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学是我国初中语文课堂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增加学生文言文知识储备,增强其文学素养,提高其口语交际和语言运用能力等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由于许多学生日常生活中较少接触文言文,初步学习时陌生感较强,学习难度较大,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致不高,整体教学效果不乐观。本文主要从目前文言文教学现状出发进行深层次分析,研究和探讨了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的思考及其有效教学对策,望对以后的教学实践提供些许建议和指导。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学校中各学科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质量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其中尤以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较为明显。但是现阶段,有多项教学研究资料指出,目前我国许多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思路跳跃、教学重点偏移等多种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本文笔者收集和总结了多项文献报道资料,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中的有效教学对策,现论述如下。
一、善用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对于初中语文教材来讲,编著者的教材设计非常细致周到,在一节课的课文前面大多编写有阅读提示、文章主旨、背景或作者介绍等,且教学内容后面则精心设计了具有针对性的课后练习,点面齐全。在初中语文文言文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或结合此种类型教学材料,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捕蛇者说》的课堂教学中,课文前面有一段阅读提示,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可结合该部分材料内容进行课堂引导,先提出以下问题:(1)阅读提示中哪些话揭示了文章作者写作的具体缘由?(2)作者的写作目的或写作意图是什么?(3)该篇文章表现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启发式提问吸引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并指导学生积极思考,待其得出答案,即:(1)赋敛极重,民不堪命;(2)充分揭露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横征暴敛;(3)对统治阶级的愤慨和对穷苦百姓的同情。于此基础上,教师可继续提出课堂问题:文章中蒋氏祖孙三代是如何纳税的?哪些话可充分表现作者的愤慨之情?循序渐进,循循善诱,激发学生积极开拓思维,增强其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课堂学习中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把握文言文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增强文章整体性
在初中语文文言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开始讲课时需先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进行详细阅读,引导其初步了解和掌握文章的大概含义,即便学生对部分词语理解程度不足,也需先行阅读。且教师在讲课过程中需指导学生明确文言文中词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性,避免发生卡壳情况。
例如,当学生通读整篇文章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文章中自己不熟悉或难以掌握的生僻词汇标示出来,然后对照文章注释中的含义解释来理解其在整个句子中的意思和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发现学习难点并自行解决,此种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要明显优于教师直接讲解。例如,文言文中通常会用到用法比较灵活的词汇,如“天雨雪”中的“雨”字,现代汉语中读作“yǔ”,意为雨水,但在这一词汇组合搭配中其读作“yù”,意为下雨或下雪等,这是名词动用的典型体现,在文言文中很常见。另外,文言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倒装句等均与现代汉语的运用有很大差别,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将其作为课堂教学重点,增强学生对此种灵活性用词的认识和理解。在学生阅读整篇文章并理解了具体词语的含义后,教师可开展课堂教学,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有选择地要求学生将文章中的重点语句或段落背诵下来,增加学生的文学知识储备。
三、认真揣摩文章语言,领会其蕴含的深层含义
纵观我国文学史,文言文作者写作均以精辟见解见长,且其在写作技巧上也非常独到,行文特点多表现为重点渲染、行云流水、理切辞畅或泼墨如云等,具有极高的欣赏和借鉴价值。所以教师在文言文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带领学生认真分析和揣摩文章语言,领会其蕴含的深层含义,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桃花源记》的课堂教学中,陶渊明运用“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种清新朴实的语言描绘出一幅世外乐园,我们能够通过精辟的文字感受或触摸到他的内心:希望生活在一个平等、安乐、和谐、宁静的理想社会,点明文章主旨,突破教学重难点。又比如,在同版教材九年级下册《愚公移山》的课堂教学中,文章中有“吾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文字描述,由此可窥见古代劳动人民勇于挑战和战胜苦难,改变不公命运的决心和意志力。通过此种语句或段落揣摩,可有效挖掘文章的深层寓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透文章,增强其课堂学习效果。
总之,目前我国许多初中学校的文言文教学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整体教学效果不乐观。针对这种情况,本文笔者建议任课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需善用教学材料进行课堂导入,在课堂开始时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并把握文言文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增强文章阅读的整体性,同时还需指导学生认真揣摩文章语言,领会其蕴含的深层含义,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蒋雁鸣.“言”“文”何以巧璧合——对初中文言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初中,2014(14).
[2]王亚萍.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思考及探索[J].新课程:教育学 术,2015(4).
[3]周静静.文言文教学中“言”“文”结合的探索与思考[J].中学语文,2014(33).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