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一直以来,对于处在城市与农村边缘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住房问题是他们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房价飞速上涨、房地产政策变动、住房公积金不完善、户籍歧视等都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因素。政府虽已出台政策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范围内,但在走访调查中发现仍存在不足。本文着重从政府视角出发,通过对蚌埠市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及保障性住房覆盖范围进行调查分析,重点探究财政手段对蚌埠市新生代农民工保障性住房构建的支持。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住房保障 财政视角
一、引言
2015年11月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5》指出,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年均增长约800万人,到2014年末达2.53亿人,预计2020年流动迁移人口将逐步增加到2.91亿,而新生代农民工仍是流动人口的主力军。面对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涌入城市,如何安置好他们,让其安居乐业已成一个社会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农村或农村户籍,而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的年轻“边缘人”。他们不论从受教育水平还是理想追求,都迥异于父母辈。他们思想相对开放,基本的务农技巧大多不会,他们不甘于耕种生活,却对城市抱有极大的憧憬,渴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能够融入其中。但与此同时,他们又被城市排斥着。他们每天大部分时间就是工作,休息时也没有很好的去处和娱乐场所,和周围人沟通困难,公司也很少提供相应的福利待遇。加之不断上涨的物价、房租,他们的生存成本正在加大,住房问题已经成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最大障碍。
二、新生代农民工住房现状调查
目前,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着住房困难、工资偏低、缺少一技之长、社保覆盖率低等问题,在这些问题当中,住房问题尤为突出。本次调查对象为蚌埠市年龄在16~30岁的新生代农民工,调查过程中发放292份问卷,收回288份,有效问卷269份,有效率在90%以上。调查情况汇总如下:第一,居住方式。受访中,租房居住占51.4%,居住在公司提供的职工宿舍有30.8%,购置商品房的占7.2%,居住在亲戚朋友家的占5.9%,其他居住方式为4.7%。第二,居住条件。32.6%的人居住远离工作地点,56.1%的居住没有独立厨房和卫生间,68.3%的人住处没有空调,55.7%的居住面积低于10平方。第三,房租支出。蚌埠市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800元,房租支出平均在400元/月,占收入的近1/4。
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现状并不乐观,他们大多以租房为主,空间狭小,房租成为主要开支之一,沉重地加大了他们的生活成本。此外,租房的环境较为恶劣,人员混杂,安全设施并不完善,加大了居住风险系数。有些为了减少住房成本而选择郊区租房,离工作地点较远,每天上下班搭车极为辛苦。而用人单位很少提供租房补助等福利待遇,住房公积金的缴纳更是缺乏。没有“安居”,哪来“乐业”,眼下政府应重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关怀,改善他们的住房现状,扩大保障性住房的普及范围不失为一个有效措施。
三、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一)新生代农民工保障性住房概述
2010年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的指导意见》,正式将外来务工人员纳入公共租赁房的覆盖范围内。这个规定,打破了城市的住房保障体系对户籍的限制,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寻求住房保障又多了一条途径。公租房是对住房困难人群的过渡性的解决方案,旨在为不属于低收入人群但又受经济条件限制购置不了经济适用房的住房困难人员,即“夹心层”提供住房帮助。简单来说,公租房就是政府提供房源,以低于市场的价格租赁给住房暂时有困难的群体,包括外来务工人员。
(二)蚌埠市公租房的发展
2010年起,蚌埠市响应政府号召,积极建设公租房,并逐年增加建设量。经过三年多的建设,2013年底,一批公租房竣工并投入使用。
2013年《蚌埠市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出台,该办法规定: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和在本市签订劳动合同并就业两年以上,缴纳社会保险两年以上,在本市无住房的外来务工人员,被纳入保障性住房范围内。原来只有本市低收入家庭才能申请的保障房,大幅度扩展到外来务工人员和大中专毕业生等中低收入人群。同时,新规确定保障房租售并举,承租人住满两年后,可低价购买为自有住房。这对在蚌埠工作的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确实是福音。当年由蚌埠市政府投资建设的首批公租房面向企业聘用的外来技术人才和管理人员进行承租,人员共计88人。
