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博科夫眼中的真实世界

2016-04-27 08:08张晓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6期
关键词:洛丽塔真实世界

摘 要:纳博科夫不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位文学评论家,他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学观。长期以来,艺术真实问题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在文学界一般信奉现实主义艺术真实论,这一理论认为“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纳博科夫无疑是属于另一阵营,文章将从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入手,来分析解读《洛丽塔》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学观,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把握作家文学观念的同时,对《洛丽塔》进行更深层次的解读,阐明纳博科夫眼中的真实世界。

关键词:纳博科夫;《洛丽塔》;真实世界;文学观

作者简介:张晓光(1988.2-),汉族,硕士研究生,河南漯河人,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际、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不仅是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俄裔美籍小说家而且是文学评论家、翻译家和诗人,是驰骋于俄、英、法三语的大师。长篇小说《洛丽塔》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纳博科夫在从事文学创作的同时还写了大量的文学讲稿,系统地反映了作家的文学观念和批评方式。本文将从纳博科夫的文学观念入手,来分析解读《洛丽塔》中所体现出的这种文学观,从而在进一步全面把握作家文学观念的同时,对《洛丽塔》有更深层次的解读。

一、纳博科夫的虚构艺术文学观

从古至今,学术界都在争论艺术的真实问题。一般认为,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和客观再现。但是毫无疑问,纳博科夫应该是属于与此相对的阵营的。他认为,文学是虚构性的艺术,是创造出来的,如果说某一篇小说式真实的事情,那这就是对艺术的侮辱,也是对真实的侮辱。在其文学评论《文学讲稿一书》中纳博科夫曾说:“一个孩子从尼安德特峡谷里跑出来大叫‘狼来了,而背后果然紧跟一只大灰狼——这不称其为文学;孩子大叫‘狼来了而背后并没有狼——这才是文学。……在丛生的野草中的狼和夸张的故事中的狼之间有一个五光十色的过滤片,一副棱镜,这就是文学的艺术手段。……艺术的魔力在于孩子有意捏造出来的那只狼身上,也就是他对狼的幻觉。”在这里作者引用了大家都熟知的童话故事《狼来了》来解释其理论。在这段话中作者用“狼”来暗指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用孩子来比喻作家,“见狼叫狼”的这种做法是作家完全反映现实的一种写作手法,将现实生活中所见所感全部记录下来,而“无狼叫狼”的行为则是作家完全依靠自己的想象来虚构内容从而创作出小说。关于对“狼”的虚构,在纳博科夫看来很明显是后者的价值高于前者,这是因为在现实中尽管“狼”并不存在,但是作家所营造出的是一种文学的世界,在这一世界中,“狼吃人,人怕狼”的这一普遍特性透过“文学的棱镜”表现了出来,同时这一文学氛围还引起了读者的骚动,使读者仿佛置身其中,达到了一种身临其境的逼真效果。所以,在纳博科夫看来,文学的特性主要是欺骗性,小说本来就应该是一种虚构的艺术,是一种骗人的艺术。对作家而言,重要的不仅仅是会讲故事,故事具有教育性,更重要的是应该懂得如何虚构艺术,成为一位会玩弄幻觉的艺术的“魔法师”,最终将读者和作者连为一体,使读者在作者创造的虚幻世界中享受一种从未有过的独特体验。正如纳博科夫自己所说“我们这个世界上的材料当然是很真实的(只要现实还存在),但却根本不是一般所公认的整体……作家对这摊杂乱无章的东西大喝一声:‘开始!霎时只见整个世界在开始发光、熔化、又重新组合。……作家是第一个为这个奇妙的天地绘制地图的人,其间一草一木都得由他定名。”

在纳博科夫眼中,最好的作品是以一种非理性的、神圣的标准来衡量的。他认为,细节是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比概括、比整体都更重要的部分,细节就像一个小东西一样,只有作者一个人关注它,而他周围的人则因某种共同的刺激下趋向别的共同的目标。他所谓的这些“非理性、神圣的标准”其实就意味着好的文学作品是对人的共有的一种真实情感的再现和反映,是对人性中最真实一面的认同,并不是为了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或是对某种观念进行弘扬。这其实就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纳博科夫文学观念的另外一面,文学并不是依附于现实而存在,它自身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用来解决现实困境的。正如同他对传统文学观点的猛烈批判“文字风格和结构是一本小说的精华,伟大的思想都是空洞的废话。”他甚至还把思想文学称之为“应时的拙劣作品”,他呼吁作家为了艺术而创作。由此可以看出,在纳博科夫看来,所谓的真实世界应该是一种情感的世界,是一种把艺术当做目的的文学的世界,他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不仅体现出了作家的主观世界,更是创造出了一个艺术的花园,在这个艺术的花园之中,读者可以闲庭信步地漫游于其中。

二、纳博科夫的魔术现场——《洛丽塔》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一部作品,自问世以来,这部作品就饱受争议。这部以描写中年男子和妙龄少女之间的畸恋为题材的小说一度被多国列为禁书,但同时却又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享誉全球。这部小说可以说是纳博科夫文学观的一个载体,在作品中,纳博科夫以一种嵌套式结构为基础,辅以其特有的文体,为读者展现了他复杂的主观世界。

(一)独特的嵌套式结构

《洛丽塔》这部作品的虚构性显而易见,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其进行研究,但是可贵的是,纳博科夫在虚构的基础上达成了他所追求的“真实”。正如同他对福楼拜小说的评论那样。在正统的文学评论中福楼拜的作品被评价为“客观而无动于衷”,是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但是纳博科夫却认为福楼拜的世界是想象中的世界,读者和学者都把福楼拜的作品看作是对现实世界的反映,这其实正是对福楼拜高超欺骗手段的一种映射。《洛丽塔》对纳博科夫而言就是虚构中的真实吧。

