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积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空间,重视互助交流环节的设计,努力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课堂上开辟多元评价途径,这样可以改变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凸显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激发课堂活力,促成农村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自主;互助;展示;评价;语文课堂;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农村少数民族区域特点的限制,加上应试教育的重压,我地区多数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存在“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学生缺乏独立自主动口、动手、动脑的机会;课堂教学缺乏民主,学生的交往方式单一,课堂上没有交流合作探究平台;学生不能随意表达自己的见解,没有自我表现机会;教学评价上以学生分数为唯一尺度,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沉闷的课堂气氛,压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影响了教师上课的激情。
那么,如何才能让农村语文课堂“活”起来,真正实现语文课堂的有效性教学呢?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活力,只有师生们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据此,笔者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的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以及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形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要求,把“激活学生活力”作为改变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坚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围绕“自主探究、互助交流、展示自我、多元评价”来设计教学,经过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提供自主探究空间,激活农村语文课堂
自主探究是当今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要做课堂的主人,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动手、动眼、动嘴、动脑,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在“学习金字塔”理论中指出,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主动学习、参与式学习和团队学习。由此看来,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自主探究学习的效率要远远大于被动接受教师讲授的效率,所以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空间,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结合初中语文学科和农村孩子个体差异的特点,在不同的教学环节安排自主探究空间,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如在学习课文生字词时,安排2—3分钟时间,让学生自己在课文中发现并整理最易读错、写错及易混淆的字词,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归纳出自己认为需要注意的字词,在与同学的交流和展示中,再确定自己整理知识的完整性,最终记录在笔记本上,作为自己的学习成果。这样的学习方式比起教师在常规教学中让学生读两遍或抄写五遍生字词的效果要好得多,而且,这些字词都经过了学生大脑的过滤,记忆是永久性的。同样,在探究文本的过程中,都安排相应的自主探究空间,教师设计问题,提示自主学习的方法和思路,让学生自主探究。每当学生有了新的发现,就会显得极度兴奋,因为是自己动手动脑探究的结果,在获得巨大的成就感之时,学习热情也随之高涨,课堂学习气氛也变得热烈起来。
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参与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要善于引导,敢于放手,充分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独立分析、探索、质疑、实践、创造,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活语文课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有效的课堂学习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设计互助交流环节,激活农村语文课堂
互助学习,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探究的基础上,在老师的组织、引导和调控下,在异质结合的小组中,一起交流,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的学习方式。互助学习不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共同进步,凸显出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共进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而且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课堂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互助交流环节,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活动,在与学友的交流中解决难题,获得启发,生发灵感;在帮助学友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从而增加自己学习的兴趣。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的讲授者,而是参与到学生的交流讨论中,适时点拨,引导学生获取知识。如在教学《春酒》时,我设计了四个教学流程,一是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包括学习生字词、熟悉作者、概括课文写了几件事);二是探究文本(包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思乡情);三是拓展延伸(试写思乡诗歌);四是回顾总结(谈收获和困惑)。在四个流程中,我均安排了互助探究环节。我在流程一让学生把自主学习到的生字词、琦君资料和文章写到的四件事与学友交流,在交流中,明确了“脸颊、斟酒、挑剔”等重点字词,学困生在学友互助中学会了归纳课文内容的方法;在流程二,我设计了“请你和学友一起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描写得最精彩的语句”这一问题导向,并做了“寻找关键语句和细节描写进行品读”的提示,然后先由学生自主品读,再与学友交流,或把疑难求助于学友和老师。由于学友间关系亲密,认知事物的角度接近,交流起来轻松愉快,加上老师的点拨,这一流程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流程三,我先让每组学友共同完成一首诗,然后与其他组学友交换评改,相互点评出精彩和不足之处,让双方在互助交流中都得到提升;流程四的总结,主要让学友相互谈本节课的收获,或把疑难问题求助于学友和老师,在交流互助中,愉快地完成了学习目标。
