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兰国”军事行动战术特点及招募策略及招募策略

2016-04-27 20:02陈家瑛
军事文摘 2016年4期
关键词:伊斯兰国小分队军事行动

陈家瑛

近期发生在欧洲和非洲等地的极端恐怖袭击及其对全球的影响引起世界高度关注,不乏国际与安全问题学者从政治和宏观角度进行分析研判。而巴西有些媒体和反恐专家则从微观角度,从“伊斯兰国”以及其他恐怖组织军事行动的战术特点和兵源招募策略入手,加以探究和分析,得出某些值得参阅的结论性看法。

军事行动三大战术特点

“伊斯兰国”在2014年的迅速扩张令世界困扰。伊拉克按美国模式重组过的军队没有能力抵抗,仿照前苏联军队装备起来的叙利亚军队也屡遭败绩。

巴西军事问题专家弗雷德里克·阿拉尼亚在2015年11月中旬接受当地安全和防务网站采访时,详尽评析了“伊斯兰国”军事行动的三大战术特点,即“亚洲战术”的成熟化;拒绝采用最先进技术;军事组织跨国形式。概括而言,这种战术表现为突袭、分散化作战、施展计谋和小分队渗透性攻击。在他看来,“伊斯兰国”军事行动含有“战术革命”的意味。他说,这是因为这些战术“臻于成熟,已经不仅限于防御和寻求力量均势,而是扩展到大范围的攻击行动”。他说:“如果这一观点是正确的,西方正规军队就需要重新制定方针,为适应“伊斯兰国”的战术而改进军队训练。

其一,“伊斯兰国”军事行动所熟练运用的是一种分散化、小规模和最后100米短距离的轻步兵战斗方式,却显示出很强的随机应变能力。这种战术基于一个10人左右的小分队,优先配备近距离战斗武器,目的是给予步兵高度机动性和近距离战斗的强大火力。这种小分队采用“任务战术”,以赋予战斗队行动效率。战斗人员明白推进的时间和目标,还可自行选择路线和达到目标的行动手段。

在掌握全面的特别情报的基础之上精心策划和准备军事行动,这些情报通过巡查、审问俘虏和遍访平民来取得。小分队使用简易但精确的地图进行夜间运动,简易地图也是根据事先得到的情报绘制,一般不使用夜视镜,根据“荷花”技术进攻城市或者市区居民点。所谓“荷花”技术就是指多个小分队向事先选好的不同地点进行渗透,然后同时向城市指挥中心即敌方布阵的“荷花”心脏突进,实现合围夹击。用作部队训练的场景都是根据计划中的军事行动构建,战士按照伏击、奔袭和防御战等不同任务来实施。依据各自相应场合进行点对点的训练,进一步加强了所涉小队的机动性。小分队成员通过互联网了解军事行动的相关情况。

这种战术的重点在情报收集与分析、分散化行动、小分队渗透作战等要素,并由此弥补重型装备的缺乏。把敌人引诱到杀伤区域的最佳选择是伏击和自杀式爆炸或使用简易爆炸装置。轻步兵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通过接触地带,以便防止敌方使用大火力武器。接着实施诱骗计谋,战士在停放的汽车、建筑物和敌方阵地附近,引爆自杀式炸弹车辆或者遥控炸弹,促使防卫者四散,然后乘轻型武装皮卡迅速接近目标,一路扫射,致敌方溃不成军。

其二,“伊斯兰国”采用的战术并不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在这里,没有无人机、智能炸弹、战场数字化等现代战争中经常出现的装备。战绩和成功基于并不尖端的设备、战士的能力、高度精确的近距离武器及小分队的精心策划。

其三,“伊斯兰国”催生了一种真正的跨国武装力量。组成其武装力量的人曾经或正在众多的行动舞台上斗争,如利比亚、马里、伊拉克、阿富汗、车臣、巴尔干、叙利亚以及欧洲国家或其他地区国家。他们有能力在从撒哈拉到高加索的巨大范围内谨慎而自由地行走活动,在特定地点召集会议和以非法偷运方式转运所有种类的武器装备。有些分析家绘制出上述广大地区的暴动“高速公路图”。其战斗人员混入难民潮或者以商人身份掩护像平民一样出入国境而不被人发觉。当与西方军事干涉作比较时,其跨国特点就更明显了。西方干涉要求大型战机、空军基地、港口设施和复杂的供给系统。而“伊斯兰国”派往各地的小分队则采取突击和快速奔袭等战法破坏敌方的通讯线路、供给系统,其本身基地和军火库则设在各地事先选定的隐匿之所。

伊拉克政府军与当地居民一起同“伊斯兰国”武装分子作战

弗雷德里克·阿拉尼亚称,为了战胜“伊斯兰国”,首先需要承认,“伊斯兰国”是“一支恐怖主义军队”,而非恐怖团伙。

兵源招募能量大、策略精

巴西新闻网站大报2015年11月发表了对专注研究伊斯兰圣战者组织的学者、美国人类学家斯科特·阿特兰的采访报道。报道说,西方对前不久巴黎恐袭事件的反应先是恐惧与憎恨,接着发起猛烈的报复性回击,简直跟2001年纽约世贸大厦、2004年马德里火车和2005年伦敦地铁爆炸后的反应如出一辙。对此,阿特兰认为,“伊斯兰国”的战略意图恰恰是寻求这种军事报复,以便加深敌意,从而有利其扩展招募兵源。