在《洛丽塔》中作者巧妙的采用了一种嵌套式结构,把作品分为三个世界:读者所处的现实世界——叙述者所处的世界——小说主要情节发展的世界。这三个世界环环相套,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营造出了一种“真亦假时假亦真”的效果。在作品中亨伯特是沟通这三个世界的唯一桥梁,处在最外层的读者只能通过亨伯特这一人物才能了解到第三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小说中最主要的人物洛丽塔实际上是被隐藏起来的,读者对她的了解只能通过亨伯特的眼睛进行观察,例如洛丽塔真的是个坏女孩吗,她母亲夏洛特应该对此负责吗,她爱过亨伯特吗等等,这一系列问题不是被可以忽略就是罩上了一层主观的外衣,故事情节发展的第三世界甚至有可能仅仅是亨伯特的一场幻觉,就像亨伯特有时在文中所说“就这样我巧妙地建造了我下流的热辣辣罪恶的梦境,洛丽塔仍安然——我也安然。我疯狂占有的不是她,而是我自己的创造物,另一个,幻想的洛丽塔,或许比洛丽塔更真实,那幻象重叠又包容了她……”作者设置的这种欺骗性视角使读者无法从第三方那里获得关于事实的信息,也就无法判断亨伯特叙述的真伪了。纳博科夫就是这样引领读者走进、接受他创造的世界的。

对于第二世界的设计,乍一看会有一种多余之嫌,但是这其实恰恰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它的设计就是为了解决第一、第三世界的遗留问题,在第二世界中,读者可以逃离亨伯特的主观感受,从第三方那里获得更多的线索,第二世界中的人物充当着目击者的角色,他们比读者更能客观地观察第三世界,比如小约翰·雷博士交代的几位人物的结局,亨伯特因冠状血栓症死在法定拘禁当中;洛丽塔死于难产,并生下一个女性死婴;丽塔与佛罗里达某饭店老板结婚等等,而第三世界的故事到这里才算真正结束。此外,第二世界也是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发生碰撞的地方,作者和读者在这里相会,这就是纳博科夫所说的“作者与读者间的拥抱”,纳博科夫在引领读者进入《洛丽塔》之后,又引导读者发出自己的声音,参与小说创作。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作品的虚构性得以加强,同时又可以诱使读者相信虚构作品中的情感的真实性,从而达到纳博科夫文学观中的虚构中的真实性。

(二)巧妙的戏剧化冲突

作者除了设置嵌套式结构,在《洛丽塔》中戏剧化的情节设置也是作者用于加强虚构效果的手段之一,它完成了使虚构艺术化的工作。在作品中作者设置很多极具戏剧性的情节,如亨伯特的第一个妻子瓦莱丽娅的出轨,她的出轨对象恰恰是送他们回家的出租车司机;夏洛特之死,由于被亨伯特对女儿病态的迷恋所震惊刚要告知他人时却恰恰被车撞死,横死街头;还有偶遇奎尔蒂的情节,亨伯特与洛丽塔关系突飞猛进的那一夜恰巧也是情敌奎尔蒂与少女洛丽塔邂逅的那一夜……作品中有大量这种戏剧性的情节设置,其中使笔者最难忘的要数亨伯特为洛丽塔的复仇了,在告别了即将生产的洛丽塔之后,亨伯特的情绪非常低落,他独自沉浸在自己的伤感之中,在伤感自怜的悲伤情绪之后,想到自己和洛丽塔的不幸,亨伯特的情绪转而成为怒气冲冲,随着情节的发展,最终,亨伯特用法洛夫妇曾经送给他的一把手枪杀死了欺骗了洛丽塔的剧作家克莱尔·奎尔蒂。在找奎尔帝复仇的过程中,作者设置了在读者看来多余的长诗、亨伯特和奎尔帝之间不断的讨价还价、亨伯特一贯的神经质的自言自语——作者设置的这段情节,充分体现出了纳博科夫式的讽刺效果:上一秒还是亨伯特自怜自艾的感伤,“她撕碎了我的心,我只不过毁了她的生活”,下一秒他却好像成了莎士比亚剧中的人物一样,一边吟诵着文体拙劣的长诗吊唁短命的恋情,一边对奎尔蒂肥胖的身子扣动了扳机。纳博科夫自己也曾承认过,在这出复仇的情节中,诗歌与侦探剧色彩看似是多余的,但是其实是对他偏爱的作家爱伦·坡的一种模仿。这种突兀的情节其实也正是《洛丽塔》这部作品的一大特色。

《洛丽塔》是纳博科夫最著名的代表作,这并不仅仅因为它的题材是广为人知的恋童题材,更因为它集中体现了纳博科夫的文学观点。《洛丽塔》中并没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约束,只有现实所投下的些许阴影。通过对上文的解读可以看出纳博科夫对“真实”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文学讲稿[M].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4月.

[2]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于晓丹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0年3月.

[3]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M].董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年,7月.

[4]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说吧,记忆[M].潘小松译,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年5月.

猜你喜欢
洛丽塔真实世界
多替拉韦联合拉米夫定简化方案治疗初治HIV感染者真实世界研究
参麦宁肺方治疗223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真实世界研究
基于真实世界证据的人工髋关节假体临床使用研究
洛丽塔裙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哥特洛丽塔服装设计风格应用设计研究
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纽带
迷失的美国丽人
——《洛丽塔》的成长小说解读
虚拟现实:另一个真实世界
真实世界的法律金融学——金融法研究的科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