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的受众分析

2016-04-27 08:08李雯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受众

李雯

摘 要:在大众传播中,受众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不同的媒介产生出的受众群体特征有着明显的不同。网络自制剧作中的受众与传统影视剧不同,受众实现了主动的角色扮演,也为自己带了满足和快感。我们在分析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之所以成功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着重从制作者的目标受众和作为参与者的受众分析。

关键词:受众;选择心理;网络自制剧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1

一、《匆匆那年》明确的目标受众

丹尼斯·麦奎尔在《受众分析》里写到“在传递模式中,传播过程基本上被认为是一种持续进行的信号或讯息传递过程,信息的接受者,也就是受众,被看作是有意图地传递意义的目的地和目标。”[1]制作前期搜狐视频就进行了明确的受众分析,针对固定的受众群体制作出了《匆匆那年》。“80后”已经成为互联网影视剧的主要消费者,也是伴随互联网发的新一代,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渴望参与,又具有强大的消费能力,因此视频网站在制作网络自制剧时把受众年龄定位在这个时期。搜狐视频在题材选择时已经把目标锁定在80后身上,《匆匆那年》是一部为80后发声的作品,也是即将或已经步入而立的80后对自己青春的一次回望。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受众就是80后,题材就是80后青春校园故事,内容就是关于80后的成长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因此《匆匆那年》拥有明确的受众目标。

二、《匆匆那年》的受众群体

1、《匆匆那年》的受众群体特征

不同的生活经验、道德修养、审美思维使得他们在面对不同的网络自制剧时的欣赏角度和欣赏能力也有所不同,而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气质的受众也会对受众群体的欣赏产生作用。搜狐视频指数中心显示,《匆匆那年》在收看群体中体现男性所占比例为52.4%,女性为47.6%,受众以男性居多,因为里面诸多回忆的元素诸如游戏“魂斗罗”、灌篮高手等都是男生耳熟能详的,男性还可以在片中找到当时自己感情懵懂的情愫。学历方面呈现为高中生居多,其次才是本科、大专。这种情况是在制作方预期之内的,因为八月恰逢高考结束,高三毕业生能从影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而且抱着对将来大学生活的向往心理去观看的。在地区分布情况来看,播放量前三名的城市分别为北京、天津和济南。影片主要以北京人物为主要,浓浓的北京口音何场景充分引起北京受众共鸣,跟着剧情寻找儿时的北京。

2、《匆匆那年》的受众选择心理

在传播受众心理学中,受众接触新的信息是一个选择的过程,这个过程包含着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选择性注意是受众接触媒体并非来者不拒,而只是将一特定的传播媒体、传播内容作为自己的关注对象。这里的“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而信息接受中的选择性注意,不只在于它是专门指向特定对象,还是在于它是依据一定的接受目的、接受定向和接受定势,积极主动地直奔某个看中的接受对象。选择性理解是受众在注意到部分传播内容之后,还会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内容进行解释。选择性记忆,在大众传播的内容中,受众只能记住其中一部分,被记住的内容与个人的兴趣、需要相符合。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同样遵循着这一重要的传播学规律,那就是选择与受众心理、最接近的内容。受众选择性理论在《匆匆那年》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正是这种对受众心理的良好把握才使其赢得了成功。

3、《匆匆那年》的受众需求分析

传统媒体中,人们对媒体直接需求的下面隐藏着更为复杂的动机,也可以成为内在的需求。网络受众的需求实际上也是限定在这样的一个框架里,作为互联网产物的网络自制剧同样也是在这些需求中得到持续的发展。

心绪转换效用是提供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逃避”日常生活压力,带来情绪上的释放感。80后走在当下的前端,由于受各种内心准则或社会规范的制约,行为上自我克制,升职加薪,育儿养老等问题,使得他们无处宣泄。《匆匆那年》的出现暂时使他们“逃避”了生活的压力,重回青春时期,这种心绪的转换不仅仅只是停留在对过去的怀念,更多的是在审视当下。人际关系效用一种是“拟态”的,即对节目中的出场人物、主持人产生“朋友”或“熟人”的感觉。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本身虽然是“虚拟”的,但它带来的交流感却是现实的。在网络自制剧《匆匆那年》中受众可以借用“弹幕”的功能与其他不认识的人进行观影交流,也可以在《匆匆那年》的官网中的“活动室”与导演、编剧、演员进行微信交流,还可以在留言板中写下自己匆匆那年的往事。总之制作方完全考虑受众的需求,促进了人们交往,也改善了传统网络自制剧人际交流现状。自我确认效应是节目中的人物、事件、状况、矛盾冲突的解决方法,可以为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协调自己的行为。《匆匆那年》讲述了青春成长的年少苦涩,过来人得到了自我确认,他们以后不会年少轻狂;当下的年轻人也会自我确认,因为了解到故事中人物的青春苦涩,会告诫自己的青春。

注释:

[1][英]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参考文献:

[1][英]丹尼斯·麦奎尔,刘燕南、李颖、杨振荣译.受众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邵培仁.传播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

[3] 聂宗璞.网络叙事学.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猜你喜欢
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从受众需求角度看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电视新闻如何获得受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