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商业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都是业界热议的话题,设计师们一方面苦恼于如何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另一方面也在与商业的平衡间寻找灵感的栖身之所。设计创造力作为本质问题,它的来源与原则关系着将美学引入生活,用设计引领生活的使命。在2016中国服装论坛的闭幕论坛“创造力的来源”上,来自各领域的艺术家、设计师对此展开了对话。
Calvin Klein高级创意设计总监 Zaazaa Walid:
新媒体为创新增加动力
创意时尚的来源在哪里?今天,有了互联网,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惊喜的方式找到惊人数量的信息灵感。对于设计师来说,不能没有互联网。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参与时尚产业,尤其是对时装设计师来说,你的市场、顾客就在大街上,你要让顾客知道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通过互联网连接到服装,包括趋势、时装和审美。任何一个时装周都要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力量,设计师要多去跑,到其他国家去看看。我们搜索那些没有看到过的东西,打破规则,以不同的方式寻求灵感。
第一点,建立正确的设计身份、设计标志。很多新事物在中国这个新兴市场诞生,未来,我们要寻求那些看不到的东西,但一定要融合我们的历史和传统。第二点,今天,我们生活在全球化的世界里,对于当前的品牌和设计师,你要如何面对时装?你要如何确保你能够和这些新的事物连接起来?最好的工具是创新,它能够攻入市场位置,可以用它拓展全世界的各类业务。如果你愿意创新,那么世界就是你的。
法国新兴品牌THE KOOPLES首席设计师 JI HUI:
时尚的魅力在于不同的理解
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不断叠加的商业压力使设计师无法思考和设计。我们每天都像机器一样产生一些点子和创意,但商业和设计无法达到真正的共识,在销售的压力下,设计师们不得不让步。这就出现了市面上雷同的手稿,设计师拷贝各大品牌的发布,为了完成指标做出了很多不中用的设计。
商业性决定了设计性的存在,这也是我们妥协的原因。有感情的设计团队与理性的商业结合会有很多障碍。市场现实很残酷,你精心设计的款式无人问津,但有时候毫无特色的又成了爆款。
有时候大众放大了灵感的来源,灵感其实存在于生活当中,但有时候又会迷失。设计充满了幻想性,也牵涉到广泛的文化、艺术的见解,甚至包括话题性、争论性、甚至政治性。需要一定的敏感度来理解,也需要品牌的包容力。
我之前做的是法国的一个快时尚品牌,有很多来自摇滚乐的元素。对我来说,这个灵感非常容易,因为欧洲有这样的氛围和文化。所谓灵感,是打破条框让设计更突出,最后塑造出品牌的特色,这是全盘的计划和统筹,也是品牌的发展方向和美学的一致性。
联想集团副总裁、设计与用户体验负责人 姚映佳:
智能就是新时尚
时尚是漂亮的事物,但时尚也是改变,智能就是新时尚,因为智能正在改变生活。当前,产业升级+消费升级是大趋势,将智能技术和生活内容相结合,为社会和消费者带来价值,把这种融合的趋势和结果称之为新生活方式。
那么,在未来的生活方式中,如何开始新的融合?当我们通过智能探索新融合的时候,我们希望看到产业链的纬度。所以,从智能的角度来讲,不仅是智能制造和服务,还有新的体验价值的叠加。基于大数据、云计算,在潮流的引导和选择上,在人们身体数据的获得和应用上,在库存关系上,在个人生活内容和服务的创新上都可能找到新机会。所以,开放和跨产业的碰撞是最重要的原动力。
什么样的企业更有竞争力?平台创意创新性的企业越来越有潜质,它以跨界合作和产业融合为目标,以用户需求和消费趋势为价值核心,合作共享,快速吸引分享全球资源,重新构建产业链的方式。设计师比较关注如何在创新上有不同的思考,我们的做法是找合伙人,与你不同的人合作,你也会变得不一样。
著名雕塑艺术家、稀奇品牌创始人 瞿广慈:
寻找产品核心的源代码
在新的时期,文化和艺术的载体是品牌。一个好产品的密码是什么?第一是品质,第二是品牌,但是好的品牌需要时间。今天,当中国的资本力量到处横行的时候,我们要反思,做一个品牌要花多少年?我们有多少服装品牌呢?真正能走向国际的又有多少呢?品牌打造是需要时间的。
另外,产品内在核心的源代码也是价格,如果做到了品牌、价格和品质相结合,那么这个品牌肯定会成功。未来10~15年,在中国品牌起飞的时候,将有大量的消费者对更美好的生活有更大的需求,这个任务是要我们来完成的。
台湾著名装置艺术家 王文志:
艺术是心灵的原点
我一直想塑造一个属于心灵的概念,而我的作品实际上是身心归属的地方,那么,它可以与大自然结合,让人们可以躺在那里,聆听自己的声音。在忙碌的时候,我们很少可以静下心来,我要通过我的作品建立人与人交流的平台,所以,除了我的工作团队,我到每个地方都会和当地的工作人员合作。
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 乔晓光:
关注民间文化的深度
剪纸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文化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剪刀和毛笔构成了中国文明的最基本工具,也表达了民间文化的深度。但我们处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改革开放之初,中国有400多万个自然村,现在已经消失了100多万的自然村,那些村庄就像图书馆一样,在悄无声息地离开我们。村庄寄托着文明的心灵之原,也激励着艺术家们的创作。一个伟大的传统不是推销出来的,它会在合适的时间显示出真正的力量。
书籍设计大师、视觉艺术家 吕敬人:
审美从设计开始
中国每年出产巨量的出版物,但不是读书大国,中国人读书少不是电子载体之过,一方面是因为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的环境,另一方面缺少读来有趣、受之有益的书,这其中就包括对审美的缺失。现在,出版商品化过度引发了反思,我们要减少纸张的消耗,做一本有生命力的书。阅读审美从设计开始,创造阅读美学的书籍设计不止步于装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