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仁卯
11亿年前,喜马拉雅山从无边的海洋中缓缓升起,经过数亿年的造山运动,形成了今天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黄河,就此波涛汹涌地奔向东方大地,滋养大好河山,孕育华夏文明。一泻万里,注入烟波浩淼的东海。
如果说,黄河是动态的波涌浪翻,那么,沿河两岸连绵起伏的山峰,就是偌大乾坤凝固的波峰。每一个波峰的皱褶里,都书写着大自然的变迁;每一处丹崖绝壁上,都记载着黄土地上黄种人从开疆辟土、刀耕火种到现代文明的艰难历程。
逆流而上,从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说起,四周的名山举世闻名。
走近日月山,蓝天如洗,白云如花。这是我国地理上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域与内流区域、季风区与非季风区、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的分界线。夏季到来,日月山东侧良田万亩,一派塞上江南风光;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是一幅塞外景色。反差如此之大,世所罕见。
日月山,历来是内地赴西藏大道的咽喉。在两千多年的帝国时代,有“西海屏风”、“草原门户”之称。北魏明帝神龟元年(420年),僧人宋云自洛阳西行求经,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国的。在历史上,日月山还是唐朝与吐蕃的分界。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倾慕唐王朝的繁荣与文明,于贞观八年(634年)派出使者赴长安与唐朝通聘问好。唐太宗允以宗室女文成公主许嫁松赞干布,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段儿佳话。
唐肃宗时,在这里开展了“茶马互市”,到了明后期至清初,互市地点增多,很快成为“汉土远近番人及蒙古人往来交易之所”,在嘉庆、道光年间,商业尤其繁盛。清《丹噶尔厅志》记载丹地市场“青海、西藏番货云集,内地各省商客辐辏,每年进口货价至百二十万两之多”,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显赫的民族贸易重镇。
日月山下,文成公主庙前,伫立着大唐文成公主的汉白玉塑像。当我们站在日月山山口,回眸凝望,黄河涛声依旧,山川冰封雪裹。猎猎寒风中,我们仿佛看见渐行渐远的文成公主,那揪心而义无反顾的身影,不禁潸然而泪下。
阿尼玛卿山,是黄河源头最大的山。
阿尼玛卿山是一座神山,也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和西藏的冈仁波齐山、云南的梅里雪山以及玉树的尕朵觉沃山并称为藏传佛教四大神山。黄河在里拐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向东南流去。阿尼玛卿共有18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雪峰。主峰阿尼玛卿峰海拔6282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十大山峰之一。阿尼玛卿山气候多变,冰峰雄峙,冰川面积约126平方公里,有冰川57条,其中位于东北坡的哈龙冰川长7.7公里,面积24平方公里,垂直高差达1800米,是黄河流域最长最大的冰川。
这里还是高寒地区动植物王国。白唇鹿、原羚、马鹿、麝、岩羊、棕熊、野驴、猞猁、、盘羊、蓝马鸡、黑颈鹤、藏雪鸡,尤其是世界珍贵动物雪豹,在这里十分活跃。雪莲、冬虫夏草更是这里的特产。
藏族和一些少数民族的同胞,对大自然有一种超乎内地民族的敬畏和崇拜传统。阿尼玛卿峰,对藏族同胞有着不可替代的神威,是他们神圣的朝拜之地,每逢藏历的“羊年”或者神门(尼果)、雪门,岗果隔开之年,朝拜的人们携带简单的行装、灶具和食物,绕山朝拜一周,尽虔诚膜拜之心意,以求达到消除罪孽,灵魂升天的目的。绕山一周,徒步一般要花七八天时间,沿途条件十分艰苦。看到那些虔诚膜拜的人群,我的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试想,生活在内地城市里的我们,有几个人会对自己崇尚的事业,有如此执着的精神呢?
