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稳步推进,对教师的素养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也随之更新。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念、具备较强的语文教育研究能力,还要具有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语文教师;素质结构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逐渐向前推进着,教材的变革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随之更新。传统语文课堂中教师的“主控”地位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取而代之的是语文教师作为引导者、协作者的新角色。语文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师不仅要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念、具备较强的语文教育研究能力,还要具有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拥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一、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念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师是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协作者。作为语文教师,应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研究教学对象,正确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从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学习。语文教师要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转变为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教学,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的生命力在于教师不断更新自己的课堂教学观念。为此,于漪老师说,“要造就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下功夫培养他们进行课堂教学的真本领”。当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模式不再是教师“满堂讲”,而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主的“满堂学”,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动”起来。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要走下讲台,进入学生中间,有效组织课堂上学习小组的讨论,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之中。教师可以作为某一学习小组的一员,引领该小组(最好是讨论能力相对较弱的小组,因为学习小组的划分不可能绝对科学)的讨论,使“弱势”小组的讨论交流也活跃起来。并不否认,有些教师的确是出于让学生学好知识的目的,担心学生能力水平有限,课堂讨论会浪费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获得知识的过程太过漫长,宁愿自己辛苦地讲也不舍得放手让学生去讨论。这些教师可谓用心良苦,可对学生的“疼爱”却无意中限制了他们能力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师应更新观念,树立现代课堂教学观,使语文教学成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与互动,从“一站式灌输”的静态过程转变为共同参与、相互启发补充的动态生成过程。
二、具备语文教育研究的能力
传统教育观之下语文教师仅仅是“教书匠”,搞研究是专家学者的职责。新的时代,对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教育的结果,研究教法以提高教学效果,树立教育研究的意识。为适应时代需求,推进语文课程改革,语文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还应是语文教育的研究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注重语文教学研究,由凭借经验转向凭借科学,完成由“教书匠”向“学者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关注中学语文研究的前沿动态
语文教学不应是一潭“死水”,而要不断注入新的能量,时时更新。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中学语文教学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到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再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纲领性文件的变化使教学理念改变了,与此同时,教学内容也随之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也要同步跟进,否则难以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导致语文教学滞后于社会发展。语文教师要时刻关注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动态,使自己的教学“与时俱新”,适应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二)自觉运用新的研究理论进行教学
当前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成果涵盖语文学科的各个方面,语文教师要具有“学以致用”的意识。例如,当下最新的文本解读理论,应及时运用到初中语文教学当中,提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文本解读能力是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一种能力,因为教师对语文文本的解读层次直接决定着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今,许多高校教授纷纷转向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如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学者对中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经典篇目的解读,意在沟通学术研究界和中学语文教育界,使学术研究成果更好地渗透进中学语文教学,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学者型的文本解读视角打开了语文教学的视界,将语文教材中的课文解读提升到了更深更高的理论层次。另外,一些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的独特解读也是很好的资源。语文教师要灵活吸取这两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理解,提升自己的文本研读能力,提高教学水平。
(三)自觉进行教学反思
不会反思的老师不是好老师,一位语文教学名师一定是最懂得进行教学反思的教师。反思是一面镜子,能够照出一个人的不足。一个人只有明白自己的缺点在哪里,才能激发不断完善自我的意识,追求更高的目标。教学是一门永远具有缺憾的艺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都不可能是十分完美的,语文教师的自我反思意识是语文教学持久更新的原动力。语文教师在反思中发现自己在语文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并进一步思考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从这个起点出发,分析自己的问题是否具有普遍性,然后将其提升到理论的层面,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验证,这就是语文教育研究的过程。因此,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是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教育研究能力。
三、拥有平等意识和人文关怀