三、搭建自我展示平台,激活农村语文课堂
课堂展示是新课改理念下新课堂的标志性符号之一,课堂因学生的展示而精彩,因学生的展示而焕发生命活力。它为学生构建了一个锻炼和提升自身能力的平台,展示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获得超越自我的幸福感。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互助探究、交流展示,学生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展示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适时点拨精讲,课堂展示让传统的“学生学”和“老师教”的方式得到改变,课堂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学中,我把课堂展示作为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积极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平台。如在教学《俗世奇人》时,我安排了五个展示环节:一是让学生把自主探究到的重点字词板书展示到黑板上;二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为学友讲述文本故事内容;三是让学生上台把与学友互助探究到的关于分析人物形象和赏析文章精彩段落的结果进行展示;四是让学生上台朗读为“泥人张”“杨巴”“杨七”撰写的颁奖词;五是让学生在小组内与学友谈本节课的收获,再派代表上台展示收获。
课堂展示的形式是多样化的,既有在小组内的展示,又有全班性的展示;展示的内容是多层次的,既有基础知识的展示,又有阅读理解的展示;展示的方式是多元化的,既有朗读展示,又有书写展示;展示的对象是兼顾学生差异的,既有优等生的展示,又有学困生的展示。展示的学生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注视下表达思想,培养了学生在大众场合发表意见的胆量和勇气,自信心得到增强;要求合乎语言逻辑规范的表达,培养了学生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展示过程中的比较交流,让学生接触更多的理解思路、答题技巧,便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思维也会更开阔;而在展示中,学生的思维方向和成果得到教师的肯定、修正和提升,也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提高。课堂展示环节,学生满怀期待,跃跃欲试,都想把自己最精彩的一面表现在同学和老师面前,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富有生机。
四、开辟多元评价途径,激活农村语文课堂
课堂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学习能力与潜力,激发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从而树立自信心,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出一批好学生,”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要关注个体的差异,要对每个学生报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从这一点出发,在教学中,我在激励、赏识、公正、发展的原则上,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多维的评价标准,来激活课堂教学。如采用学生自评、学友互评和教师评价的方式。学生自评一般是在课堂总结环节,由学生评价自己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思想表现等,如有学生自评为“这节课我由于精力集中,积极与学友交流,学会了分析语句含义要抓住关键词如副词、动词、形容词的方法。”学生自评能起到自我反省的作用;学友互评更多的是安排在展示环节,当上台展示的学友展示完毕后,其他学友则对其进行评价,也让学生在总结阶段评价自己的学友;教师评价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表现,教师适时进行评价,以期让学生在教师的评价中得到修正和鼓励。评价标准的维度是多样的,可以从学生回答的音量、在台上的站姿、书写的情况、朗读的水平、掌握学习内容的情况、联系实际和生成知识的情况,以及与学友互助学习的效果、前后学习态度及学习效果的对比等进行评价。因为评价主体是学生,所以我都是提前对学生做好评价标准的培训,让学生既能找到评价的切入点,又能用简洁流畅、准确响亮的语言进行评价。如针对书写可以评价为“我的学友的字写得工整规范、苍劲有力,值得我学习”;针对学习内容,可以评价为“xx同学能抓住关键词句悟出人物品质,是个会读书的同学”;针对朗读可以评价为“×××同学普通话标准、声音动听,她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针对学习效果可以评价为“×××同学现在能准确地判断修辞与表达方式,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进步”等。
多元的评价途径,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保证了每个学生都能参与评价,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学习兴趣浓厚,主动参与互动,思维状态活跃,使沉闷的课堂充满了活力。
总之,实行“自主学习、互助交流、展示自我、多元评价”的课堂,凸显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改变了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交往性和互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潜能和学习效果得到充分展示、自信心得到建立、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农村初中语文课堂也因此得到激活,获得有效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顺成.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生评价[J].科技创新导报,2012(1).
[2]杨九俊.新课程教学评价方法与设计[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