黄河在阿尼玛卿的大峡谷里回旋着,集聚着力量,然后继续向东南流去,不舍昼夜。
黄河与长江,这两条姊妹江河,在巴颜喀拉山就要分手了。
巴颜喀拉山,是雄伟的昆仑山脉南支的一部分,它西接可可西里山,东连岷山和邛崃山。这里是高寒地区,荒漠草原,人烟稀少,只有少数藏族同胞在这里从事畜牧。山间谷地上,牦牛、绵羊远近成群。向阳的缓坡上一块块草滩,像翠绿的绒毯铺盖大地,偶见零星牧包士房点缀其间。
中国古代典籍《山海经》记载:“昆仑山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又载:“出其东北隅,实惟河源。”从中国远古时代,人们就已认定巴颜喀拉山为黄河的发源地。河,在古代專指黄河,其他河只能称为水,如洛水等。这里地势高寒,气候复杂,但雨量充沛,是青海南部重要的草原牧场。这里盛产被人们称之为“高原之舟”的牦牛和举世闻名的藏系绵羊,故有“牦牛的故乡”之称。
位于山脉中部鄂陵湖以南的巴颜喀拉山口,是唐代唐蕃古道的必经之地。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均从这里的古道走过,古道沿途尚存有唐蕃交往的不少文化遗迹,流传着许多美妙的传说。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名外国人在巴颜喀拉山山脉北部的一处洞穴中,发现了许多史前壁画。画上有太阳及其它星系的连线,还有头带圆形头盔的人像。而且在壁画之旁发现有许多奇怪的墓穴,这些墓空没有任何碑文,里面埋葬着类似侏儒的遗骸。从这些尸骨可看出他们的身体非常纤细瘦小,但头部却非常大,与现今传闻的外星人体形相似。
黄河文明,在上古的巴颜喀拉山就与外星文明擦肩而过。但是,大山留下了他们的符号和信息,为未来人类与外星生命的会晤埋下了伏笔。
大河名山重洛阳
黄河,在源头地区的无数个巍峨山峰中聚集了饱满的雪水,一路向东南、再向东北汹涌而来,再经历了六盘山、贺兰山、兴隆山、祁连山、六盘山、太白山、阴山、华山、吕梁山后,就到了崤山、太行山、嵩山与北邙山挟持的河洛地区了。
河洛地区,因了黄河与洛水的缘故,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同时,也因为这里的名山大川而闻名于世。
雄峙河洛地区的名山之所以有名,并不是因为他们比昆仑山和青藏高原更加高大雄伟,而是因为,她同时拥有了河洛两河流域充沛的水文地貌和富饶厚重并充满人文气息的名山大川,并因此成就为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圣地。
经历了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千山万壑的洗礼,奔腾咆哮的黄河,在河洛地区逐渐平缓了下来,这里的的崇山峻岭,再一次以涓涓溪流与清澈的河水注入她疲惫而浑浊的躯体,给她注入了勃勃生机。尤其是这里的各大名山蕴藉的文明元素和文化积淀,更是增强了黄河母亲的威仪与魅力。
不说华山,也不说泰山。仅就河洛地区的黄河南岸,就是林莽密布、飞瀑清泉的名山耸峙:熊耳山、崤山、亚武山、女几山(花果山)、青要山、荆紫山、烂柯山、平峰山、青龙山、凤凰山、伏牛山、老君山、白云山、西泰山、云梦山、嵩山、九皋山、周山、万安山、龙门山、首阳山、北邙山……山山相连,峰峰连绵。
上古时期,人们择水草而居。河洛地区河流纵横,与黄河形成扇面水网,滋润并养育了中华民族的早期文明。
说到名山,首先要说到北邙山和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伏羲。
《东周列国志》开篇有诗云: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其中的三皇和五帝中的伏羲、女娲、神农氏(炎帝)以及帝喾和黄帝以及后来的夏、商、周朝王都建在洛阳,均与河洛地区的名山有极大关系。
史书记载,伏羲从甘肃天水顺河而下,在三百里邙山之上观天察地,探究水情,从孟津雷河、古巩洛水等河流入黄处,根据清水冲入浊水的形态,在邙山之上演绎出一画开天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季),四象生八卦,发现了大自然的规律,创造了早期的中国哲学,可谓中华文明的肇始。中华文明的曙光,就此在东方大地上冉冉升起,光照世界。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生活在孟津黄河岸边的,以鲜花和蜜蜂为图腾的“有蟜氏娶于少典氏”,生炎黄二帝。至今,在邙山的平峰山顶,依旧有炎帝窝等遗迹尚存。有些专家分析,有蟜氏很有可能就是神话传说中的女娲娘娘,是真正意义上的黄河女神或者黄河母亲的形象。
