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阳光的生活

2016-04-27 02:12周朝云
彝良文学 2016年2期
关键词:彝良

周朝云

人们常把“衣食”并提,其狭义指人的吃穿,广义指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古人云:“衣食足,知廉耻。”,人们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才能讲究文明,追求精神文化及更高的境界。今天的年轻人,无法想象过去中国人民缺吃少穿的情景,仿佛在我的身边,高速路原本是这样的宽广,桌上的晚餐,从来就是那样的丰盛,节日的盛装,就是那样的华丽,我们的住房,从来就是那样的舒适明亮……

请问你们的祖父辈,过去的彝良,是不是像今天这样如诗如画般的美?我们的生活,是不是处处充满春风阳光?结论是:不!是天壤之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有了改变,是党的十八大以后,走向了辉煌。“细雨润无声”,在我们的身边,一天一个样的变化。本文仅将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作对比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衣:改革开放以前,我见到的干部职工,普遍穿补丁衣裤,当学生时,能穿上一件制服那是多荣光的事。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有穿蓑衣的,有光膀子露屁股的,更有那高寒山区的许多儿童更是一丝不挂,在凛冽的寒风中放牧割草。城里人家,通常是大人的衣服穿烂后改给小孩穿,大的穿了小的穿,要穿几个人。外国人攻击中国人“三个人穿一条裤子”,这一点不夸张,当时每人发1尺7寸布票,3个人的布票买布还不够缝一条裤子。我小时候曾目睹了这样一个惨景:一个穿蓑衣的农民在火塘边烤火,不小心蓑衣着火,由于细绳子把蓑衣捆得很紧,无法解开,这个农民被烧成重伤。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除解决吃粮外,把人民的穿衣作为国家大事来解决。时任党中央书记的胡耀邦视察云南、贵州,看到农民穿着破烂,遂在两省开仓发放布匹。彝良在1984、1985年间两次发放人口2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0%以上,发放棉布285.36万米,棉絮4.2万公斤,其他棉布制品上万件,总金额784.32万元。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今穿的不用愁,到处衣店林立,满街各色时装琳琅满目。今人不是讲穿得暖,而是讲穿得好,讲时尚、风尚、名牌、品位。法国一位大文豪说过:“不应该以衣帽取人,但服饰可以装扮上流社会名流”。爱美之心,人人有之,而今一个普通的公民都可以把自己装扮成上流社会人物,穿金戴银的饰品已进普通百姓家。衣饰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国人的风度,一个国家的文明开化。在笔挺而华丽的服饰下,中国人扬眉吐气了。

食:“民以食为天。”这是最普通的道理。可是千百年间没有哪朝哪代解决这个问题。历代的改革,多次揭竿而起的农民战争,都是为民争食。蒋介石离走大陆,虽忧心如焚,但也有自我解脱的些许欣慰。他把几亿国人吃饭这一大包袱丢给共产党来处理。共产党人从一建国开始,用了很多办法试图解决这一国计民生的大问题。诸如搞大跃进,人民公社化,但由于家底薄,始终解决不了人民的吃饭问题。那时吃的是什么?不如今天的猪狗食,有酸菜汤面面饭撑得下去的是好人家,城市居民实行凭证供粮,10岁至100岁每月25斤粮,外出要自带口粮,带着粮票买饭吃。每月4两菜油,1市斤猪肉,难得一饱,偶吃一顿肉叫“打牙祭”。农民生活更糟,通常人家一年要缺半年粮,一些人家一年只有3月粮。会过日子的人家掺合半粮半菜,半饱半饿把日子度过,不会过日子的人家几顿饱饭过后,就四壁空空。我在两河一带教书,那里的农民,每到秋冬,要到山上打代粮蕨充饥,山上的蕨根被挖光。

