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文 张丽萍
[摘 要] 由于医患关系紧张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医患冲突,轻则影响患者对医院的信任,重则会造成群体性社会事件,乃至可能会伤及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单就医患冲突双方个人因素而言,医患关系冲突事件的出现,不仅与医务工作人员、患者自身的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关系,更与医务工作人员入职前所在院校的德育实效有着相当关联。重点分析了当前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德育状况,并就医患关系冲突与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间的关联做初步探讨。
[关 键 词] 医患关系冲突;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关联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6)03-0102-02
一、引言
近年来,由于医患冲突而导致医务人员伤亡的事件并不少见。其实,医患关系冲突事件并非无可避免。纵观此类事件起因,单就医患冲突双方个人因素而言,其责任不仅在于挑起事端的患者及其家属,医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因素也不可忽视。为了减少乃至避免此类恶性事件的发生,很有必要对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实效及其因果关系进行探究。
二、医患关系冲突与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间的关联探析
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实效不理想,为医患关系冲突埋下隐患。本文重点从德育理论课、德育实践课以及德育体系设计等几方面,初步探讨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德育现状,从源头上分析当前频繁发生医患关系冲突事件,医方工作人员职业道德方面的影响因素。
(一)德育理论课未得到足够重视,德育理论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
在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理论课并非专业课,鉴于德育理论课与其他专业课的这种课程地位和课程性质的区别,德育理论课在许多卫生类职业院校根本不能得到足够重视。校方在规划课程时,很容易把德育理论课仅仅当作一门无足轻重的公共基础课程。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授课,如果方式呆板,不能唤起学生的共鸣,学生则肯定不会认真听讲,效果当然很差,甚至学生一无所获。那么,学生在这样一种氛围中,又怎能学习好德育理论课?更无从谈起在思想上意识到解决好医患矛盾的重要性,并培养自己的职业风险防范意识。
多数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是因为中考或者高考失利,迫不得已才选择到职业院校读书的。所以很多医学生对专业课都不感兴趣,对于德育理论课更是心不在焉。同时,很多家长也认为,学生在校内学到一技之长即可,至于德育课程,家长们并不怎么关心。
医患关系作为德育理论课程的一部分,在德育理论课未得到重视的背景下,很多学生便可能失去了解医患关系的学习机会,进而导致其对医患关系冲突这一基本概念和社会现象无从甚至缺乏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只有技能没有职业道德素质的劳动者,是不合格的劳动者,甚至还有可能是社会的破坏者。医学生就算掌握了专业上的一技之长,对于他们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也是孤掌难鸣,甚至可能因职业道德的缺失而为自己或他人招惹祸患。德育理论教育对医学生没有起到应有的引领作用,那么他们对医患关系最多只能存在理论上抽象的理解。一旦他們日后走上工作岗位,便不会有职业风险防范意识,从而为医患矛盾埋下重大隐患。
由于学生意识淡薄、校方责任感不强,导致了德育理论课未能得到足够重视。同时,德育理论课也不能真正落实到课堂中,致使德育实效不理想,最终为医患关系冲突埋下重大隐患。因此,卫生类职业院校教育者与学生共同努力,把德育课放在重要位置,同时真正落实到课堂中,对防范和减少医患关系矛盾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德育实践课流于形式,没有达到感性强化德育实效
卫生类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一类专业,要求医学生的专业技能娴熟。同样,德育课也需要医学生去努力实践,才能收到令人满意的教育实效。一般情况下,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德育理论课教学和德育实践课教学。但现实中,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德育理论课不尽如人意的同时,德育实践课也大多流于形式。例如,在实践课堂上,让学生扮演病人和医务工作人员演示案例,但结果发现,由于学生思想比较单纯,根本不会想到自己并不太在意的某一言行,可能导致危及患者生命。这种德育实践课并不能真正让学生感知社会、感知职业的德育实效。所以,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当让学生到相应实际职业岗位上切实感知职业,并引导学生应当如何耐心解答病人的疑惑,应当怎样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形如此类的德育实践课才有现实意义,才能让学生在现实中亲身感受到医患关系冲突的巨大社会隐患,并从思想上重视并务实地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案。由此可见,医患关系冲突虽然发生在医院,但是医患关系冲突却可以在职业教育中从根本上进行职业风险防范教育。由此,德育实践教学中,应该要求学生在实际职业岗位上仔细观察职业生活,切身感知职业责任,并学会换位思考,体验患者的酸甜苦辣,从患者的角度考虑,尽好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
(三)德育过程忽视个性培养,造成德育零效应或负效应
