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道德精神成为文艺的灵魂

2016-04-29 06:49杨朝明
山东画报 2016年18期
关键词:六艺礼乐科目

杨朝明

孔子指示为学的路径与方法,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与“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游于艺”不能离开“道”与“德”,要立志向道,据守住德,依倚于仁。一方面,“游于艺”是为了树立道德精神;另一方面,道德精神应当成为文艺的灵魂。

不少人把“游于艺”理解为一般的游于技艺,这与孔子的意思并不一致。艺有“技艺”和“道艺”的区分,可以分别称之为“小艺”和“大艺”。“小艺”说的是作为“小子之学”的小学“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大艺”则指作为“大人之学”的“六艺”,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科目。孔子所说的“游于艺”,指的就是包含穷理、正心、修己、安人之道的这些科目,有时也指孔子为这六种科目所整理编订的教科书,即儒学《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

人首先要“志于道”,“道前定则不穷”,人有了正确的“道”,有了正确的价值体系与信仰追求,就自觉做有德的人,做有爱心的人,做涵养自身的人。孔子强调“游于艺”,是要人们涵泳于诗、书、礼、乐等的研修之中。人到了十五岁前后,也就到了应该明理懂事的年龄,就应学习修身做人与社会管理。孔子以“六艺”教人,是为了教化社会人心,教人明道修德。

孔子“艺”之所指是什么?《礼记·少仪》说“士依于德,游于艺”,清楚表达了德与艺的关系。《学记》有言:“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兴其艺,游于艺,从而乐于艺,所“乐”在“艺”,这就是孔子所说“游于艺”的本来意思。“大学之教”教人“乐学”、“游艺”,学有所乐,涵泳其中,最终才能学有所成,化民成俗。古籍中“艺”有时也专讲技艺,但将“技艺”与“道德”并言时,往往讲要以道德为先,以道德作为引领。

中国先哲强调“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德成而上,艺成而下”,其中虽然没有轻视“艺”的意味,但在强调“德”与“艺”的先后关系,主次关系。孔子称赞他的弟子冉求说:“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冉求多才多艺,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呢?孔子又说:“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认为像冉求这样多才多艺的人,再用礼乐来成就他,也可以算是完人了。有了“艺”和“知(智)”“不欲”“勇”之类的特点或优点,还不能没有礼乐,还要加之以仁义礼乐,因为礼乐中包含着德性的要求。

文学艺术及相关艺术行为是寄托和影响人们精神世界最直接的方式,用什么样的文学艺术作品去锻造灵魂,文艺工作者怎样去塑造国民的精神品格,这是关系国家走向、民族形象的大事。孔子说:言以足志,文以足言;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人离不开文艺,文艺家也会不断追求艺术的更高境界。然而,艺术家的格局与气象体现在他对于“道”的把握中。这个“道”是人道,是与天道、地道相互和谐统一的为人处世之道。有道的君子,有境界、有品位的文学艺术家才会使自己的作品唱响主旋律,有鲜明而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有自心底洋溢出的骨气和底气。

古人说“书而不法,后嗣何观”,本是就历史记事原则而言,意思是书写或记载历史必须遵循内在法则,不然人们会从中得到什么呢?文学艺术家创作作品,大致就像做人那样,唯有有了灵魂的觉知,才算活得明白,才是人生的境界。西方有人说,某些时候,音乐甚至是一个从未表达出来的完整的内心世界的唯一见证。“书写之法”与“为人之道”是相通的。在“书之法”的意义上,书写和记载历史,与文艺创作内在相通,不讲书写创作之法,历史记载就可能是“断烂朝报”,文艺作品就是没有精神的驱壳。可见,孔子“游于艺”的思想,对于今天的艺术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六艺礼乐科目
陋室听歌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礼乐》系列刊物述论
论马一浮对六艺论儒学经典体系的重建*
长沙市六艺天骄星城园学生作品展示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用庄严礼乐慰英灵励军民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南风吹梦,礼乐重光
马一浮“新《六艺》论”论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