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增辉
泥鳅是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普生型小型食用鱼,品种较多,其中鳗尾真鳅是主要的养殖品种。肉質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食部分蛋白质含量达18.43%,比一般鱼类都高,还含有脂肪、钙、磷、铁及维生素B1、B2和烟酸等。泥鳅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味甘平,《医学入门》中称它“补中止泻”,《本草纲目》记有暖中益气功效,对治疗肝炎、小儿盗汗、痔疮、皮肤瘙痒、跌打损伤、阳痿等都有一定疗效。泥鳅是一种最易养又可获得高产的特种鱼类,在我国南北方均已开展人工养殖,市场供不应求,价格有上涨趋势,已成为很有发展前景的水产养殖项目。
一,习性
1.生活习性泥鳅属于底层鱼类,常沉于底泥较深的湖边、池塘、稻田、水沟等浅水水域,尤其喜欢在中性或弱酸性的底质处栖息,常出没于水底淤泥中。
泥鳅是温水性鱼类,生活水温为10-30°C,最适水温为24-7°C。在夏季水温超过30°C时,泥鳅潜入泥中渡夏。冬季水温降到5°C以下时,钻入泥中20-30厘米深处造一个洞穴,卷曲着身体冬眠,待翌年水温升到10°C以上后,才外出活动。
泥鳅对低氧环境适应力较强,这是因为它除了能利用腮进行呼吸外,还能利用皮肤进行呼吸。当水中缺氧时,它会跃出吞吸空气,空气在肠中进行气体交换,所产生的二氧化碳从肛门排出,这种肠呼吸作用常占泥鳅全部呼吸量得1/3以上。在冬季水体干涸情况下,泥鳅钻入泥中依靠少量水分湿润皮肤,靠皮肤和肠呼吸维持生命。泥鳅的眼睛很小,视觉很差,但其触觉、味觉极为灵敏,借此选择饵料。
2.食性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幼鱼阶段取食动物性饵料,主要摄食浮游动物和摇蚊幼虫、蚯蚓等底栖生物。当其体长约为8厘米时转变为杂食性,可投喂人工配置的颗粒饵料。泥鳅摄食强度与水温密切相关,水温10°C时开始摄食,15°C时摄食量增加:24 27°C时食欲旺盛,水温超过30°C时食欲减退,直至停食。在天然水体中,泥鳅多在夜间觅食。但生殖期间由于性腺发育对营养需求量大,泥鳅白天也常外出觅食。
3.繁殖习性泥鳅一般两冬龄后性成熟。雌鱼的怀卵量与个体大小有关:体长10厘米的雌鳅怀卵约7000粒,体长12厘米时能怀卵1200014000粒,体长15厘米的雌鱼怀卵15000 18000粒,体长20厘米则怀卵24000粒。卵径1.2-1.5毫米,卵黄色半透明。
泥鳅产卵期为4-9月,其中5-7月为繁殖盛期,具体时间随各地区气候、水温不同而有差异。当水温达到18-20°C时,成熟的泥鳅开始自然繁殖。雌鳅产卵时间多在清晨,产卵地点通常选择在水田、池沼、沟渠有清净流水,水草丛生的浅水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