2013年年底住建部、财政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公共租赁住房和廉租住房并轨运行的通知》,宣布从2014年起,各地廉租房和公租房适用同一政策,平行发展。
2014年12月,蚌埠市第四批公租房摇号配租进行,符合公租房配租条件共有2726名申请人,2734套公租房参与摇号配租。在确保低保、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前提下,首次将符合条件的外来务工人员、新就业大中专院校毕业生,纳入配租范畴,实现了廉租房和公租房的“并轨模式”。此次2000多套保障房配租给龙子湖区、蚌山区和禹会区符合条件的申请市民,而高新区、经开区、淮上区则不参与此次配租。
2015年12月,在蚌埠第五批保障房摇号配租中,共有2177户住房困难家庭符合申请条件,2181套公共租赁住房进行公开摇号配租,之前未参与配租的经济开发区参与此次配租。
(三)蚌埠市公租房的调查分析
(1)公租房主要筹建模式。第一,财政拨款建设。财政拨款是最为传统的公租房筹建方式,款项主要来源:政府自有资金、住房公积金贷款和土地出让净收益等。其中住房公积金贷款是国家出台的,利用闲置资金进行贷款,有效提高住房公积金使用率的一项政策。土地出让金是国家和地方财政的主要来源之一,但土地出让金的提高无疑会抬升房屋建设成本和售价,这对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很不利,所以要想有效提供资金来源,需要协调好两者的关系,缓解矛盾。第二,通过租赁等方式。政府通过自身良好的信用和运作手段,以较低的成本向社会租赁或购置闲置房源,这种方式不但可以降低政府自身建设公租房的成本,而且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2)公租房在新生代农民工中的普及程度。此次调查中发现,有79.2%的新生代农民工了解这项规定,但由于申请条件的限制、申请的途径模糊不清、申请过程的繁琐或住房的不便等等原因,而放弃对这项住房保障的考虑,真正享受到这项保障措施的新生代农民工不足10%,甚至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完全不了解这项规定。在采访中,有位80后的农民工沈先生表示,他在从报纸上得知有公租房可以申请并且自己符合条件,便在租住的社区申请保障,却遭到拒绝,“居委会让我找单位申请,我现在也不知道要如何申请保障房?”后经走访市住建委住房发展与保障科了解到,如果户口在蚌埠,就到户籍所在地的居委会或社区申请公租房;如果户籍在外地,要向本单位递交申请,由单位统一向所在地辖区的社区或居委会提出申请。但并不是蚌埠市每个区都参与当年配租,未参与的地区,符合申请条件的可分别向各区的住房保障办咨询配租事宜。
四、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构建——财政视角
(一)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收入
首先,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财政投入。提供免费、广泛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但能为企业输送高素质人才,而且还能为新生代农民工获得高收入增加砝码。新生代农民工普遍存在着频繁换岗的特点,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是因为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初、高中毕业便进入社会,心智还不够成熟,他们具备基本的知识文化水平,却缺乏专业的职业技能。他们从小就没怎么接触过农活,已不再是吃苦的一代,有些甚至自小就随外出务工的父母进城,受到城市潜移默化的影响。一项调查显示:不愿意听音乐会的人数为0,说明他们也向往城市社会中的文化生活,新生代农民工相对于父母辈有更强的意愿融入城市中去,只是没有一技之长的他们很难在城市立足,这也是他们工作耐受性低的原因之一。可见提供职业技能培训的重要性,而加大对培训的财政投入,是为了让更多的新生代农民工接受又多又好的培训。当然有关部门也应该对他们的心理状况给予重视,年轻人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而产生消极情绪,如果处理得不好,有可能对社会治安产生一定的威胁,所以有必要对他们进行缓压疏导。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了较强心理素质,并且拥有专业的技术,相信可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从而提高收入,不再为每个月的房租费而烦恼,更有能力进行购置房,为立足社会、融入城市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
其次,加大对用人单位租房补贴的财政投入。租房补贴是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发放租房补贴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新生代农民工的住房压力。租房补贴可以说是一种较为有效地留住人才的方式,政府应当与各大用人单位达成一致,新生代农民工在政府提供相关证明以及材料到公司工作之后,可以出示该证明,单位再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房租的20%~50%的补贴,具体可以根据租房的费用来定。要知道,留住一个人才,为社会为政府带来的利益要远远大于租房的补贴。