《山海经》记载:“青要山,黄帝密都也。”位于新安县黄河岸边的青要山,岚峰氤氲,溪流淙淙,自古为君子雅士隐居之所在。皇帝在这里密集军政大臣,共谋一统河山,恰如后来的庐山和北戴河,也未可知。距离这里不远,就是传说中黄帝铸鼎的荆紫山。站在荆紫山峰顶,極目远眺,黄河如一条金色的彩带自西而来,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邙山脚下,便是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说的“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的地方。
大禹治水之后,被奉为华夏部落的首领。在他的运筹下,一改尧、舜以来的禅让制度,辅佐他的儿子启在黄河南岸的嵩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并随即迁都古洛邙山南麓,夏朝在历史上延续了近600年;此后,白云山下的奴隶厨师伊尹辅佐商汤灭夏立商,并在邙山脚下建都立业。商朝从汤到殷纣王,延续了500年之久。其中200余年,以此为都城;周武王在邙山会盟召集八百诸侯,共渡黄河,一举灭商。灭商之后,认为洛邑据天下之中,上依天数,河山控戴,可作为大周王朝的都城。于是,周公姬旦秉承武王遗志,与召公共同设计并创建了邙山南麓、洛水之阳的大周王城。都城建成,周成王自宗周城而来,在成周王城举行了盛大的定鼎大典和分封诸侯事宜。从此,九鼎在这里稳稳当当驻扎了800年之久。
邙山在地理学的意义上不高,但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中,却是文明肇始的制高点。一座山,曾经承载了一个名族的命运和走向,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的奇迹。
至于说汝阳县西泰山的炎黄峰,嵩县天池山的毛泽东天然卧像,那是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不说也罢;至于说遍布豫西山区的王莽撵刘秀的传说,不说也罢。但是,刘秀在宜阳汉山最后收服赤眉军,再次统一华夏各民族,建立起富强的东汉王朝,并再次开通丝绸之路,确确实实是在黄河南岸的女几山下完成的,当无异议。
伊水是洛河的最大支流,洛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据史书记载,曾经在东周王城做过守藏史(国家图书馆负责人),被人们称为老子的鹿邑人李耳,在接见或者会晤孔丘之后,他经历了王子朝叛乱,厌恶了人世间的恶斗,骑一头青牛,沿黄河南岸西行,在函谷关给关令尹喜留下一卷五千言的《道德经》,出关进入崤函古道,不知所终。然而,不久,在周王城之南的伏牛山中,就出现了一位讲礼论道的高人。许多年之后,人们把老子奉为太上老君,把这座山命名为老君山。老君山,无疑是黄河流域最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座名山。“朝闻道,夕死可矣”,自古以来,老君山上香火不绝,成为我们这个伟大名族传承民族文化的神圣山峰。
有意思的是,黄河流域的名山,还埋葬着自周代以来的名门望族特别是历代的帝、后。黄河岸边的首阳山上,伯夷叔齐不食周粟,饿死在荒郊野外。虽说愚钝,但气节为历代文人所崇敬;秦岭余脉周山有周王陵;黄河北岸、太行山下,有春秋四大刺客之一的聂政祠;龙门东山安葬着唐代伟大诗人白居易;邙山之东,“诗圣”杜甫生于斯安卧于斯;在洛阳驾崩的汉光武帝刘秀被葬在黄河岸边,邙山北麓;在洛阳驾崩的曹魏开国皇帝曹丕及其后人葬在伊水南岸、万安山下;唐代著名宰相李德裕、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范仲淹等葬在万安山南麓;伊尹、邵庸、二程葬在伊水西岸、九皋山下;至于没有卧牛之地的北邙山,大陵大塚更是鳞次栉比:东周、西汉、东汉、西晋、北魏、隋、唐、宋的达官贵人乃至一代名将定远侯班超、著名文学家贾谊、一代词宗李煜、蜀汉亡国之君刘禅、一代名相狄仁杰等等均葬于此。真乃“生在苏杭,葬在北邙”,好一片风水宝地!
南宋之前,中国的首都,基本上是在洛阳、长安、开封这些沿黄城市,尤以洛阳,长安为重。长安,三面有秦岭诸名山拱卫,但是西部却常常受戎狄侵扰;汴梁开封黄河悬顶,四周一马平川,大宋王朝百余年便南下金陵,匆匆谢幕;唯有洛阳,山峰环绕,名山矗立;山山关隘,易守难攻。虽为兵家必争之地,但常常为帝王定都之地。因为长期作为国之都城或重镇,所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为华夏文明的发生和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可以说,一部中华文明史,半部在洛阳。黄河与河洛名山,烘托起一座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大河与名山共舞,名山与名城同在。
责任编辑 王小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