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主题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不再只是被动的听讲,而是作为课堂的小主人,开始慢慢提出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高中教学中也逐渐重视对师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培养。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与课堂融为一体,成为新时期教学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现状,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与之对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主体性意识;教学改革;能动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现状
第一,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更加注重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更多的是服务于学生,做学生思想启蒙的引路人。教学方式也逐渐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中脱离出来,教师们不断突破、大胆创新,积极探索新式教学,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二,在教学改进过程中,部分学校教学教师过于形式化,没有深刻理解学生主体性意识教学的真正含义。学校改革拘泥于表面化,实质仍然是教师主导。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应该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好伙伴、好朋友,教师不是高高在上的私塾先生,不应对学生的生活不管不问,而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最值得信赖的人。
第三,高中阶段,升学压力愈加增大,学校往往会忽视对学生思想道德层面的重视,只关注升学率。这在某些层面讲,很大程度会造成学生心理扭曲,容易形成心理疾病,危害学生的健康发展。学生在学业压力过大的情况下,内心极度敏感,对周边事物的感知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率。因而教师在转变教学方式之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过于追求效果,教学转型片面不可取。部分学校在教学改革中仍然对学生强加干涉,学生主体性意识不能很好地得到保护。教师忙于写报告、展成果,对于改革的动机和发展方向意识不清,没有深刻领悟对学生主体性意识培养的重要性。表面上主动引导学生学练交流思考,做课堂的主人,实际仍是教师自身主观教授课堂知识,多方面干预学生的发挥。
第二,教学时间分配不均。教师大多注重课上的授课,对于课下时间的利用率较低。这从客观上反映出学生的主动学习与交流时间相对较少。学生作为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其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但教师仅依靠课上时间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多方面引导,不断探求新思路、开辟新模式。
第三,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仍处于起步阶段,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下,对新式教学的冲击较大。部分教师,特别是资历较深的教师,往往对学生的思维引导带有强烈的主观性。这种行为很大程度上是无意识的。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不对等,教师与学生的差别化,都导致了在塑造学生独立人格的道路上,教学教育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教师,尤其是老教师,思想固化,对于新式教学抱有很大的疑问,这需要学校的良好交流,在学术研讨会上对老教师的疑虑理性化解,从根源上找到教育的盲点。
三、如何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
第一,增设情境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应改变课堂的低沉气氛,变主动为被动,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书本的知识变为真正的自己的知识。教师应侧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减少对学生课本理解的填鸭式干涉,支持学生大胆去想、去做,激发学生自己的阅读兴趣,增加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做新时代下综合性高中生。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需要学校、教师以及家长的积极配合,这个教学理念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需要长时间的与老师配合、主动学习,才能在未来产生理想效果。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任务,开展讨论性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通过教师对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力争从捆绑式教学的模式中脱离出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二,教师应对教学任务进行改进改良,合理分配给学生个性化教学任务。教师应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制定适合每一位学生自身的教学任务,从正面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此外,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也应是学生自身意识的觉醒。对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不仅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更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配合。学生应正确意识到自身能动性思考的重要性,改变传统的依赖性思维,主动对老师的教学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敢于发表自己的态度,勇于同教师、学生进行学术性交流,在意见交互中,促进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
第三,学校应在教研教学中树立新式教育教学观念,塑造学生为主体的正确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应做学生的领头人,指引学生主动去想、去做,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做个有思想的人。学校应为师生创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机会,为师生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做到人人平等,改变教师在学生心中严厉的教学形象。新时期教学应该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造合理化能动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的是学生的领跑者而不是带跑者。学生的无限潜力是需要去激发的。素质教育下的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对学生细心指引、耐心引导,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适当激励,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爱的鼓励。
简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但,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又是必要的、不可磨灭的。对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是一种对国家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新时代下的年轻人不应该只会读书,更应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去发现课本更深层次的含义。坚信,在不远的将来,具有主体性意识的学生将成为国家新时期的顶梁柱,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民文化素养的提高奉献自己的一片力量。
(编辑:钟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