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二者相辅相成。教学中,为充分达成预设与生成的应有效果,采取一定的教学策略是必需的,一要以人为本,预设学情;二要立足文本,弹性预设;三要充分预设,调控生成。
【关键词】语文教学,预设,生成,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教学中,预设是静态的,但这种静态会因其多样化的预设而使实操在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结合过程中显示出其灵动的一面。这主要是因为,预设以及生成的共同的根本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与思考,在批判意识构建中培养学生树立创造性灵感与非逻辑性思维能力。这就启示我们,所有的预设都应顺应新课标的理念并按其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换言之,所有预设都应是基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而进行的;否则,就有可能偏离应有的轨道,造成教学效果的负效应。故此,语文教学中的科学预设至少应凸显以下几点:
一、以人为本,预设学情
教师接手一个班级开始语文教学工作之前必要对学生有基本了解,包括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及其参差程度,以及不同学生各自的心理素质、性格特征、甚至成长历程、家庭情况等等,以使自己的教学在设计知识与能力的教授程度时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不致驴唇不对马嘴而是对应学生实际所需恰如其分,也会使教学在影响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产生应有的积极效果。显然,这是与语文学习的自身的特点相一致的,或曰就是教师展开语文教学以及学生开始自己的语文学习之最基本的要求。看课本中大量的具有具体形象、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文本内容以及对学习者的明确要求,即可知此言不虚、要求不高。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预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了解学生的学情实际,以对学生学情状态的精准把握为基础,深入了解与判断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相关文本的可能的认知和见解、可能遇到的问题、与文本对话的方法等等。如此,才会真正做到基于学生的实际需求展开高效教学。
以学习七年级上册第一课《忆读书》(语文版教材,下同)为例。面对由初一新生组成的新班级,语文教师有多少途径可切实了解学生的学情实际?可以去看学生的成绩单,但该种途径选取的狭隘性是明显的,它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通过本篇课文,结合课文所涉读书故事在课前让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的读书故事,这会帮助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对学生的阅读面以及口语表达能力有所了解,同时也会影响其他学生在同伴影响下开始自己的阅读过程。
二、立足文本,弹性预设
俗语有“饱备干粮晴备伞,丰年也要防歉年”之谓,以此说明有备无患的道理。表现在语文教学上也是这样,要有备而来,而不上无准备之课。这也是科学地进行教学预设与生成的重要前提。
面对教材,尽管有大家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断语以提醒我们不对教材做宗教式虔诚,但叶先生同时也强调要“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 能……”,即是说,教材文本仍然是教师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资源和依据。这要求教师在预设阶段深入研读文本,经历将教材读“薄”与读“厚”的双重过程,来做教学之前的丰厚积淀;以此为基,才能够在后面展开的教学过程中创造性地使用文本,引发学生产生对文本的准确、深刻、独到或极具个性化的认知和智慧闪现。语文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越是充分的预设,就越是会有效地生成。自然,这种充分不是精细,而应是以课标为指导、以学情为基础、以任务完成为指针的多样化路径设计并以此应对学生的多样化需求,并成功引入与结合到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教学课文《孔乙己》为例。作为一篇多年来为多种教材选用的经典课文,有关本文的解读资料是很多的,这使得学生有可能在教师讲解之前即有通过相关资料而产生对本文的相关认知。如预设所料,教学过程中在要求学生讨论文末作者对主人公孔乙己的结局所做判断文字“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中,“大约”与“的确”是否矛盾时,即有学生表示“有资料显示,鲁迅的老家——绍兴本地的方言就是这样讲话的,‘奥毛(绍兴话谐音)真当这样’”。对此,教师所做,既要要肯定学生的博览努力,为其他学生增加了一个理解选项,又要认知到个中所含真意即“生活即语文”的大语文观;唯有如此而已。
三、充分预设,调控生成
可以理解,学生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过程中以思维碰撞而产生的大量信息,教师也无法在之前做到全部预设。即布鲁姆“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全部范围”之谓。因而,教学进行过程中,教师面对随时都会产生的生成要充分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尽其所能地及时捕捉、准确辨别和有效调控,并在生成资源中择其善者打造成有效的教学资源,做到如叶澜教授所言“课堂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风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为了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我们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预设,还要善于站在课堂的真实情况前即席创作,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创造思维”——虽是对数学教学而言,对语文教学亦是同理。
如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曾随手在黑板上画出如“☀(太阳)、☼(太阳)、※(星星)、☆(五角星)、★(五角星)”等图标,允许学生任意选择以使不同的学生均有可能“借题发挥”而展开自己的想象来完成自己的极具个性的“故事新编”,从而为图标给出更多的解释空间以创造出更多的可能。而对于哪些学生做何种图标组合的选择并进行何种故事情节的搭配,显然这是无法进行预设的。
总之,语文教学中,有了高质量的预设才会有可能产生精彩的生成,也才会有可能使语文课堂充满激情、产生火花,进而焕发出应有的精彩和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国旗.初中语文教学预设和生成策略探究 [J].语文天地:初中版,2015(2).
[2]王晓英.语文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策略探究 [J].引文版:教育科学,2015(8).
[3]姚凯莉.创意预设,完美生成——浅析预设与生成教学在语文课堂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2016(1).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