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备受瞩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开启了新的五年征程。“十三五”规划纲要把控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基本特点,务实创新,布局“十三五”发展脉络,勾勒出了中国经济未来五年的宏景蓝图。
发展理念
准确把握国内外发展环境和条件的深刻变化,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为目标,实施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政策支柱,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加快培育新的发展动力。
七大目标
一是GDP年均增速6.5%以上。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经济总量超过92.7万亿元。二是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到202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全员劳动生产率要从2015年的8.7万元/人提升至12万元/人以上。三是发展协调性明显增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5%;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基本形成,高铁覆盖80%的城市;服务业占GDP比重则要从2015年的50.5%进一步提升至56%。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五是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六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单位GDP能耗下降15%,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超过80%。七是各领域基础性制度体系与法治政府基本形成。
发展战略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人才发展为支撑,推动科技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有机结合,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
“双创”与“四众”。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建设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众创、众包、众扶、众筹。
改革——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国企改革。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一是功能分类界定。商业类国企依法独立自主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公益类国企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成本控制、产品服务质量、运营效率和保障能力考核。二是加快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三是建立国有企业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差异化薪酬制度和创新激励。四是加快剥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五是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革。
财税体制改革。一是建立税种科学、结构优化、法律健全、规范公平、征管高效的现代税收制度,逐步提高直接税比重。二是全面完成“营改增”,建立规范的消费型增值税制度;降低增值税税负和流转税比重。三是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四是开征环境保护税,实施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五是加快建立综合和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六是完善地方税体系,推进房地产税立法。七是推行电子发票。
金融体制改革。一是丰富金融机构体系。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发展普惠金融和多业态中小微金融组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二是健全金融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创造条件实施股票发行注册制,深化创业板、新三板改革,建立健全转板机制和退出机制;加快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大力发展融资租赁服务;健全利率、汇率市场决定机制,探索建立保险资产交易机制,实施国家金库工程。三是改革金融监管框架。完善中央与地方金融管理体制,实现金融风险监管全覆盖;完善国有金融资本管理制度。
简政放权。建立健全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划定政府与市场、社会的权责边界。转变监管理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全面推进政务公开。
产业——优化现代产业体系
制造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互联网”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制造业朝高端、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发展。全面提升工业基础能力,加快发展新型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积极稳妥化解产能过剩,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
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2020年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技术、绿色低碳、高端装备与材料、数字创意等领域的产业发展壮大;大力推进先进半导体、机器人、增材制造、智能系统、新一代航空装备、空间技术综合服务系统、智能交通、精准医疗、高效储能与分布式能源系统、智能材料、高效节能环保、虚拟现实与互动影视等新兴前沿领域创新和产业化,形成一批新增长点。
服务业。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完善服务业发展体制和政策。
网络——实施网络强国战略
光网城市。构建泛在高效的信息网络,形成万物互联、人机交互、天地一体的网络空间。完善新一代高速光纤网络,城镇地区实现光网覆盖,98%的行政村实现光纤通达;实现乡镇及人口密集的行政村4G全面深度覆盖;在城镇热点公共区域推广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接入。启动5G商用;全面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演进升级;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
“互联网+”。组织实施“互联网+”重大工程,培育“互联网+”生态体系,形成网络化协同分工新格局;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向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创新资源,鼓励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创新联盟;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创新,鼓励搭建资源开放共享平台,探索建立国家信息经济试点示范区,积极发展分享经济;推动互联网医疗、互联网教育、线上线下结合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
大数据战略。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加快推动数据资源共享开放和开发应用,助力产业转型升级和社会治理创新;加快政府数据开放共享,促进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
基础设施——构筑现代基础设施网络
定制交通。坚持网络化布局、智能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绿色化发展,建设国内国际通道联通、区域城乡覆盖广泛、枢纽节点功能完善、运输服务一体高效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在城镇化地区大力发展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鼓励利用既有铁路开行城际列车,形成多层次轨道交通骨干网络,高效衔接大中小城市和城镇;实行公共交通优先,加快发展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公交等大容量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促进网络预约等定制交通发展。
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
户籍改革。推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并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权利和义务。省会及以下城市要全面放开对高校毕业生、技术工人、职业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的落户限制。大中城市不得采取购买房屋、投资纳税、积分制等方式设置落户限制。推进居住证制度覆盖全部未落户城镇常住人口。
区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和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建设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辐射带动环渤海地区和北方腹地发展;有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建设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创新驱动带、协调发展带;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
开放——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丰富对外开放内涵,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协同推进战略互信、投资经贸合作、人文交流,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开展与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积极参与网络、深海、极地、空天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加强多边和双边协调,参与国际网络空间治理,维护全球网络安全。
民生——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增加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实现比较充分和高质量就业。缩小收入差距,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
生态——加快改善生态环境
循环经济。规划纲要草案提出,要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树立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提高资源利用综合效益。全面推动能源节约,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强化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矿产资源节约和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倡导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