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场景,它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人品之美和空灵之美,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关键词:薛宝琴;“踏雪寻梅”;美学意蕴
作者简介:刘纪明,男,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戏剧与影视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06-0-02
曹雪芹《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是作者着意塑造的一个场景,它和泣残红黛玉葬花、滴翠亭宝钗扑蝶、搏一笑晴雯撕扇、芍药圃湘云醉卧构成了整部书中美轮美奂的五个场景,最能够体现大观园女儿门美丽、才情、性格、思想的最为完美的美丽画面,当然也体现了曹雪芹本人的一种美学追求。
第五十回这样描绘”踏雪寻梅”的场景:
四面粉装银砌,忽见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遥等,身后一个丫环抱着一瓶红梅……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贾母摇头笑道:“那画的那里有这件衣裳,人也不能这样好!”
不得不赞叹,雪中这一画面美得无法言说,小说中宝琴是带了丫鬟的,丫鬟抱着梅花。这基本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画“踏雪寻梅”的构图。“踏雪寻梅”不仅是一幅画的构图,更重要的是传达了作者一种高洁的精神追求。
一、踏雪寻梅的历史文化意蕴
追溯“踏雪寻梅”的根源,出自一则典故:唐代诗人孟浩然巧拒官位、归隐山林、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后历代文人多有体诗“踏雪寻梅”图。“踏雪寻梅”场景成为中国文人画的美学典范,梅、雪在诗人、画家笔下结成不解之缘,元代诗人张建曾言:“踏雪寻梅花,雪梅同一色。不是暗香来,梅花寻不得”,可谓其中杰作。中国古代绘画对形的选择非常挑剔,现实生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和人物并不一定随便入画,只有那些具有丰富意蕴的物象才能入画,才能寄托人的生命情思。
古寺翠庵,在旷远静寂的冰天雪地中,一束寒梅,傲然兀立,即显示出梅的千般风韵、万种精神,同时,也表现出那些虽身处逆境却又守志如玉的儒生情怀,当然包括曹雪芹在内。按照叶嘉莹先生解释《诗经》中“兴”的说法:“兴”是完全自然的感发,是一个由物到心的过程。我们知道梅的许多自然属性,诸如凌寒独开、俏丽报春、腊月开放等,人们在长期的文化发展中,把它的自然的特性和人生、人世的变化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物我同构”的想象,或者说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其内容已经积淀在人们对梅花形象上了。自然之形与人的生命精神的嫁接用西方的格式塔心理学的眼光来看,是一种异质同形。也就是说,人与自然是心理与物质的关系,即人的大脑的心理活动机制与自然的物理活动机制具有同一性。梅从实用到观赏,梅的意象从寡淡到丰盛,历经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梅花被人赋予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受到多次的洗涤和塑造.最终形成中华文化圈中重要的一个文化符号。“寒梅雪斗新”、“梅花色白雪中明”、“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雪与梅,梅与雪,仿佛天造地设的一对。梅与雪的结合,点与面的勾勒,老梅的屈曲盘旋,雪花的自由徜徉,梅花的含苞欲放、红艳娇美,天地银装素裹的世界,再加上那个年轻美貌的女子,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图。
二、踏雪寻梅的空灵之美
空灵有两个释义:1、清新灵活。2、清净。笔者比较赞赏清新这个解释。苏东坡论述诗画形神关系时说:“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清新所言述的是一种生命的气质,一种超脱的感觉,这幅画里包含了一种清新气质,让人感觉到空灵之美。
中国人看花,大多比较随意,惟独对梅花是个例外,不但看,还要赏,还要探,还要寻。雪中探梅,踏雪寻梅,自古而然。而且,对观梅、赏梅的环境氛围还极其讲究。明人张兹《梅品》中一共列出二十六条“花宜称”:清溪小桥,篱边松下,绿苔铺地,明窗对花;花下或有珍禽为伴,仙鹤为侣,远离尘嚣,别有清境,等等。人们对梅这般另眼看待,自然跟梅花独自开放在万花纷谢的隆冬有关。但更重要的,是梅花斗雪凌霜、香清寒艳、淡雅圣洁的高标逸韵,历来为世人所歆慕。
文人、君子喜欢梅花,是因为文人们守清正之气,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浩荡之气。再者,中国文人士大夫往往是贬谪的,常有失意之气,如是情怀当然不能与代表富贵之气的牡丹联系起来。他们固守君子品格,不为境遇的艰难而改变自己的志向,恰与梅花的“凌寒独自开”、“只留清气满乾坤”的精神品格相一致。其三,空灵的画面能给人空灵的心,空灵之心不但能容纳万物,也能使人真气弥漫、心旷神怡。
三、踏雪寻梅中的人品之美
文中“贾母喜的忙笑道:‘你们瞧,这山坡上配上他的这个人品,又是这件衣裳,后头又是这梅花,像个什么?众人都笑道:‘就像老太太屋里挂的仇十洲画的《双艳图》。”画图中心人物为宝琴,宝琴披着大红凫靥裘,与那白茫芒银装世界中呈现出这么一抹红,对比鲜明,贾母又说宝琴人品好。《红楼梦》中说宝琴极其美艳,综合素质第一,贾母还有意把她说与宝玉为妻子。曹雪芹深谙这一点,宝琴是作者所着力塑造理想中的女性形象之一。她是聚合了大观园中各处众女儿优点的至真、至纯、至美的理想人生的形象。
薛宝琴这个完美形象是曹雪芹在现实中再造的梦想,他要通过薛宝琴来表达自己对人生、人性的一线希望,寄托自己的审美理想,寄托所认为的女性美的品格“极致”。大观园里有了薛宝琴这个人物,如同一螺淡墨山水画,在山山水水、薄雾浓云之间勾画出隐约层次一样。
在曹公所构造的大观园儿女中,宝琴如何成为了作者所钟情的一个形象,缘其不仅兼具了大观园中优秀少女钗、黛、湘的优点,而且她跟随经商的父亲走遍了半个天下,见识了许多别人从未见过的事物。她游览了许多名胜古迹,如果说宝琴的美貌、才情、品性使大家喜爱,那么她的见多识广更被大家羡慕。从外貌来看,宝琴给人的感觉是超凡脱俗。黛玉之美,原是一种病态的美;宝钗容貌美而失之于“富态”;湘云则主要表现为线条美和健康活泼的精神美。只有宝琴不仅有超过众钗美的容貌,更有美的气质,让所有人都为之倾倒,让这样一个形象 在灵动、清新的意境中,营造栊翠庵墙外寻梅的场景,可以说是达到了物与人契合为一的精神境界。
综上所述,《红楼梦》中薛宝琴“踏雪寻梅”的审美意蕴体现为历史文化意蕴之美、空灵之美和人品之美,三者统一于曹雪芹对中国古典美学独特认识和线条构造中,成为后代文人、画家所不断谈及和创作的题材。
参考文献:
[1]董乃斌著《中国古典文艺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6年版。
[2]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海口:海南国际新闻出版中心,2000年版。
[3]叶嘉莹著《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刘丽莎《从“宝琴立雪”看《红楼梦》与绘画》,《红楼梦学刊》,2009年第二辑。
[5]李青云《缺失里营造——薛宝琴形象与曹雪芹审美理想》,《鄂州大学学报》,2008年版。
[6]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