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勇
泰山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自古被中华民族尊崇,有“稳如泰山”之喻和“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作为五岳之首,泰山雄伟高大、气势磅礴、风光旖旎,吸引着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泰山上有历史遗留的大量人文景观,蕴藏着厚重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几千年来的帝王封禅祭祀,道教佛教的传播,文人墨客黎民百姓的朝拜,使泰山不仅有雄伟壮丽的自然美,而且体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成为一座具有美学、科学和富含历史文化价值的名山。据统计,泰山有历代碑碣1239块,摩崖石刻1277处,最著名的有上期提到的秦《泰山石刻》残石、汉《张迁碑》《衡方碑》、晋《孙夫人碑》、南北朝《经石峪金刚经》、唐《双束碑》等,还有唐《纪泰山铭》、宋《青帝碑》、元《天门铭》、明《洪武碑》、清《摩崖碑》等,内容丰富,千变万化,堪称中国书法艺术宝库。
登泰山,拾级而上,一路可见石上题刻,在岱顶东岳庙后的大观峰上,更是摩崖林立,千姿百态,蔚为大观。其中最耀眼的当属唐摩崖了,唐摩崖即唐玄宗李隆基的《纪泰山铭》摩崖。它金碧辉煌,见证了泰山历史的厚重与博大,今天让我们来好好鉴赏一下这块著名的《纪泰山铭》吧。
这块碑刻与古代帝王对泰山的封禅祭祀有关。帝王巡游封禅泰山始于秦始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便志得意满地在泰山举行封禅,并留下了著名的李斯篆书的泰山刻石,此后汉武帝刘彻、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均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最后一位举行过泰山封禅大典的皇帝是宋真宗赵恒。《纪泰山铭》便是唐玄宗李隆基封禅泰山的遗物。
李隆基(685-762年),是女皇武则天的嫡孙,初登皇位的他勇于纳谏,任用贤能,体察民情,开创了“开元盛世”。开元十三年( 725 年)玄宗率领文武百官从洛阳抵泰山封禅,封泰山神为“天齐王”。这里还要说个故事:传说玄宗封禅前,曾委托丞相张说先行。按照旧例,随帝王封禅者可官升一级。张说趁机携女婿郑镒前往。郑镒本九品小吏,张说利用职权,一下子把他连升四级,升至五品,宫廷上下议论纷纷。唐玄宗在宴会上看到郑镒突然改变了官服颜色,召问其故,玄宗身边人答 :“此乃泰山之力也。”妙语双关,玄宗亦心照不宣。此后,便有人称老丈人为“泰山”。
第二年,为纪念封禅盛事,唐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铭》并刻于岱顶,《纪泰山铭》碑文共分五段: 第一段叙述封禅的始因及唐玄宗东封泰山的宏大气派;第二段考证了封禅的来历;第三段叙述了封禅仪典的过程,并颂扬天下太平、民富国强;第四段是李隆基表示“永保天禄”的决心;第五段则以铭文的形式歌颂了高祖、太宗、高宗及中宗、睿宗等五圣的功绩,进一步表明“朕惟宝行三德,曰慈、俭、谦”和“至诚动天,福我万姓”的精神,反映了唐玄宗开元前期的雄心壮志和务实的特点。当然,李隆基并没有按照自己的话去做,“在位久,渐肆奢欲,怠于政事”,致有安 ( 禄山 )、史 ( 思明 ) 之乱。从此,经过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大唐王朝一蹶不振,《纪泰山铭》也成了对玄宗其人的绝妙讽刺。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墨客对此发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长叹。
《旧唐书》载,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声势浩大,山呼万岁,震动天地,并磨石壁刻金字。这一摩崖也成了历代帝王刻石之最。《纪泰山铭》摩崖高13米,宽5.3米,唐开元十四年(726年)刻石,碑文24行,行51字,共刻1000多字。碑额高4米,题“纪泰山铭”2行4字,碑文字25厘米见方,其摩崖形制端正,气势雄伟,后人题“天下大观”4字于其上部,因而此峰被称为“大观峰”,《纪泰山铭》气象非凡,宏丽之极,有皇家气派,据《泰山图志》记载,唐摩崖“旧填金泥,元时错落,每当晴朗时,自南数十步外望之,字里行间光彩照灼”。这说明在元朝以前就已贴金,后来脱落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泰山管委会重新贴金。
唐代皇帝多善书法,唐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女皇武则天书法精妙,玄宗李隆基也不例外。史书记载他工文词,有较深的书法艺术造诣,《新唐书》《旧唐书》都讲他“善八分书”。《纪泰山铭》正文是以隋唐流行的“八分书体”书写的隶书,标题及文末年款为楷书,楷隶兼优,以隶尤甚,在传世为数不多的唐隶中应属佼佼者。李隆基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人物,除刻于泰山之上的《纪泰山铭》,还有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他的隶书,结体严谨规矩,端正大方;章法整饬,行列有序;笔法严谨,左规右矩;结体茂密,气象博大,不乏盛唐高贵华丽气度;用笔多藏锋圆笔,含蓄厚重;字形舒展,呈现外拓之势。
《纪泰山铭》等泰山摩崖石刻见证了古代帝王封禅、祭祀等活动,为研究古代文化艺术、宗教、书法等提供了大量第一手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