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吉布·马哈福兹《米拉玛尔公寓》叙事视角研究

2016-04-29 00:44:03修蕊
牡丹 2016年14期
关键词:曼苏尔赫拉阿米尔

修蕊

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小说《米拉玛尔公寓》以其独特的叙事视角吸引着人们的眼球。小说有别于传统小说惯用的全知视角,而是采用多重式内聚焦视角,在叙事焦点周围竖起四面反射镜,调动着四种视角。本文就此展开论述,并指出其背后蕴藏的作者的叙事意图。

视角是作者、叙述者来感知叙事世界所选取的角度。作者往往并不言明视角,但视角并不是可以忽略的细枝末节,有时“一个视角的精心安排,会起到波诡云谲,甚至石破天惊的审美效应”。

1952年,埃及七月革命使埃及进入新的时代,此时马哈福兹深受西方文学流派的影响,在继承传统阿拉伯文学特色的同时,不断尝试改变传统现实主义的叙述方法。“在我写《三部曲》时,运用了19世纪的手法。后来,我毫不犹豫地采用新的手法。我愿意向任何一位运用新手法的同行学习。在转变风格上,我从1955年便开始试验,比一些青年作家还要早。”《米拉玛尔公寓》正是此时马哈福兹艺术手法探索的成功之作。

小说讲述的是因逃婚而来到亚历山大米拉玛尔公寓做女仆的农村少女泽赫拉与居住在公寓里的房客之间的感情纠葛。马哈福兹在小说中刻画了六个代表性人物:农村少女泽赫拉、退休名记者阿米尔·沃吉迪、上埃及地主胡斯尼·阿拉姆、共产党员电台播音员曼苏尔·巴希、纺织公司副总会计师赛尔罕·布海里、受监管的前宗教基金部次长塔勒拜·马尔祖格。小说中,作者并不是刻板地从全知视角角度掌控人物的思想动态,而是采用多重式内聚焦视角的转换,在每一个独立章节中采用一个主要人物,以第一人称限知视角来讲述公寓里发生的同样的事情。全文共由五部分组成,前四部分分别用阿米尔·沃吉迪、胡斯尼·阿拉姆、曼苏尔·巴希、赛尔罕·布海里四位房客的视角回忆个人往事,并讲述公寓里发生的事件,最后一部分回到第一个叙述者阿米尔·沃吉迪的视角结束整部小说。

视角的选择与作品所涉及的题材不无关系。马哈福兹创作的核心轴是政治,他曾说:“随着1952年革命,社会主义使我们思路大开,阿拉伯民族主义开阔了我们的眼界。1952年的七月革命所宣布的目标使我们一代人都极为满意。但是,并没有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和真正的民主。”因此,他在1967年发表的《米拉玛尔公寓》向读者们展示经历了埃及七月革命后的不同社会阶层的生活和思想意识形态。

住着六个不同阶级的米拉玛尔公寓正是此时埃及社会的缩影。而马哈福兹在《米拉玛尔公寓》的焦点是埃及七月革命后因逃婚来到亚历山大的农村少女泽赫拉的坚毅意志和乐观精神,但作者并没有就焦点而写焦点,而是在焦点周围竖起了四面反射镜,调动着四种视角。

第一个视角来自退休记者阿米尔·沃吉迪,第一眼见到泽赫拉的时候,他是这样描述的:“模样纯朴、端庄,一双美丽的大眼睛炯炯有神,楚楚动人……我的心里则温情与父爱油然而生”。在此后相处的日子里,他像父亲一样关怀鼓励着农村姑娘泽赫拉,在泽赫拉受到塔勒拜·马尔祖格性骚扰而公寓女主人却不以为然时,他体会到泽赫拉的无力与孤独,全力维护泽赫拉的尊严与名誉。当泽赫拉决定要学习其他房客都议论纷纷甚至私下表示出讥笑的时候,阿米尔·沃吉迪第一个向她表示祝贺并时常向她提供帮助。同样,在泽赫拉心里,阿米尔·沃吉迪也是亲如父亲般的存在。

第二个视角来自贵族阶级的上埃及地主胡斯尼·阿拉姆,第一眼看到泽赫拉就被她深深迷住。他爱慕泽赫拉,但他拥有很多贵族玩世不恭的态度,且这种态度并没有因为革命而有所改变。在他眼中,泽赫拉仅是刺激着他感官的女孩,他用对待妓女的态度给泽赫拉性暗示,多次被拒绝后他形容泽赫拉为“牛屎堆”。由此可见,七月革命后埃及社会并没有实现其倡导的真正的民主,旧贵族阶级代表的胡斯尼·阿拉姆仍然对农民阶级有深深的阶级歧视。

第三个视角来自无产阶级代表共产党员曼苏尔·巴希,第一次见到泽赫拉时,他认为泽赫拉“正是上大学的年龄,她本该是个大学生的”。表现出了共产党员对农民阶级的尊重。当泽赫拉家里人来接她回村里时,一向理解并尊重泽赫拉立场的阿米尔·沃吉迪都劝她同家里人回去,但曼苏尔·巴希却对泽赫拉的反抗表示赞赏:“你干得好。”他对泽赫拉的感情是没有阶级歧视的爱慕与尊重。

第四个视角来自革命投机分子纺织公司副总会计师赛尔罕·布海里,他与公寓里房客的交往是以是否可以利用为标准,甚至可以背叛泽赫拉,与拥有一栋中等楼房产权的女家庭教师在一起,因为他认为“结婚没给我提一级,那它又有什么用”。在谋划的事情败露后他选择用刀片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最后一部分又回到退休记者阿米尔·沃吉迪的视角,来讲述赛尔罕·布海里死后公寓里的事情,从而完成整部小说的一个环形叙述轨迹。

