜活的语言文字里受到了熏陶、感染和教育。在教学中,对一对斑羚成功试飞全过程的分析和把握中,通过多媒体展示把较长的课文转化为直观的镜头,让学生快速用一字句总结出“一少一老、一前一后、一高一低、一上一下、一生一死”,感受那种为种族生存而甘愿牺牲的精神,接受一次情感上的洗礼。还可以通过图像、声音等感性的东西向学生输入直观的信息,信息清晰、形象具体,学生能够观其形、闻其声,通过各种感官参与,多渠道收集信息,全方位体悟其中的情感。文中,镰刀头羊的三次咩叫、三次彩虹的出现都是课文的重点。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能够让学生直观地领略镰刀头羊的三次咩叫的不同意义、三次彩虹描写的不同作用,也可以更深刻地把握镰刀头羊这一群体的组织者领导者的精神形象,从而更准确地感受文章的震撼力。

其次,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感染——打动——共鸣”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根本目标是要全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终得以学以致用。所以,语文教师在教授情理类的文章时,应该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真正打开自己的心灵,书写真情实感,最终使得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的作用。在《斑羚飞渡》教学活动结束时,重新播放Flash动画,让学生谈谈此时的想法,学生从动画中的感受结合对课文的分析就能更准确地理解斑羚群在面临种群灭亡时,用“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伟大精神,进而联想到人类的自私、贪婪、残忍的品性,从而在心灵上、情感上经受一次强洗礼,达到感情的升华。

最后,拓展升华,以情抒情,渗透环境教育。

在《斑羚飞渡》课堂教学结束时,我让学生思考讨论斑羚身上表现出来的那种牺牲精神在人类身上的体现,今儿让学生讨论文中人类扮演的角色问题。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中学生教材当中,一些课文包含了教育内容,比如《斑羚飞渡》《岳阳楼记》等等。因此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结合实际生活,并找出其中的最佳结合点,引导学生能够对课文认真体味,将环保教育很自然的渗透到教学当中,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当中潜移默化的受到教育,让学生了解到破坏环境是不可取的行为,是人类一种自取灭亡的行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科教片、风光片等比较直观的教学材料展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直观地体会到大自然的美好,让学生能够通过欣赏、对比的审美活动,发自内心地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比如在《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的教学当中,笔者就将环境教育渗透到了文章的重点难点教学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首先,笔者利用多媒体将几组对比很强烈地展示给学生:一望无际的草原,清澈见底的湖水,牛羊成群、繁花似锦;很快画面被切换,枯死的胡杨,风沙漫漫的荒漠,最后的泉眼,让人不寒而栗,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笔者介绍完背景资料以后就可以很自然的引出本文章的教学主旨:原本美丽动人的罗布泊受到人为破坏之后,消逝成了一片死亡之地。我们痛惜的不仅是罗布泊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还有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当课文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我还很注意引导学生慢慢去体会这篇文章所要发出的强烈呼声:人类的无知,对大自然的盲目索取,缺乏生态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必然会给我们带来惨重的代价。家原本是一个非常温馨的地方,也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但如果我们一味地破坏大自然,那么家就会不复存在,我们将变得一无所有。所以,让理性回归吧,我们相信,只要人人从现在做起,人人都坚持做一个环保小卫士,肩负起保卫大自然,保卫我们美丽的家园的重担,天空将会变蓝,水将会变清,大地将会恢复生机勃勃的绿色……通过情感的酝酿和引导,学生也在潜移默化当中受到了环保教育。

总而言之,文章是有感情的,脱离了情感的语文教学就是没有生命的、冰冷的教学。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当中一定要注重情感教育,用心去把握文本所要表达的情感,充分挖掘出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利用多媒体教学等各种方式将学生的情感给激发出来,让语文教学更有生机和活力,让学生的生命更纯净更温暖。学生在每一堂语文课中都会获得一次情感上的洗礼。我完全相信,只要我们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爱的种子并用心的去呵护,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是阳光明媚,春色满园的,他们也因此会生机勃勃,茁壮成长。

(编辑: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