长期以来,卫生类职业院校德育理论课教学存在的一个显著弊端:教师在课堂上讲自己认为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在课本上跟着老师疲于勾画知识点,学期结束时通过卷面考试的形式,一次性评定学生的德育成绩。这样的德育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德育仅仅成为一种机械的教学任务,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无法培养学生处理问题的定性思维,导致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处理医患关系时,缺乏灵活处理的思维方式。当然,每个学生的课本确实都是一样的,然而教师在课堂上对所有学生都采用同一种方式教学,对所有的学生都用同一种方式一次性评定德育成绩,确实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由于每个学生的价值观念都不一样,思想道德修养也因家庭状况、成长环境以及人生经历等不同而存在很大差别。所以德育课程教学应该区别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德育教师应当根据学生个人的思想状况和价值追求等矫正、改善和发展学生的“三观”。这种因材施教的德育方式,能使学生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思维方式,有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岗位上,用灵活的方式处理遇到的医患冲突事件。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德育教师应当首先了解学生的“三观”状况,而不是通过试卷来强迫学生选择唯一的价值标准。例如,在贵阳护理职业学院,对于德育实践课,思政部老师经常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写出实践心得体会感悟等小论文或调查报告等,并经常给学生布置课余社会实践任务,让学生走出课堂,用他们生活中的实例去印证我们课堂课本上的德育内容。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后,根据每个学生的调查结果或者论文中反映出的他们思想价值观内容,有针对性地为典型学生提出矫正或发展建议,指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培养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感触能力。通过这种方式,逐步培养学生灵活的思维和感性的心灵,让他们对生活处处留心,为他们日后职业生涯中处理好医患关系奠定良好的人格基础。总之,德育过程中注重学生个性培养,使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对自己的道德观有个准确的了解和定位,从而为化解医患关系冲突提供更好的人格和思想基础,显得格外重要。
(四)德育体系设计不完整,没有构建“三全育人”长效机制
“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机制,直接影响德育实效,进而影响医学生日后工作中医患关系的处理方式和处理思路。其中,全员育人需要组织和制度上的保障,然而极少卫生类职业院校能真正落实这一点。因为很多卫生类职业院校没有构建一个全员育人的网络体系:班主任辅导员队伍未得到应有配备和加强、德育理论课师资薄弱、党政管理干部等德育意识欠缺、家庭教育重视不足、社会教育滞后甚至链条断裂等。要做到全程育人,就要狠抓三个阶段:学生入学时,校方就要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同时启动入学德育工作;学生入学后,要因材施教设置德育课程,进一步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学生毕业时,要幫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尤其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但是,很多卫生类职业院校,未能抓住这三个重要阶段,从而错过了适时培养学生德育素质的良好时机。对于全方位育人,校方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和诚信教育的同时,还要加强与各大医院等医疗机构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平台。同时从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困难入手,通过资助等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办好令人满意的卫生类职业教育,特别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尤其注重提高学生妥善处理医患关系的能力。总而言之,“三全育人”机制对于德育体系设计起着谋篇布局的作用,对学生处理好自己的困惑情绪、处理好与同学及老师间的关系、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很重要,也是医学生日后在职业生涯中处理医患关系的坚实基石。
三、结语
综上所述,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学生掌握好德育知识,切实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运用好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解决好医患关系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要想使卫生类职业院校的德育实效显著,学生必须转变观念,重视德育课程学习;学校要重视德育教学,把德育作为培养医务人员的必要教学环节;德育理论课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批批不仅拥有一技之长,而且具备优秀职业道德的高素质医务工作人员。如此,医患关系便不再紧张,更不会发生冲突,社会和谐便指日可待。这将是全社会的福音,是广大民众的福祉。
参考文献:
[1]黄思瑜.医学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10-01.
[2]章琪.我国医患纠纷现状、根源与化解对策[D].宁波大学,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