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现象之一。笔者认为在众多原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是首要问题,而当前小学生的大众化兴趣激发应立足学生的成长生活,采用多形式的作文教学方式,让学生写真文章,表真性情,悟真生活。因此,笔者在本文中试着从作文动机的激发及作文教学方法的转变两个角度来简单阐述如何激发小学生的习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关键词】成长生活;习作兴趣;作文动机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地写作教学面貌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观。然而从大面积来看,我们的习作教学仍然存在见物不见人的现象,学生习作完全被异化了——本应该是表达真情实感、进行社会交际的精神产品被异化为与真情实际实践毫不相干的“三无三假”的“伪劣”产品。正是我们的身边充斥太多的“伪劣”产品,“学生怕写作文,教师怕上作文。”就成为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中原因诸多,比如:无写作的实际心理需要,无现实的交际目的,无明确的交际对象,学生缺乏现实体验无东西写、学生缺乏积累不知怎么写、学生机械积累不知如何运用、教师指导方法欠妥,师生无头绪……种种原因导致了我们学生的作文内容材料虚假、情感态度虚假,写作的语言更虚假。那么如何打破习作教学中的这个僵局呢?笔者认为,作为师者,我们应立足学生的成长,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的习作返璞归真从而获得写作乐趣才是解决问题的一把金钥匙。
一、适当“造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
在一个周五的自修课上,班里的孩子正在认真地写作业,我也在讲台上批改作业。忽然坐在班里最后排的陈健同学和刘畅开起了小差。我当时没在意,哪知他们玩的忘乎所以,竟分贝越来越高大笑起来了。我仔细一听,原来他们正在谈论班里近段时间兴起玩的海绵宝宝呢!我笑眯眯地把两位学生叫到跟前询问他们正在做什么,起先他们谁都不说。于是我就让他们把刚才的行为再当众演示一遍,让班里其他的学生也乐乐。没想到的是他们这一真实表演竟让班里炸开了锅,班里就产生了一流行语“海绵宝宝要不要”。乃至下课后班里的男生还在谈论,表现得饶有兴致。此时此刻,学生心里有话想说而且是不吐不快,那老师何不来个顺水推舟,干脆这次的周记就以《海绵宝宝要不要》为题,放手让学生自由大胆地去写吧。班里的学生闻言大呼好。周一周记交上来可真的是精彩呢!有的海绵宝宝开口说了话,有的海绵宝宝被授予了圣战士的封号,干脆有的学生自己当起了推销员大谈起了海绵宝宝的生意经,走上了发家致富的道路……连作为师者的我也没想到这一石激起了这等效果的千层浪。
看来兴趣才是学生写作文的主动力,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则是写作教学成功的第一步。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作文的兴趣,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作文教学单一模式,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适当“造境”,充分激发学生的作文动机。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用鼓励、表扬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写话兴趣,让学生在“玩玩、说说、写写”中全程主动参与,使其兴趣盎然地投入写作。孩子的想象力十分丰富,他们喜欢创作,喜欢标新立异,作为教师更要放胆让学生去想,去创造,我手写我心,在轻松的积极状态下尽情地说,自由地写,尽情展开想象的翅膀。不难看出,立足童趣,适当造境,充分激发学生作文动机,才是实现孩子达到快乐写作目标的根本啊。
二、推陈出新,提高写作质量
当前小学作文质量要想有切实的提升,必须要完善作文评价机制。翻开学生的作文本,我们不难发现老师们对作文的评语流于形式,做不到一针见血,没有真正关注学生自身作文能力长足的发展,使得学生看了教师的评语之后仍不明就里,对于自己的不足也不能深刻地认识到。可想而知,长此以往,学生的作文质量能提高到哪里去?惧怕写作文本来就是小学生的通病,如果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不能好好保护孩子弥足珍贵的那一点写作兴趣的话,提高写作质量只能是一句空话、大话。因此作为指导者的我们除了要指导学生创新大胆作文,更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自身也做一番大胆创新:
首先提倡多练笔,少写大作文。教师可酌情减少作文训练的量,着重提高作文训练的质。其次鼓励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和讲评中。这一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打破了传统的作文批改做法,让学生参与其中,博采众长,取长补短,在别人这面镜子中,照亮自己,发现自己。本班的周记评改就是运用这种方法,每个星期五的自修课是我们班的周记讲评课,抽学生上讲台自由抽取班里其他学生的作文,在全班进行朗读,其他学生指出批改的文章的优点,提出修改的意见。有时也鼓励学生互相展开讨论,最后教师作总结性批改。于是在集体的智慧下,班里诞生了很多精彩的文章,如《我班的四大活宝》《假如我是吴有立》《我的君王梦》等。每一篇都是孩子的灵魂在闪光。
三、走出课堂,作生活作文
叶圣陶说:“凡是技能,唯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写作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项技能。实践性原则要求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应注重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创造生活,把学生从封闭的课堂教学引向社会这个广阔天地,从接触、了解社会中培养写作能力。
现在的孩子家庭条件优越,他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往往通过书本阅读来实现。而一篇好作文又往往与生活实践分不开。这一矛盾的产生,戕害了多少纯洁的童真、杜绝了多少真情的流露。这对于学生写作文是相当不利的。现在我们的孩子在写作文时只是一味地在模仿、在造假,缺乏真情的流露,也许你会觉得这篇文章文句畅达,无毛病可挑,但又觉得老是哪里不对味,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其实这都是因为我们的孩子没有走出课堂和文本,从而导致写作素材无处积累,眼界也囿于一角,品读此文更甚如喝白开水,平淡无味,缺乏真情实感。为“作文而作文”的可悲,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所以课堂作文教学还必须开放课堂,作生活作文。
首先,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作生活作文。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又能深化认识。就小学生而言,更是缺乏对生活方方面面的认识和体验。在他们这个年龄段,总是对大自然、对所处的这个社会甚至对自己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 因此,作为作文指导者的我们要好好放大这一特点,将自己平时的作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做到留心观察、认真体验,获取新鲜的收获,体验真切的感受,让作文有话可写,让表达有情可抒。例如每年学校组织全体学生去秋游进行野炊活动回来后,班里的孩子那一周的周记质量就特别高。不但观察入微,文句畅达,更难能可贵的是能让读文章的人读得出那一份真、品得出那无比的快乐。
其次,我们要循序渐进,润物无声。从低年级开始,语文教师就应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学写生活日记和观察日记,让学生留心各自生活中的有益、有趣的活动和事件,认真观察,随时记下来,可以寥寥数语,可以不强调篇章的完整性,也不强调文字优美生动,而着重强调真实,强调句子通顺,让学生把自己的见闻、活动、感受朴实地写下来。一方面这样可以开阔孩子视野,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作文素材的积累,更可贵的是这样的任务设计更有梯度,不容易使孩子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从而有效地保护了孩子乐于作文、善于作文的信心和勇气。
为人师者,让我们手握“童趣”这把金钥匙,从促进学生成长,激发学生习作兴趣这个角度出发,使学生的习作返璞归真,还孩子一个五彩缤纷的童年!
(编辑:马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