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学如烹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味道,而课型不同,在教学中所应具有的“语文味”也不尽相同。作文课,我认为应包含“三味”——“文味”“鲜味”“趣味”。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味;鲜味;趣味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如烹饪,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味道,同一学科不同的课型也应具有不同的风格。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直强调,语文课要有“语文味”。那么什么是“语文味”?
所谓“语文味”,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等手段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一种课堂教学境界。
而课型不同,在教学中所应具有的“语文味”也不尽相同。作文课,我认为应包含“三味”——“文味”“鲜味”“趣味”。
首先,作文课应该具有“文味”,即应该具有“经典味”“人文味”。
“立意高远,志趣高雅”是我们对学生作文提出的一个较高要求,这需要学生有较高的思维修养。思维修养从何而来?来自我们的传统处世哲学、儒学和道学中的经典名篇,我国古代圣贤,孔孟、老庄就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如孔子告诉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孟子告诉我们“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老子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庄子云:“贵贱之分,在于行之美恶。”跨越了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先贤们的大道之音似乎还可以为今天的我们在这纷繁的社会中指明方向。从为人处世,到治国为政,我们似乎都可以从这些先贤圣人的名言经典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核心。
其次,作文课应该具有“鲜味”。人可以站在超越时代的高度去看这个世界,但不能脱离时代去生活,为文也如此。作文应该要反映这个时代的脉搏,反映当下的生活,所以作文课堂要有“鲜味”。
一、作文素材的“新鲜”。
作文是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观感,对这个世界的观察和思考。所以无论是老师教学所用的素材还是学生写作所写的内容,都应该体现一个“鲜”字。老师只有用新鲜的素材授课,才能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学生只有用新颖别致的材料,才能使自己的文章让人读之耳目一新。
以时事热点为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光明牛奶“酸败门”,双汇“蛆虫门”,伊利奶粉“含汞门”, 辛拉面“致癌门”,立顿“毒茶”,麦当劳过期产品加工出售,肯德基45天“速成鸡”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将它们引入课堂,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让他们关注社会,并去思考这一系列事件发生的原因以及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培养学生关注现实的习惯以及思考问题的能力。
当柴静的《穹顶之下》在网络上引起网民的热议时,我就要求学生收集相关的材料来进行辩论,事后总结己方观点,形成一篇议论文。因为事件“新鲜热辣”,所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了起来,无论是辩论还是作文完成得都非常好。
二、作文语言的“鲜活”。
我们经常说“言为心声”,生动传神、鲜活灵动的语言不仅让文章显得文采飞扬,更是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写作意图充分体现的载体。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不断追求让学生作文鲜活起来的方法:
1.在教学中让学生注意锤炼文字,力求准确简洁
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苏联文学顾问会《给初学作者的一封信》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在游行的地方,曾来了地方警察,拘捕了八个游行示威的人。”这个长句经精心推敲,最后认为只要用“八人被捕”四个字就行了。所以选择最能表现事物本质特征的语言,并以此为前提,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递尽可能多的消息,并取得最佳效果,做到“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这就是我们追求的“准确简洁”。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要注意锤炼字词,尤其是动词和形容词的锤炼。
比如朱自清的《春》:“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偷偷(形容词)”“钻(动词)”就写出了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又如孙犁《荷花淀》中“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中的“震动”和“吮”,既体现了水生嫂对丈夫的担忧与不舍又表现了这个人物的贤惠和识大体的形象。
2.在作文中妙用修辞,追求表达的生动形象
在写作时,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让作文的语言鲜活起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机,化腐朽为神奇,极大程度地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
如《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对月下荷塘的描写,就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写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写荷花,“像明珠,像星星,像刚出浴的美人”;写荷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而这些手法的运用,让荷花跃然于纸上,似乎可触可感亦可闻。
最后,作文课堂应生动有趣,有“趣味”。
写生作文课,将学生带到教室外面,让学生去感受季节的变化,让学生去领略自然的风光,在真实地感受后,学生写出的作文自然充满真情实感。素材分享课,让学生在分享中共同进步;新闻点评课,每周一次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新闻点评课让学生在针锋相对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合作式作文点评课,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批改点评作文,在诊断别人作文的同时反思自己作文存在的问题等等。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到作文课堂当中来,进而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
语文课的课型不一样,我们采用的教学模式也应该有所区别,但每一种课型都应该有其独特的风格,有其独特的味道,作文教学要有“三味”:文味、鲜味、趣味。
参考文献
[1]叶圣陶.作文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季羡林.季羡林谈写作[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3]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主张[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4]管建刚.我的作文教学革命[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编辑:任佳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