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睿
(四川省经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城市设计运用之历史文化城、镇、村
向睿
(四川省经纬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摘要】城市快速建设带动了经济发展,在过程中诸多含有历史文化要素的城、镇、村都遇到文化内涵缺失和景观环境破坏等问题。如何科学运用城市设计手法,使其延续历史文脉、保留城市记忆的同时又使其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正是本文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城市设计要素;历史文化城、镇、村;延续;发展
1城市设计的内涵
城市设计(Urban Design)一词于1950年开始出现。区别于城市规划,城市设计更具体性、图形化,即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
2历史文化城镇村更新开发的目的
历史文化城镇村具有保护文化遗产和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的双重职能,因此要正确处理文化遗产保护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城市设计在研究其文化与肌理内涵的基础上,从空间形态的角度对历史文化城、镇、村的空间要素进行系统化梳理与设计,使历史文化城镇村文脉得以延续,同时又能适应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在持续创新中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延展扩大。
3城市设计要素的运用
城市设计的手法目前已广泛运用于城镇村的总体设计层面,以及城市中心区、大型绿化地带、大型交通运输枢纽、旧城或旧街区等重要区域的详细设计层面(图1)。
图1 城市设计要素的运用
3.1总体设计层面
3.1.1历史文化城
“城”的空间要素主要有四点:
(1)道路骨架——对于历史文化城,要充分尊重其原生道路格局,并认真研究格局的演变过程,在其基础上进行新区道路形态的延展。
(2)功能分区——要充分保护历史文化片区及节点,在功能划分和用地布局上,认真研究城市的其他功能与历史文化片区的兼容性,同时利用自然地域条件进行合理布局。
(3)风貌控制——城市风貌反映了城市空间的变迁和城市肌理的发展,所以在设计中强调对历史文化片区与周边区域之间的风貌协调区域的设计,使历史老区与城市新区有机融合。
(4)生态网络——通过自然山体、水系、绿化网络以及城市游走系统的设计,实现老城保护和新区发展的无缝对接,也将历史文化与自然山水有机融合起来。
3.1.2历史文化镇
“镇”不同于城,其格局肌理、空间形态都更顺应自然,并且充满人情味。
(1)山水格局——决定了镇的整体布局和空间形态各要素之间的组织方式、及其与山水环境的协调关系,山水自然环境更是作为镇的一部分而存在的。因此首先要分析镇所在的山水格局特色。
(2)肌理脉络——首先应研究镇整体的空间肌理、所处自然特色及历史文脉,对原生空间肌理进行保留;在其原生肌理基础上,引导空间的拓展。这样既保证了原有肌理更完善的保留,又实现了镇的有机生长和持续发展。
(3)风貌特色——包括自然山水格局、地形地貌的利用和建筑环境的特色三方面的内容。在建筑风貌的方面,在镇区保护的范围内是对现有的建筑进行修缮和保护;新建建筑应在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上提炼传统的元素和符号来进行再设计,从而使传统与现代的更有机的结合,达到城镇更新的目的。
(4)人文风情——保留原住民,将传统的生活方式传承下来,并将其特色的人文历史、传统工艺、饮食习惯、民俗活动等原汁原味的保留并发扬光大。
3.1.3历史文化村
介于其所处的环境不同,村的“历史文化”与城镇文化有所区别,即是一种以宗族邻里为核心的乡愁文化,是都市居民对自然、故乡的怀念与回归。这种“乡愁”主要表现在: 田园环境、邻里关系与生活方式 三个方面。
(1)自然肌理——即是指村庄所处在的大的自然田园环境,使建筑、人的活动与周边田园环境进行很好地融合。
(2)田园邻里——田园邻里包含了“微田园”与“邻里交往”两个方面:微田园,即村庄院落间的微田园景观,村民在自家前庭后院能够种植时令蔬菜,既可以满足自家生活所需,又可以美化村庄环境,实现了一种自然健康的乡村生活方式;邻里交往,即村庄本身在空间上表现出建筑组团院落式的布局形式,形成邻里交往的空间载体。
(3)风土人情——由于受传统、文化、地域、民族等方面影响,加上村庄居民生活环境比较固化,从而形成了以宗族为内向联系,以邻里为外围联系的稳定居住形式,由原住民及长期的人文活动发展出各地风格迥异的风土人情,同时也是村庄的生命力之所在。
3.2详细设计层面
在历史文化城镇村中选取较为重要的片区进行进一步的详细城市设计,从街巷、建筑、环境要素这三个子系统来进行设计。
3.2.1街巷系统及其空间尺度
街巷是最重要的子系统,是人们感知历史、体验文化的重要路径,具有交通、风貌展示和活力聚集等功能。
街巷从功能上分为体验路径、消防路径及后勤服务路径三类,具体的设计手法各有侧重点:体验路径应“为行人而设计”,改造过程中首先要确立“步行优先”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考虑步行的距离、感官、心理等人性化的尺度需求;消防路径应在尊重原有街巷系统及空间尺度的基础上对现状过窄过密街巷进行适当拓宽,使主街巷宽度保证足够的宽度来满足市政管线的铺设要求和消防及疏散通道。在一些用地紧张或为保持原有的风貌特色而无法进一步拓宽满足消防的特殊街区,也可以为其量身打造专属的消防、服务用车;服务路径是为本地居民及游客提供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及商业后勤服务等相关活动所行走的路径,设计时尽量与观赏体验路径互不形成干扰。
另外从空间尺度上说,在对历史片区街巷进行设计的时候,宜尽量尊重其原始尺度,根据街巷功能、地域特征及人的需求营造最适宜的空间尺度。
3.2.2建筑
主要从其风貌和功能的利用两方面来进行更新设计。
(1)风貌——在对历史文化片区的城市设计中,应尊重历史街区的历史与现状,准确把握不同地域的建筑形式特征。对于老建筑的修缮应做到“修旧如旧”,对于新建建筑则可以采取新型材料融合传统建筑符号来建造,目的是让历史建筑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
(2)功能——原则应保留建筑载体、置换使用功能。对于老街中的居住建筑,不改变其居住功能并适当保留原住民,传承传统生活方式及民俗;对于公共类建筑或具有标志性景观功能的建筑,可结合历史文化背景对原有建筑进行保留和修缮,植入新的旅游接待、休闲游憩等功能。
3.2.3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是辨识性极强的城市设计要素,可以强化历史文化片区的出入口、也可以构成片区内部的标志性节点。它们与街巷、建筑以及在其内的人群活动共同构成了历史文化片区的主题单元,使该片区更具识别性,有效延续文脉、传承历史记忆。
环境要素包括构筑物、铺地、景观小品、自然元素等,尽量采用当地文化符号、本土构筑材质,结合实际情况具体设计。
4结束语
城市的快速建设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提高了现代物质生活水平,同时也带来了大量的矛盾,其中尤为突出的就是当前诸多含有历史文化要素的城市、乡镇、村庄,其独特的空间环境和文化氛围由于城市土地开发强度过大、速度过快,已遭削弱甚至丧失。如何在城市空间不断扩张的进程中,既留住历史又开创未来,不仅成为城乡规划工作新的挑战,也是未来市场开发过程中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建国. 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7.
[2]卢济威,郑正.城市设计及其发展[J]. 建筑学报,1997(4).
[3]王涛,乔木,乔征,等. 速度化时代城市历史地段保护规划速度策略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4]唐荣荣.罗宁昌. 快速城镇化下的古镇保护与发展探析——以黄姚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J].广西城镇建设,201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U984.189
[作者简介]向睿(1981~),女,硕士,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
[定稿日期]2015-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