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
摘 要:进入21世纪,考研热度逐渐升温,现有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分析考研的共性原因。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个案来反映考生考研前后的心态,集中体现隐藏在他们想法背后的社会问题。本研究以3名参加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大学生为访谈对象,分析了他们的考研动机。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得出以下探索性的结论:个体考研的原因是不同的,但其中也透露出一定的共性,比如社会劳动市场分割形成的就业问题,加深了学历主义对个人教育选择的影响,学历主义的日渐兴盛促进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崇拜,从而使得高校学生纷纷考研。
关键词:大学生;考研;原因分析
一、导语
“考研热”是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学者和高等教育工作者都十分关心的社会现象,以往的研究也正是从教育学、经济学和社会学这三个基本的角度切入去探讨这一社会现象的。教育学方向的探究主要是研究高等教育大众化和考研热的关系,对高校毕业生的考研动机进行调查,以及从教育心理学的成就动机等因素去分析大学生考研的目的。经济学方面的研究主要以人力资本理论和信号理论为基石探究“过度教育”和“知识失业”等现象与考生的考研选择是如何互相影响的。社会学角度的研究则注重探讨转型时期中国产生的学历主义和教育崇拜等思潮在“考研热”现象中发挥的作用。
不管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学术研究中,对于高校毕业生为什么要选择考研这个问题,大家都必然会提及一个原因:就业困难或就业不理想。学生考研的原因各种各样,考研原因显然不能一概而论,原因也不仅仅局限在调查问卷的几个选项之中。高校毕业生考研是不是因为就业难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二、原因分类
关于考生考研动机的探究,是关于考研热研究中的重点。综合梳理众多的研究所提出的考生选择考研的原因,大致可以将这些原因分为四大类:内部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
1.内部因素
(1)追求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青年大学生的成就动机水平较高,求知欲也非常强烈。大学四年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对知识的需求,许多人选择通过深造的方式实现人生价值,提高自我素养。
(2)职业目标尚未明确,调整专业的需求和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高校普遍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有一部分学生对于自己的就业目标十分模糊,不清楚自己适合做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或者所学专业同自己的就业目标不相符,这类学生往往希望通过考研调和现实与心理的矛盾。
(3)崇尚读书学习的心态和名校情结。中国人自古就有“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说法。崇尚读书、教育崇拜,体现到个体的选择上,就是盲目追求高学历。
(4)逃避进入社会的恐惧心理。在学校中生活了16年的青年学生,无时无刻不受到学校的保护,从而对进入社会持一种迷茫、恐惧甚至抵触的态度,于是选择考研,寄希望于成功后可以再享受几年逍遥自在的校园生活。
2.家庭因素
(1)父母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广大中国家长都有的教育心态。中国人重视家庭,重视父母,体现为孝顺,不违背父母的意愿。许多考生受到来源于父母的压力而选择考研。
(2)社会流动的压力。个人的社会地位也会影响到家庭的社会地位。个人可以通过在社会中提高自身的经济重要性和政治重要性实现向上流动。教育在社会流动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家长出于期望提高家庭地位的原因,愿意在子代的教育上进行投资。
3.学校因素
(1)同侪压力和从众心理。学校是一个同辈群体集中的地方,学生在学校中的行为会受同辈的影响,反映在考研上即表现为带有从众性质的考研选择。
(2)学校为提高就业率和提升学校形象鼓励学生考研。考研成功在学校统计就业率中属于已就业,因此许多学校为提高就业率,提升学校形象,鼓励学生考研深造。
4.社会因素
(1)经济发展的需要。需求的增长使得供给增长。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需要更多的高学历人才,从而推动了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
(2)劳动力市场制度因素。目前城市和农村二元的户籍制度导致了城乡二元的劳动力市场。人才涌入发达地区,发达地区人才市场饱和,从而使发达地区的人才准入底线一再提高。
(3)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的过度教育。我国只用了五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今天,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毕业生的数量却与日俱增,社会虽然可以为毕业生提供一定的岗位,但并不能完全满足,过度教育使社会出现知识失业,从而加剧了考研热。
三、关于考研热的思考
社会学家认为,我们生活的社会是分层的。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提出划分社会层次结构的三重标准,即财富——经济标准,威望——社会标准,权力——政治标准。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阶层,但社会中的个人有机会从一个阶层到另一个阶层中,社会学家称之为社会流动。古语云: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社会流动也是一样的,个体都希望向上流动。如果个体能获得地位较高的职业,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把考研当作谋求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的途径,这是个人选择。万千个个体的一致选择则导致了大环境的“考研热”。教育在取得职业成就的过程中和促进社会成员构成的分化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但是我们还应该思考,为何笔者的个案会使高等教育成为个体的“职业晋升”的法宝。
1.社会的需求:劳动市场分割形成就业问题,加深学历主义对个人教育选择的影响
根据劳动市场理论,一般存在着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在当前的转型时期,由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和东西部发达程度不同,事实上存在着多于四个层级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不分贵贱,但是职业对个体能否获得较高的经济政治地位有着比较大的影响。想要进入发达地区城市的主要劳动力市场,甚至更高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通过延长受教育的年限证明个体的胜任能力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个体的行为:学历主义的日渐高涨促进了内部和外部的教育崇拜
当教育成为为数不多的可控因素时,人们就会不惜一切代价在教育上多投资。这也解释了现在中国的许多家庭为送子女出国念书卖房拆地的行为。许多人夸大了教育的内部和外部功能,认为教育一定能提高人的素质,教育也一定能改变人的社会地位,这正是所谓的教育崇拜。当人们不惜代价地提高受教育水平的时候,教育的分流作用则更为明显,反映在从下到上的教育筛选,会筛下大部分,选出小部分,这个事实更加强化了个体对教育的崇拜。
3.必经的阵痛:高等教育阶段的过度教育与知识失业
我国只花了五年就完成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拥有本科文凭的人高速增长,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文凭贬值。所谓过度教育是指教育发展的速度超过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的需要的一种相对过剩状态。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者从事着低学历者就能完成的工作,而低学历者又面临着失业危机,从而造成了越有知识越易失业的现象。
精英职业门槛的不断提高,使胸怀大志的青年希望通过提高学历来加重就业时的筹码,这令已经扩张的教育市场更加膨胀,考研热在这个就业难—文凭热—考研热—研究生扩招—就业更难的循环中,不可避免地成为两面受压的环节。
参考文献:
[1]刘精明.转型时期中国社会教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
[2]刘生全.教育成层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钱民辉.教育社会学——现代性的思考与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吴康宁.教育社会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5]刘延东,刘永树.对“考研热”的社会学和经济学思考[J].青年研究,1996(11).
[6]李红霞.对当前“考研热”的调查与经济学分析[J].青年研究,2002(3).
[7]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纪人对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