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法律本身

2016-04-28 12:55余涛
浙江人大 2016年3期
关键词:豆腐脑权威实践性

余涛

日本早稻田大学法学部教授长谷部恭男的《法律是什么:法哲学的思辨旅程》,几乎涵盖了近代法哲学的基本发展脉络和所有难题。

所有法哲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要回答“法律是什么”。但通常,这个问题几乎是无解的。无数法学家穷尽一生都在追问反思这一“元命题”,并对其进行解释。

在回答“法律是什么”以及对法律和相关概念分析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为解决日常分歧和争执提供思路和方案。比如,法律该不该规定子女应在过节时回家看父母?通奸行为应不应当受到刑法的惩处?把胖子推下桥来挽救即将倾覆的电车中多人的性命构不构成犯罪?要想在这些案例中作出恰当判断,就必须诉诸对“法律”概念的清晰认识。

说到法律,可能就会想到国家。按照传统的法律观,“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它反映了法律概念的一个重要面向。

事实上,爱国不仅意味着参与国家事务,更重要的是国家事务本身是正当的、有价值的。于是,国家的良善或者说有价值与否,成为法律能否存在、个人是否应当遵守的基本前提。

基于这种逻辑,分析国家是什么,因何而正当存在,也就成为认识法律概念的基本前提。于是,我们在书中看到了霍布斯、洛克、卢梭、康德等人对国家究竟为何存在的不同论述。

在对国家存在正当性的分析中,长谷部恭男又继续提了几个问题。如,为什么要有国家?为什么要服从国家的命令?服从国家有没有正当理由?

2011年,网络上曾爆发过一场“豆腐脑战争”。南北各地的网友分成两派,将“豆腐脑究竟应该是甜的,还是咸的”这一话题,上升到了“派系斗争”的高度。对长谷部恭男所提几个问题的回答,在逻辑上其实和个人在豆腐脑战争中的行为选择相似。

人的行动通常都是需要理由的。比如,我之所以坚持吃甜豆腐脑,一种理由是,我就喜欢吃甜的;一种理由是,在我们老家,所有人一直以来都吃甜豆腐脑;还有一种理由可能会是,专家认为甜豆腐脑更为正宗。

第一种理由是所谓的“情感性理由”,完全属于个人的直觉或者偏好,但由于个人的甜咸倾向没有对错之分,存在“价值上的不可比较性”,对行动的说明力自然较弱;第二种理由并非基于自己的判断,而是遵从多数人长期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共识和习惯,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辩护;第三种理由则通过诉诸“权威”来对行动进行说明,因为通常意义上,专家比一般人拥有更多的知识,其看法更有说服力。

同样,国家主张自己的权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制定法律。作为规范的法律其实就是一种实践性理由,围绕人的行动展开。和道德理由等相比,法律之所以是一种更强的实践性理由,就在于它依靠习惯和权威来发挥作用,人的行动也因此和国家发生了密切关联。至于具体行动如何展开,国家权威的边界在哪里,则是长谷部恭男所要继续深入讨论的问题。

法律是人类的微缩历史,和政治社会的进步相伴而生。纵观人类文明史,从原始的惩罚到汉谟拉比法典,从《圣经》中的戒律到古罗马法,从宗教裁判到普通法,法律的发展是社会自然发展的阶段和结果,人类始终无从逃避。也因此,追问“法律是什么”并非大而无当,它总是会和“我们为什么要遵守法律”“什么样的法律是好的法律”“法律和国家的关系是什么”以及“法律和道德有什么关系”等问题相伴,也与每个人的行动选择相关。从这个角度说,法律是什么,是每个人都会面对,且必须回答的问题。

([日]长谷部恭男 著,郭怡青 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猜你喜欢
豆腐脑权威实践性
有一种甜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一碗豆腐脑
家传豆腐脑助留美学子致富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合同架构与合同法实践性教学的完善
实践性:音乐课程的本质特征
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得:为何与何为
论芬兰高等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