2015年3月,在巴黎恐袭事件前,“伊斯兰国”官方在线杂志发表了一篇社论,社论援引本·拉登的一句话,“乔治·布什说得有道理,‘世界一分为二,要么跟西方在一起,要么跟恐怖分子在一起”。社论接着说,已经是时候发起新的攻击了,让世界变得更加分裂,“摧毁任何尚无对抗的灰色地带”。早在2004年,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发布的《如何操纵乱局》的手册就曾表露恐怖组织的意图:“必须暴露美国的弱点,让其放弃心理战和间接战,迫使其进行直接干预。”

阿特兰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过广泛的调查,包括采访圣战分子及其在法国、西班牙、黎巴嫩、伊拉克、约旦、沙特阿拉伯、印度尼西亚、叙利亚等国的支持者和同情者。他认为,上述措施在招募战士方面确实奏效。

激化仇恨和敌意仅仅是为扩大招募提供适宜的环境,在引诱青年加入方面主要靠宣传和攻心策略。阿特兰曾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过他的有关调查报告。他说,圣战者组织的干将们并非都那么受到《古兰经》的鼓动,而实际起作用的是其背后的意识形态。当那些在伊拉克的“伊斯兰国”成员被问道“什么是伊斯兰”时,回答都是“我的生命”。他们不大懂《古兰经》,也不明白其宗教历史。他们头脑中只有那些从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的宣传中所学到的东西。而宣传的内容远比一种宗教更广,是一种承诺会带来荣誉和自尊的“激动人心”的事业。西方在描述圣战者的行为方式时所使用的“虚无主义”一词,丝毫不能说明问题。有些人从圣战者那里“隐约看到一种‘平等、兄弟情谊、冷静和令人信服的运动”。

这种信息对于青年极具诱惑力。据2014年一项调查显示,法国每4个18~24岁的青年中就有一人对“伊斯兰国”有好感,尽管穆斯林仅占人口的7~8%。英国青年对“伊斯兰国”有好感的比例也大于穆斯林占人口的比例。阿特兰所做的调查表明,“伊斯兰国”招募的战士很多都是通过朋友、家人、邻居和校友的网络了解并沉迷其中的。

支持“伊斯兰国”的穆斯林比例很低,在中东国家更低。同情“伊斯兰国”的穆斯林,在埃及只有3%,沙特5%,黎巴嫩才1%。但是,对于靠自杀式战士从事恐怖袭击的组织来说,这个比例对其推进恐袭计划已经足够。而且,这种志愿者的数量将不断增加,因为这是一种“明显的历史趋势”。巴西媒体援引英国反恐专家的话,“原教旨主义在缺乏政治理想的时代会迅速增长”。穆斯林国家世俗政府的失败及其专制制度的堕落,以及随后的外国军事干涉,摧毁了公民社会,给圣战者腾出巨大空间。新的军事干涉可能会给予“伊斯兰国”一定的打击,但是其地盘的丧失可能导致在西方激起新一轮暴力活动。

“伊斯兰国”通过宣传,引诱了许多外籍人员加入

巴西情报分析家欧热尼奥·莫雷茨索恩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强调指出,“伊斯兰国”拥有巨大的招募能量,其招募计划不仅聚焦于理论说教,而且以被社会拒绝青年惯用的表达习惯开展进取性行动。“伊斯兰国”以强烈的归属感、事业自豪感和牺牲精神来维系其成员的团结,这种号召对于在学习或工作中失败的大城市外围青年来说难以抗拒。

招募名单上的很多青年都是被其所在社会遗弃,他们因贫穷、没文化、难看、失群落寞等被称为“失败者”,“伊斯兰国”的宣传部门通过媒体“营销术”,向这些“失败者”表示欢迎。“伊斯兰国”的招募团队能熟练使用社交媒体,善于采取营销术攻势,在“暗黑网络”也游刃有余,暗网是专为被招募者入门时营造的用于攻心的网络环境。他们运用年轻人的表达习惯,刺激他们的挑战欲望。所谓暗网,又叫“深网”,简单说就是搜索引擎无法搜到的网络,一般浏览器也无法连接。暗网的特性就是“绝对隐形”,网站、用户身份、IP地址都隐形。暗网网站及其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世界为所欲为。

莫雷茨索恩认为,必须针对招募对象进行反宣传的综合行动,首先是削弱“伊斯兰国”等恐怖组织的宣传效果,然后对有可能被招募的青年灌输新的思想。鉴于恐怖组织都非常封闭、难以渗透,反宣传品应精心制作,具有高度专业性和可信性,足以摧毁“伊斯兰国”所谓“正确说教”和清教主义的蛊惑宣传。要集中揭露其领导人的真面目,如贪腐、鼓吹精英主义、顽固不化。通过历数诸如对新招募者施行虐待、贪污本应付给下属的钱财和在战斗中逃避危险等丑陋现象,制造其队伍内部的分裂。还要利用准军事部队众所周知的恶癖、性变态和傲慢等弊端,向那些由于不适应恐怖团伙而表现厌倦、打算放弃的青年展示种种残暴景象。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那些通过社交网站寻求了解情况的青年拒绝招募。

莫雷茨索恩主张,不要轻易逮捕那些被列入招募名单中的青年。在加入“伊斯兰国”的“半道”被截获的青年应该纳入法律允许的行动范围,可以将其置于某种隔离状态。实行一个收容卷入者(提供协助的平民)和反叛者(战斗人员)的计划是可行的,因为这种行动可以促使那些不具有信念的人离开队伍,而这些人可成为重要信息的来源。经过技术分析,他们提供的信息对开展反恐行动十分有利。

责任编辑:刘靖鑫

猜你喜欢
伊斯兰国小分队军事行动
本期导读
我们是谁?我们是拖稿小分队!
概率论在军事上的应用浅析
水痘小分队
历史上电子媒介文化与非战争军事行动
鹦鹉小分队逗逗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