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无定法 写作有招数

2016-04-29 23:42丁忠书
少年博览(阅读与写作) 2016年8期
关键词:小兄弟法度百草园

丁忠书

古人云:“文无定法。”

这一句“经典”,一直以来就成了我们驳斥“文有定法”的一种“冠冕堂皇”的理由。

似乎是,一说“文有定法”,就大有束缚我们的思维之势,我们的作文就被“捆绑”了?

我们在学习写作之初,就摒弃模式、摒弃文章的根本之“法”,而一味地追求“文无定法”,追求率性而写,很显然,这是一种急功近利,这只会将我们引导向杂乱无章。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有一次向沈尹默求教书法艺术,沈先生道:“书家和善书者有分别,世间尽管有人不讲规模法度而仍善书,但是没有规模法度就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书家。”

大书法家沈尹默先生认为书家要讲“法度”,即规则、规律。那么,善书者就可以不顾“法度”吗?当然不是。朱光潜以自己学习书法却始终不精为教训,提出初学写作的人就像善书者一样,处于初级阶段之际,更需遵循作文的“法度”。因为有了这些作文的“法度”打底,作文才能由低及高,“醇而后肆”。(意思是,写文章时,考察到辞义都纯正了,然后才放手去写)

古今大艺术家,没有一个不经过模仿阶段。“第一步模仿,可得规模法度。”(朱光潜语)

语文教材中的经典文章,无不是我们“模仿”的范例。

朱自清的《背影》(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上),“点出背影——刻画背影——惜别背影——再现背影”,起承转合,法度谨严。

写作之初,我们理当反复地、有意识地模仿名家名篇,理当博彩众家,取其所长。模仿的多了,自然的发现,就很像;模仿的多了,再加上反复琢磨,冥思苦想,自然的就会走向“脱胎换骨”,就会渐渐走向“文无定法”,从而抵达写作的至高境界。

有专家说:“作文在有法与无法之间”。这一妙语可谓一语中的。“文无定法”是写作的一种境界。写作没有到达这个境界,就来“文无定法”,就像小孩子走都没有走稳就想跑一样,定会摔倒。

从本质上讲,模式只是一个个得到很好研究的写作智慧的范例。有了范例,有了“法度”在心中,我们写作起来,就自然有“法”可依。

文章无定法,但“出彩”当有规律,当有一定招数。遵循这个规律,掌握这个招数,我们的写作就会水到渠成地“出彩”展新颜。

作文模式一:

围绕“1”个典型事例“折腾”

好文章离不开——“折腾”!

2016“国际安徒生奖”得主、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曹文轩说,写作文写到一个人最想要去做什么事的时候,不要让他立即去做,要有一个来回,要有一个反复,有一个矛盾。这就是“折腾”,每折腾一次,人物形象就越鲜明。

下面以鲁迅先生的《风筝》为例。

这篇经典散文诗,即是围绕一件典型事例——“我”将小兄弟所做的风筝掷地抓断踏扁——来“折腾”。

散文诗的开头采用倒叙后,不是直接地进入对典型事例的叙述,而是两次“折腾”——

在“典型事例”后,作家又用5个自然段的文字来“折腾”——

“折腾”一:文章第七段描写“我”企望“补过”的心情,“补过”的方法:“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嚷着,跑着,笑着”,在欢快的旋律中,重现孩子们放风筝时活泼、欢乐的景象。

“折腾”二:另想补救的方法。“我”怀着一颗“沉重”的心去讨小兄弟的宽恕,小兄弟却“全然忘却”,小兄弟“惊异地笑着”:“有过这样的事么?”

……

正是这几段朴实无华的文字,这一番心理和现实的“折腾”,就“折腾”出手足之情,“折腾”出鲁迅的自省……

围绕“1”个典型事例“折腾”,就自然地“折”出一种艺术,“腾”出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作文模式二:“1+1”

我们先看看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这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全文1100多字,只有两个自然段。

第一段抓住密集的意象: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第二段回忆“我”在故乡在春天、秋天成长的足迹……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在结构上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这种“片段+片段”的“1+1”模式,再比如鲁迅的《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下),整体上也是由两幅雪景图架构——

在鲜明的对比中凸显散文诗的主旨:用战斗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这种由或相关或对比的两个片段组合,结构匀称,思路明晰,片段之间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勾连,相辅相成、鲜明清晰地体现了文章主旨。

作文模式三:“1+1+1”

这是考场作文的最佳模式。

一篇文章只写三件事或者三个片段,这种模式在教材中比比皆是。

比如郑振铎先生的《猫》(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比如高尔基的《海燕》(人教版初中语文八下)。

下面以郑振铎先生的《猫》为例。

文章叙写“我”三次养猫的故事。图示如下:

作家写三只猫,都循着“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我的情感变化”这一理路。但,在写法上又是疏密递增的,第二次比第一次详一些,第三次比第二次又详一些,第三回养猫的情景,简直是一则寓言故事。

“我”对第一、二只猫是因为喜爱要来的,第三只猫是因为可怜捡来的。在三只猫构成对比的情节演绎中,为写第三只猫的悲剧命运作了厚实的铺垫,“我”对于第三只猫的亡失,比以前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猫的死亡责任在“我”。作者借此告诉我们:要平等地对待生命,对人对事不能存有偏见,不能主观臆断。

这种“3”的模式,使文章波澜起伏,主旨凸显,从而彰显了作品恒久的艺术魅力。

作文模式四:综合式

我们先看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人教版初中语文七下)。

仅从这个题目可得到如下信息——

“从……到……”表示这篇文章大致包括两部分,同时也告诉我们文章前后两部分的内容。

由此得出:这是“1+1”作文模式。下面分别探究:

百草园的模式:

作家写百草园,抓住“我的乐园”来写,满溢着生机和活力。

“三味书屋”的模式:

归结如下——

在“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联系观照中,或衬托,或对比,表现了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这一写作模式,显而易见,是对前三种模式的灵活而灵动的运用。运用此模式,我们的作文何愁写不长?何愁得不到高分?

猜你喜欢
小兄弟法度百草园
魏榆晓:遵循法度,方为上乘
《法度与美》写作指导
学校里的“百草园”
最是一抹少年蓝
Understanding Chinese Characters míng 明
心如止水
霸王龙有了小兄弟
法无定法:禅宗法度论的审美意蕴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