三中全会后,几年间农民满楼苞谷闹喧天,市场开放什么吃的都能买到。同是一块土地上的耕耘,人们为何昔日饥荒今日饱?全是攻策变了样。中国人历来注重饮食文化,现在不是只讲吃得饱吃得好而是怕吃好了生出病来。吃从营养、健身、保健方面发展。有了吃穿过着丰富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政府花大力对农村扶贫,解决穷苦农民的温饱问题。农民吃饭不用愁,农村普遍人家也不是那种填饱肚子的观念,也不是那种“腊肉、烧酒、大块肉”的生活方式,而是在追求吃好、吃爽、吃得有营养。饭后也学城里人唱唱歌,跳跳舞,逛马路,过着充满阳光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住:过去农村大部分人家住的是千年不变的茅草房,很多人住窝棚,更有人家无居所住岩洞。政府办公住房是旧衙门,学校是破庙。街上居民是百年风雨飘摇中的旧房。机关干部虽住公房,多数人家一家三代十余人挤在一间不足20平米的破房里,办公室也成了卧室,晚上住人白天办公。角奎街上,很多人家无居所,扒着墙壁搭窝棚,大风袭来,房顶被掀上天,许多人家雨漏无干处,常是坐屋观天。“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成了彝良人百年的住房梦。有个童话:一个牧童在山上放牧,当他一觉醒来,这山变成了一座美丽的城市。

彝良的变化正是这个牧童的梦幻,几年间万座高楼平地起,小区的出现如雨后春笋,住房宽敞而华美。如今的住房不是为了有个避风雨的港湾,而是注重装饰、舒适。有的人家装饰如皇宫,室内现代化家具尽有,一般人家宽敞舒适,还有人住上别墅。街面高房林立,灯火辉煌。许多从那苦日子过来的人,简直不敢相信,这就是自己终身相伴的房屋,这种豪宅胜过过去地主老财家的好几倍。农村从消灭茅草房到建新农村,住房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与城市差别不大,多数人家住上水泥平房,少部分人家建高楼大厦,不少人家建庭院,花香鸟语,是一处人间仙境。许多村民办了“农家乐”,是城里人过厌了都市生活,换过环境的休闲地。

行:“犹溪,赤木,盘蛇七曲;盘龙乌栊,气与天通;看都沪泚,住柱呼咿,无降贾子,左担七里。”这是《华阳国志》最早描写昭通一带人们肩挑背揹,在盘曲小路上艰难行走的情景。千百年来“行路难”始终是制约人们外出的一大障碍,交通不便是制约山区经济发展瓶颈。大山相隔,隔断了与外界的交往。“要得富,先修路”,当地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把通路建设作为全县人民的奋斗目标,到处开山劈岭,让三山五岳开道,道路建设不断变新。通了国道、县道、乡村公路,昔日山水隔绝的乡村已成交通要道,曾断言不能通车的地方现在是车到家门。交通网路四通八达,遍布村社,肩挑背背的历史已成过去。乡里人与外界的接触多了,变得聪明起来了。公路的质地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是狭窄的砂石路,今天是宽敞的油路、水泥路。昔日从县城到昭通坐车要1天,到昆明要4天,而今快车一小时到昭通,5小时到昆明。交通便捷,商旅通行,拉动了彝良经济大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大进步。更振奋人心的是百年铁路梦今日成真,内昆铁路穿境而过。坐火车到北京上海任你行。伴随着交通的发展,通信变化是惊人的。20世纪80年代,在影视中看到外国人使用手机为神奇。几年间,电话到了千家万户,手机到了寻常百姓家,坐在家里,一个电话就能了解世界,就是放牛娃都在使用手机,这神奇的东西,也成了玩具在小孩的手里摆弄着。我们与世界在同行,在奔跑,我们与世界最先进的发展在拉近。

逝者如斯夫!纵观天下,今人其乐无穷。这都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八大带来看得见摸得着温暖人心的事,是当地政府的决策给人们带来的实惠。有个物理学家说过,倘若有根杠杆,给他一个支撑点,他可以把地球起动。当时曾招来许多非议,认为是荒谬。由此观之,中国几十年突飞猛进的变化,不就是杠杆和支点的作用吗?这个杠杆握在中国领导人的手里,这个支点就是政策,政通人和,找到中国国情的切入点,从而托起亿万人的生存和希望。中国梦,我们的明天会更美好。

猜你喜欢
彝良
百草吟
法院的门
我在彝良等你
云南省彝良县委书记姚勇:扶贫要找准着力点
真心做事 卓然自立
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
点燃文化彝良的星光
黄训鲨诗选
彝良印象
林若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