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是立足于当今社会的通行证,更是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和教学改革的重点。因此,教师们也要适应社会大形势的发展要求,在教学实践中适当正确引导,尽可能地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来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们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要求,教师们在立足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础上,还要通过创新学习培养学生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这也是当代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的大门,在这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为了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不只是企业需要创新,作为主人公的我们也必须不断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挖掘学生们创造性潜能,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故而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创新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当今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基于以往的教学经验,现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创新教育尝试。
一、引导学生自我学习,激发学生创新兴趣
不单单是针对语文学科,学生对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兴趣都是内在的,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也是这种内在的强大动力,也可以说是一种潜意识或心理因素。故而在进行语文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合理有效地鞭策并引导学生,让他们了解并懂得什么是创造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于他们自身而言又具备哪些实际意义。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提供能激起学生兴趣的条件或情境,这样会让他们主动地积极地去尝试创造性地学习,尝试着运用头脑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样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日积月累,便自然而然养成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习惯。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转换教学模式,将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体来对待,并因人而异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重点以学生的兴趣特点为重心,以适合他们的方式来激发创造性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与互动,教师充满激情的灵活式创造性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
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探索求新
环顾当下,中小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大程度的过分强调应试分数而忽视创造性学习的弊端,这样一来很大程度上封闭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导致学生养成了机械化式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自身的发展。实际上,教学的本意是充分发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潜在的智力和隐藏的特长,让他们自身在各个方面都能得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是教师从事教学与学生进行学习的主要场所,因此,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尤为重要。若将一种教学方法比喻成一把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那么基于所有的这些钥匙之上还有一把万能钥匙,这便是我们平日所提倡的灵活教学中的“活”。在日常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和麻烦,这些问题因人而异,各有不同,因此没有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或方法去将其全部解决,故而需要教学工作者灵活掌握,以“变”应“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结合他们自身的特性和能力,合理的引导他们运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当然,也会有许多学生提及的问题不是很有价值和意义,甚至很可笑很无厘头,但这恰恰是他们探索世界了解生活的一个新起点,此刻作为孩子们引路人的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和鼓励,便是最大的帮助。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多发表自身的看法,哪怕是您觉得错误的荒诞的也不要言语打击伤害他们,因为提出质疑或问题本身就是值得鼓励和肯定的,这些也算是他们点滴的创新性意识的结晶,之前的诸多发明家科学家也正是从提出质疑提出问题开始的。
三、重视思维发散性,拓展学生思维能力
中学语文教育,应适当的变通地抛开书本和教学大纲,抛开机械化的教授和知识灌输,引导学生拓宽思维,这更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发散性思想的培养,就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然后遇到问题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逐渐养成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思考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这也是所提倡的创造性思维涵盖的重要内容。加强逆向思维和多项思维的训练。科学研究发现,人们习惯于正向思维,遇到问题时更偏向于从正面去解决,然而一旦遇到特殊问题,例如面临的问题与理想中的题目发生变化,学生的某种固定思维定式反而阻碍了其对问题的正确解决。如在语文教学中,锻炼学生“一词多组”“一空多填”“一题多解”的能力;在写作训练中,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不失为一种求异思维的好方法。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反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让学生学着去打破常规,变通的去解题,间接地培养其发散思维创新思维。这种变相思维、反向立意的练习多了,学生也就养成了多向思维发散思维的能力,其创新能力的养成也便水到渠成。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开拓性、创造性人才的战略高度出发,认识引导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重大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调动学生参加创造性学习实践的积极性,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和学生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刘桂花,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任职于沧州市运河区教文体局。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