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分析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政府主导高职教育集团化发展,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协同创新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困境
1.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数量之间的矛盾
人才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这其中既包括少量的尖端创新型人才,还包括大量熟知应用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根据《唐山市人才强市战略规划》预测,2016-2020年唐山市在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环保产业等领域人才需求巨大,分别为17.3万、9.2万和 5.5万。目前,唐山市4所高职院校开设的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的专业主要有动车组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新能源汽车维修技术、环境监测与监理技术、供用电技术、热能动力设备与应用、移动通信技术等。以2014年为例,4所高职院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招生总人数仅为473人,藉此我们能够看出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远不能满足唐山市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之间的矛盾
唐山高职院校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然而令人不解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是我们想象的居高不下,有些甚至是很不乐观。一方面是人才需求旺盛,一方面是毕业生就业率低下。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与行业企业的需求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换句话说是我们的人才培养质量出现了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比如在办学层次上,没有完全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水平,资源浪费较为严重。
二、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职校企合作体制机制创新
1.推动政府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
目前唐山市成立了4个职教集团,没有一个是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起来的。政府在职教集团中没有发挥“主导作用”,仅处于参与的地位,这势必严重影响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热情。作为推进校企合作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职业教育集团各成员之间关系较为松散,由于政府主导作用的缺失,势必缺少对参与校企合作的监督和制约,从而严重影响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因此,应尝试建立由政府牵头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作用,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成立常设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由政府相关部门、高职院校代表、行业协会代表、企业代表等组成。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负责产业和高职教育的协调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利益协调、保障服务、财政扶持、税收优惠等措施调动合作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2.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的合作,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笔者建议由唐山市政府推动,成立唐山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协会,加强高职院校与行业协会的互利合作,行业协会积极进行中长期人才需求预测,为高职院校的专业调整、课程设置、质量评价等提供科学依据;高职院校可为行业协会提供优秀师资,协助其开展员工培训等服务。行业协会与高职院校的有效合作,拓宽了行业协会的服务领域和辐射范围,为本行业优先获得优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高职院校通过与行业协会的深入合作,能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从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搭建唐山市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
在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职教集团的基础上,进一步搭建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基于战略性新兴产业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平台由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核心调节者),合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核心参与者)以及金融机构、中介机构(辅助参与者)等组成。政府牵头的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对平台各方起着统筹与协调作用。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是协同创新平台的核心参与者。作为利益相关者,高职院校通过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与此同时,行业企业直接参与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之中,从而达到进一步优化专业设置,提高学生专业和实践能力,提高课程的针对性等目的,从而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协同创新平台的辅助参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金融的内容涵盖投资、银行、社会资金、风险机制等。金融机构在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中承担的最根本任务是建立和完善一个强大的资本市场,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介组织(包括行业协会)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协调优势,大幅度降低协同创新成本与风险。除此之外,中介组织还可以沟通衔接各类创新资源的主体,实现知识增值。
参考文献:
[1]周兴德,曾东升.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沈建根.区域型职业教育集团:特征、制约因素与发展策略[J]. 职教论坛,2012(16).
[3]蒋良骏,焦世奇,李坚强.扬州高职院校现代服务业相关专业设置与优化研究[J].职教通讯,2013(18).
[4]陈劲.协同创新[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5]熊岚,张月云.唐山市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发展策略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