在新课改理念之下,语文学科是基础学科的基础。不仅仅指的是语文学科对其他学科的工具性作用,还指的是语文学科在学生心灵成长中的关键作用。以“文”“化”人是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教育教学应担负起这份责任。语文课堂要营造平等对话氛围,让学生在课堂的平等交流中感受到教师的人文关怀。
(一)营造平等对话的课堂学习氛围
语文课堂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主阵地,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感受和体验直接影响语文学习的效果。新课程改革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平等中的合作者。教师应从课堂话语权的垄断中走出来,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的这种“退让”,不是放任自流,而是“退”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位置,做学生思维的点拨者和启发者。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应表现为“交流与探讨,独思与倾听,欣赏与评价”。学生的思维在轻松的氛围中才能活跃起来,压抑的氛围难以有新的观点和创见。在平等交流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锻炼,个性得到了张扬。语文课堂应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一切压制和掌控都不应附加于语文课堂教学。
现今推行的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语文课堂民主氛围的营造。课堂上,学习小组发现问题——成员合作解决问题——小组代表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这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充分释放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人的主动性。语文教师熟练运用“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是适应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素养提升的新要求。
(二)增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关怀
很多时候,在应试指挥棒下语文教师只能以学生的知识学习为主,将语文课堂的重心放在以应试知识为主的学习上,漠视学生在文化熏陶过程中的人格成长。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令人触目惊心:一些学生因为在学习中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而厌学,更严重者因考试成绩差承受不了周围的压力而轻生……这样的现象引起了所有人的反思,我们究竟如何修正我们的教育以避免这些悲剧的发生呢?从语文课堂做起,渗透人文关怀,使我们的学生不论考试成绩怎么样,都能拥有健康的人格,提升中学教育的境界。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结合语文文本的教学及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按现代汉语解释是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它是立足于‘人’与‘文化’这两个基点上,同人道、人性、文明、文化等意义相同”。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太多太多的人文教育素材,俯拾皆是。如教学《老王》一课,不能仅仅停留在理解作者的“愧怍”而已,应结合课文内容深入理解幸运者和不幸者的内涵,深入体会杨绛先生所提倡的平等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渗透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师要在引导学生对老王的“不幸”理解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内在的人文情感。这也就是将《老王》一课的学习进行了延伸,以文本学习为基点,将语文学习引向了学生人格的塑造上,是语文教学的终极追求。
再次,教学中文本之外的人文关怀也不能缺少。语文学习是多方面的,语文课堂只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个方面。初中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奠基阶段,语文教师应具有开阔的视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域,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汲取充分的营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内在的提升。这种人文关怀也是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
四、具有健康乐观的心态
积极健康的心态是语文教师良好人格的标志。初中语文教师大多担任班主任,除语文教学任务外,还要兼顾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语文教师要学会从教师视角反思、反省、思考,发现并合理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准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另外,还要以良好的心态对语文教学的内涵作本质的思考和探索。只有真正具备了科学的思维能力,对语文教学的理解才不会随波逐流,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健康的心态是语文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
夸美纽斯说过:“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光辉”二字的背后蕴含着无私的奉献。教师职业是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劳动,苦和累在所难免。教师要以非平常人的胸怀——乐观地去看待教师职业的奉献,以一种超然的心态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学生的眼睛是雪亮的,教师是否拥有爱心,在其言谈举止之间是表露无遗的。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是不会将自己的情绪带给学生的,会懂得合理管理自己的情绪。语文教师若心中有爱,就会以一种乐观的、充满正能量的状态进行教育教学,带给学生积极的影响,这是语文教师的职业追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素养面临着新的挑战。随着时代的前进,语文教师的素质也处在不断地建构之中。初中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基础性工作,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也要重建。初中语文教师的素养直接体现在真实的课堂上,直接影响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只有不断完善自己,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语文教学才能焕发出勃勃生机。
注释
①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把持和控制课堂,学生的学习活动完全处于教师的预设之中,课堂生成受到限制。
②即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笔者之前所在的中学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积极推行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动车组”合作学习为抓手的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丁漪,李海林等.回首百年 继往开来——语文百年问答[J].语文学习,2003(1).
[2]董汀丰.试论语文教学的对话状态[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3]胡峰.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的素养[D].上海:教育科学院课程与教学系,2007.
作者简介:赵静,女,1985年生,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
(编辑:郭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