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东京梦华录》是记述北宋末年京都(今河南开封)地理风物的一部广泛丰富的文献著作。现存版本皆为十卷本,均载孟元老著,其内容涉及地理、礼仪风俗、商业贸易等诸多方面,也不乏对当时女性群体的关注。本文以《东京梦华录》中出现女子的片段作为材料中心,并结合当时的词作作品,对北宋民间女子的游艺活动做一个初步的概括。
关键词:东京梦华录;北宋女子;游艺
作者简介:牛燕怡(1990.12-),女,山东淄博人,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封建社会对于女子的规范非常严苛,女子不仅不能参政,甚至不主张她们有文化,所以一直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那时,大户人家的千金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小户人家的就只能围着灶台转,她们的生活看起来如此单调和无趣,似笼中之鸟。但铁栏能禁锢双脚,却无法遏制年轻女子的活泼与自由的心。虽然平日里,她们为了维持生计必须锅炉灶台小围裙,而到了节庆的日子,游艺活动也是今人想不到的丰富多彩。
古代女子的游艺活动,发端于宫闱,流诸于民间,但宫中女子的游艺生活却远不如民间女子自由奔放。单看宋这一断代,宋代女子的游戏方式之多,在历代中十分突出,也说明。
相对宽松的生活环境,使得宋代的女子都能较自由的参与各种游艺活动来丰富生活,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节俗娱乐,在元旦、元宵、清明、七夕等节日里,随处可见女子的身影,她们有时孤身漫步,有时结伴成群,成为北宋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一、节俗娱乐
《东京梦华录》卷六到卷十皆为孟元老回忆节庆活动都城繁华景象的描写。此处笔者取元旦、元宵、清明、七夕、中秋五个节日为例,寻找这些特定节日里女子们出游玩乐的只言片语。
1、元旦
正月初一是大年节,开封府会下令让民众纵情关扑三日,“士庶自早,互相庆贺,坊巷以食物、动使、果实、柴炭之类,歌叫‘关扑。”关扑,即北宋流行的一种赌戏名,即以食物、小物件、果实、柴炭等实物进行赌博活动。这项活动在平日里都是禁止的。从早到晚,整个都城都笼罩着欢腾的气氛,还有舞场和歌馆开放。追求恣情的女子们也竞相融入这热闹之中:
“向晚,贵家妇女纵赏关赌,入场观看,入市店宴饮,惯习成风,不相笑讶。至寒食、冬至三日亦如此。”
傍晚时分,贵家的女眷们也纷纷出门尽情地赏关扑、观歌舞,或在街市中宴饮。而且人们也已经习以为常,成为一种风俗,互相之间并不以此为怪,到寒食和冬至的三天假期里也是如此。可见,当时社会对于女子的约束并不严格,如此才能使得她们更加恣意的挥洒激情。
2、元宵
两宋民俗,最重视的就是元宵。每到元夕,放灯三天,有时竟延至十八、十九。灯火点画出元宵祥瑞太平、团圆欢乐的气氛,也寄托着人们纳吉迎祥、祝丰祈稔的心愿。坊市之间,遍挂彩灯,还兴起放焰火,热闹非凡。“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击丸蹴鞠,踏索上竿。”(卷六·元宵)精彩演出,目不接暇。
元宵灯节,倾城观灯,通宵狂欢,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的女孩们,当然不能错过这场盛宴。她们三五成群,流连于闹市美景中。如此佳节,兴许也能成就一段佳话。
“春情荡扬,酒兴融怡。雅会幽欢,寸阴可惜。景色浩闹,不觉更阑。宝骑骎骎,香轮辘辘。”(卷六·十六日)
面带春风,酒兴融融。雅士聚会,情人幽欢,每一刻都分外珍惜。景色繁华,气氛喧闹,至深夜而不自知。心爱的马车欢快的奔驰,名媛的香车车轮辘辘。自由交游,邂逅也许正悄然发生。
3、清明
“寻常京师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节,即清明日矣。”通常,京城以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为大寒食,寒食第三天,即清明节。又有踏青扫墓之俗,故又称“踏青节”。
“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轿子即以杨柳杂花装簇顶上,四垂遮映。”
郊外四野如集市般热闹,踏青扫墓的人们聚于树下或田园之间,摆好杯盘,相互敬酒。城中的歌童舞女遍布各处亭园,天黑才返回。他们的轿子顶部都是用柳枝和杂花装点,枝蔓从四边垂下,遮映着轿门。
清明时节,年轻女子到郊外踏青,斗草活动也是十分风行。一般两两相斗,草茎或花茎相交,两人各向己端拉扯,茎不断者为胜。庭前阶下、园林池畔,都是女子斗草玩乐时喜爱的场景,郊外踏青时斗草尤为受欢迎。柳永《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一词就把清明时节踏青斗草描绘的热闹非凡。
“盈盈,斗草踏青。人艳冶、递逢迎。向路傍往往,遗簪堕珥,珠翠纵横。欢情。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风和日暖,女子精心打扮坐上香车,男子风度翩翩驾着骏马,到郊外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到处晃动着女子娇美的身影,欢声笑语连成一片。他们尽情地玩耍,以至于年轻女子花簪和珠玉耳坠撒了一地都未察觉。
除斗草外,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较为流行的活动。风筝又名“纸鸢”,是人们美好愿望的象征。宋徽宗就是一个风筝的热心倡导者,他喜欢在宫中放飞风筝,有时会飘落到寻常百姓家里。“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风筝扬天而起,再将线割断,就可以让它带走一年所积之霉气。而女子们则用风筝来祈求平安顺利。
4、七夕