(二)有效增加公租房的供给数量
调查中发现,公租房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户籍和租金等问题,新生代农民工能够享受保障新住房的人数甚少,归根结底还是公租房的供应不足,公租房供应量的增长速度远不能满足住房需求。政府应加大建设公租房,提高财政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实行保障房租售并举,加快资金回笼,减轻财政压力的同时,还可以继续投资建设公租房,增加供给数量,形成良性循环。公租房是政府对低收入人群的一种保障政策,而目前公租房的需求过大,供给缺乏。新生代农民工之所以对公租房更加青睐,是因为受收入水平的限制,他们希望通过租住政府提供的住房,以较低的租金居住更好环境的住房,并且在减少房租支出的基础上增加资金积累,从而实现在城市购房的理想。保障房租售并举的措施,能够让具有一定经济实力但又买不起商品房的新生代农民工早日住上属于自己的房子,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此外,在承租保障性住房时,可以适当地对租金支付超出个人合理承受能力的部分给予租金补贴。如此一来,来城务工的新生代的农民工不再为住房而烦恼,城市给他们家的归属感和生活的希望感,他们自然会安定地工作生活,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工作岗位上尽心尽责,从长远角度考虑,这对城市建设也是有利的。所以政府应该着手增加公租房数量,满足需求,以更加优惠的条件安置好新生代农民工,这样既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又能吸引外来人员,扩大城市规模,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
(三)规范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我国制定的重要保障制度,该政策规定必须普及到农民工,但在调查中发现,现实的操作性并不如人意。用人单位在政策实施上缺乏积极性,而农民工也缺乏意识,究其原因是政府对此政策的宣传力度和财政强度上不是很明显。有些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真正意识到住房公积金的作用,企业也并没有负责地起到宣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对住房公积金的财政投入,更应该对接企业,采取强制措施,切实维护好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一时的利益而流失大量的新生代农民工。当然也要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公积金缴纳制度,实现其社会救济功能。
五、结语
新生代农民工是国家必须要重视的一部分群体,试想如果一个城市给新生代农民工没有住所、没有归属、没有家的感觉,他们还会选择留下来吗?房子是人类最原始的对家的定义,而今许多住房政策对他们似乎并不友好,使得很多人面对着这一块土地而没有勇气留在这里。实行一系列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对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也会让其产生安全感。值得高兴的是,2014年11月蚌埠市外来务工人员之家建成并投入使用,其共有100间宿舍,能同时提供300张床铺。服务范畴包括为外来务工人员免费找工作,包吃包住包路费,提供就业、换岗、维权、子女就学帮助、技能培训和户籍入户等服务。采用现场+远程的方式,实现了天天招聘会。这也为刚入城的新生代农民工提供了一站式、全方位的服务。但这样的服务毕竟是前期性的、暂时的,解决好新生代农民工的住宿,为其提供保障,维护着这个年轻群体的基本权益,才能让其更好地融入城市当中去。本文也是希望通过对蚌埠市新生代农民工保障性住房的研究,根据调查中所显露的问题,提出财政措施。相信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政策,可以有效缓解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难问题,并且真正吸引这个年轻群体到蚌务工,为城市的建设添砖加瓦,实现蚌埠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作者单位为安徽财经大学)
[作者简介:周汝月(1992—),女,江苏沭阳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本科在读。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财经大学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项目编号:20151037825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金萍.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住房保障[J].社会主义研究,2012(4).
[2] 侯剑婷,黄颖.新生代农民工住房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3] 李燕,周勇,刘传哲.住房公积金的住房保障作用探析[J].改革论坛,2010(8).
[4] 张志胜.新生代农民工住房保障的阙如与重构[J].城市瞭望,2011(2).
[5] 田秋生,李嘉莉.解决公租房建设融资问题的一揽子方法[J].金融事务,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