多重式内聚焦视角转换以时空的交叠强化对比了不同社会阶层的相异人生,显示出了独特的人生哲学。阿米尔·沃吉迪作为埃及普通民众的象征,他的视角是慈爱而善良的;象征着贵族阶级的胡斯尼·阿拉姆,他的视角是虚伪且自傲的;象征着无产阶级的共产党员曼苏尔·巴希的视角是彷徨却公正的;投机分子赛尔罕·布海里的视角是势力与投机的。

小说全篇集中使用限知视角叙事方式,深入渗透到各个社会阶层人物行为和心灵深处,从而“产生哲理性的功能,可以进行比较深刻的社会人生反省。换言之,视角中也可蕴含着人生哲学和历史哲学”。作为旧贵族阶级象征的胡斯尼·阿拉姆,他厌恶身边所有的人,却对封建地主塔勒拜·马尔祖格表示亲近,“塔勒拜是我唯一怀有敬意和爱戴之情的人”,因为他和塔勒拜所处的阶级都在七月革命后被时代所抛弃,失去了他们过去所拥有的财富与地位,但他们的个人品性却丝毫没有改变,仍然是冷漠且自傲的,他们惺惺相惜互为安慰。但我们注意到,马哈福兹并没有给塔勒拜·马尔祖格以第一人称讲述自身经历和讲述公寓内事件的权力。这也是因为埃及七月革命没收了封建王室土地,颁布了《土地改革法》,塔勒拜·马尔祖格所代表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时代已然逝去,失去了发言权。而曼苏尔·巴希与赛尔罕·布海里的矛盾仿佛也是注定的。1952年,埃及革命后,投机分子大量涌现,他们假装赞美革命,但却是利用革命谋取利益。而共产主义运动,作为带领埃及人民反封建从而实现民族解放的重要力量,是不会允许有伤害国家利益的投机分子存在的,因此双方的对立成为必然。而投机分子赛尔罕·布海里之死仿佛也是历史前进的必然结果。

必须承认,人物作为第一人称叙述者,在视野上不可避免地受到限制,读者无法超越叙述者视野去观察叙述者不在场的事件。但限知并不代表隐藏故事信息,而是通过视角的流动使多重限知视角彼此呼应,共同构成一幅完整的拼图。“它设置悬念,又化解悬念,欲擒故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纺织公司副总会计师赛尔罕·布海里之死将全书推向一个高潮,叙述者并没有以全知视角的方式讲出事实真相,而是将视角严格限制在公寓四个房客的视角之内。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疑问,当读到最后的时候才有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

第一部分阿米尔·沃吉迪的视角和第二部分的叙述者胡斯尼·阿拉姆的视角交代了赛尔罕·布海里死亡的消息,但由于大家都不在凶案现场,故事的悬念仍然保留,制造了了扑朔迷离的叙事效果。但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我们终于从曼苏尔·巴希的视角中得知赛尔罕·布海里死亡前后所经历的事情。通过第一人称叙述对人物内心的直击,我们得知了曼苏尔·巴希对赛尔罕·布海里的厌恶,“我厌恶地望着他的后脑勺偏向听筒,仿佛在望一个世代相传的不共戴天的敌人……如果他真的永远消失了,我将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这段内心描写为后续的事情发展买下了伏笔。随后,曼苏尔·巴希跟随赛尔罕·布海里来到拜吉阿夜总会,并随机跟他走出夜总会,用他的视角侧面观察赛尔罕·布海里的一举一动,在赛尔罕·布海里失去知觉倒在地上后,他发狂地踢着赛尔罕·布海里,并反复说“我结果了他”,在曼苏尔·巴希的视角中我们仿佛知道了曼苏尔·巴希正是杀害赛尔罕·布海里的凶手。小说的第四部分基于赛尔罕·布海里的视角,我们放佛从两个位置不同的机位中看到了第三部分曼苏尔·巴希叙述的相同的事,但事件当事者赛尔罕·布海里的视角又对曼苏尔·巴希视角盲区进行了补充说明,在夜总会一通电话之后,他绝望地同侍者索要了一个刮脸刀片。此时,作者将此时悬念推到了一个高潮,我们不禁开始怀疑,赛尔罕·布海里是曼苏尔·巴希踢死的还是自杀的?直至第五部分回归到第一个叙述者阿米尔·沃吉迪的视角讲述赛尔罕·布海里死后公寓里的事情,我们才得知经过法医的报告证明,赛尔罕·布海里的死因是刮脸刀片割断左手腕动脉所致,而并非曼苏尔·巴希所自首供认的用皮鞋踢死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完成所有的故事拼图后,才得知赛尔罕·布海里死亡的真正原因。作者在叙事过程中设置悬念,又娴熟地通过转换叙事视角使叙述片段得以整合,从而完成从限知到全知的过程来化解悬念,“使文本内部充满波折和由波折所带来的活力”。

《米拉玛尔公寓》根植于现实的土壤,融入埃及历史发展的进程,描绘了1952年革命后埃及社会的全貌。作者独特的多重式内聚焦视角转换彰显了叙述层次上的对比性张力,突出了小说的内涵,展现出作者对1952年七月革命后民族国家前途的思考与忧虑。

(浙江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曼苏尔赫拉阿米尔
浅析《追风筝的人》主要人物形象塑造
探索不凡,引领可持续
智族GQ(2022年2期)2022-03-16 03:14:19
为你,千千万万遍
十几岁(2020年13期)2020-11-26 03:07:40
大力神赫拉克勒斯
不一样的风筝
一条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谈赫拉巴尔“河畔小城”三部曲的诗化叙事艺术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14
赫拉七智胜库里阿提
军事历史(1990年6期)1990-08-16 07:0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