七月初七为七夕节,又有“七巧节”、“乞巧节”之称。这一天,女性是节日的主宰。
“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或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初六、初七晚上,富贵之家大多在庭院中搭起彩楼,叫做“乞巧楼”。在院中摆好磨喝乐、花瓜、酒菜、笔砚、针线等物,或让孩子们诵读诗句,或由女子们摆出展示手巧的小物件,同时焚香,叩拜行礼,叫做“乞巧”。当晚,女子们都要对着月亮穿针引线,有的人将小蜘蛛置于盒子中,第二天观察。如果蜘蛛织的网圆匀端正,叫做“得巧”。
柳永笔下也写道,“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二郎神·炎光谢》)可见,几乎所有的女性都会参与到乞巧节的活动中,“女织”在农耕经济为主的家庭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5、中秋
八月十五,秋高气爽,月光清朗。宋代中秋拜月赏月的风俗十分盛行。《东京梦华录》有详细的记载:
“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重新结络门面彩楼花头,画竿醉仙锦旆。市人争饮,至午未间,家家无酒,拽下望子。是时螯蟹新出,石榴、榅勃、梨、枣、栗、孛萄、弄色枨橘,皆新上市。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庭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声,苑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卷八·中秋)
中秋之夜,富贵人家搭起高台低榭,张灯结彩;普通百姓家中也是在酒楼占好座位一同赏月。丝竹管弦声,恍若从天外传来。此时,女子也盛装打扮,焚香拜月。
二、平日休闲娱乐
1、逛夜市
宋代打破了坊市界限和时间的限制,迎合了市民的夜间娱乐需求,女子们平日里结伴出游也非常普遍。“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卷二·潘楼东街巷),官宦人家的小姐们可以结伴夜游,看起来她们的夜生活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丰富许多。
宋代的夜市集文明与商业于一体,不仅能品尝到各地美食,还能听到各地方言的戏曲、说书等。“都人侈纵,百端呼索,或热或冷,或温或整,或绝冷、精浇、膘浇之类,人人索唤不同。”(卷四·食店)他们对各种菜肴都尽情地点要,各不相同。繁华的朱雀门外夜市,人群熙熙攘攘,小贩叫卖声此起彼伏,要持续到三更才冷却下来。
2、荡秋千
春日里,尤其是寒食节前后,相处甚好的姐妹们最喜爱荡秋千。一推一拉,一摆一荡,曼妙的身姿随着秋千翻飞,轻柔美妙。它也是爱情故事的最初媒介,“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便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爱情的开始。春暖花开之时,秋千处正式情人约会的好地点:
“红妆按乐于宝榭层楼,白面行歌近画桥流水。举目则秋千巧笑,触处则蹴鞠疏狂。”(卷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
红妆佳丽,宝榭歌楼,弹琴奏乐;白面书生,画桥流水,放声行歌。举目所见,处处是女子秋千,欢声笑语;信步行来,蹴鞠男儿,豪放轻狂。
3、其他娱乐活动
《东京梦华录》中并未涉及到的休闲活动,比如扑蝶、划船等。这些活动没有特定的时间,也是女子休闲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项目。
扑蝶,似乎一直是女子活泼好动的象征。“已拆秋千不奈闲,却随蝴蝶到花间,旋寻双叶插云鬓。”(晏几道《浣溪沙·已拆秋千不奈闲》)女子追赶着飞舞的蝴蝶来到花间,又顺便采摘花朵和枝叶来装扮自己,让人不觉沉浸在这幅美景中。“扑蝶西园随伴走。花落花开,渐解相思瘦。破镜重圆人在否。”(苏轼《蝶恋花·佳人》)原来,由于蝴蝶是成双成对的出现,所以扑蝶还能寄托一种相思。
划船,也是宋代女子比较喜爱的一种消遣方式。“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言尽而意不尽,给人美的享受。“红楼斜倚连溪曲,楼前溪水凝寒玉。荡漾木兰船。船中人少年。”(魏夫人《菩萨蛮》)描写的则是少女划船时偶遇少年的娇羞。
本文通过对《东京梦华录》以及宋词中有关女子出游方面的片段解读,可以窥见北宋女子颇具人身自由,她们有属于自己的游艺生活。女性在参与节日以及群体性娱乐活动中,形象活泼鲜明,展现了生动的北宋女性民俗风情画卷。同时,为探究北宋女性的民俗心理和文化性格开启了一扇独特的视窗。
参考文献:
[1]殷伟.《女子游艺》[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3.
[2]刘克宗.《宋代民俗文化初探》[J].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5(6).
[3]李国彤.《<东京梦华录>中的女性及文化分层》[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4(3).
[4]张莉曼,汤夺先.《<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女性民俗》[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5]张金峰.《宋代民间的风筝游艺活动》[J].档案,2012.
[6]丁群.《从宋词看宋代女性的生活》[D].四川大学,2005.
[7]李红雨.《论唐代宫廷女子的游娱风采》[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