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2016-04-27 01:10刘福英
黑河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语言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刘福英

[摘要]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而思维又需要通过语言表现出来。数学语言对小学生来说有一定的抽象性,不易理解,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语言是学习、理解数学知识的基础,它的作用不可小觑。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关注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语言能力;课堂教学

新课改以来,小学数学教学有了高速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创新与发展。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除了要完成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教学目标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数学语言,会用数学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锻炼,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一、创设良好氛围,鼓励学生发展数学语言

良好的学习氛围能使学生放松心情,调动学生表达的积极性。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人文环境的建设,注重从学生的角度开展教学,努力营造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创造说的机会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路,让学生敢于说、乐于说,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生活中的数》时,有一名教师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五个数来,用开火车的方式数,学生开始尝试着数数。教师给了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后,让学生来回答这一问题。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时候,向学生投去鼓励的眼神。当有的学生回答时忘记了后面的数时,特别着急,这时教师并没有对其批评、讽刺,而是鼓励学生:“不要紧,慢慢想,你离成功很近了。”当学生还是没有回答出来时,教师继续对学生说:“没关系,这就是你需要努力的地方,相信你下次一定能很好地回答出来。”学生在得到教师给予的鼓励和肯定后,顿时勇气、信心倍增,不再惧怕出错,都大胆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教师通过给予学生鼓励和肯定,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害怕出错,使学生变得敢说,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教师以这种鼓励的形式,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为发展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讲有些陌生,尤其是其中的一些数字和符号,学生更是难以表达叙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让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注入生活元素,联系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经验,很好地理解和解决数学问题,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例如,在教学“2×5的乘法口诀”时,为了活跃课堂氛围,锻炼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请用自己的话说一说3×4这一题目的含义。”很快就有学生说:“4个3是多少?”这时,教师引导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如果将这个算式放到实际生活中,它又会有怎样的意义呢?比如,在商场买东西的时候,一个笔记本3元钱,买4个会花多少钱呢?”

学生在教师给出这个问题后,立即回忆自己在生活中买笔记本的情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立即反应出,就是教师之前所列的算式。之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开始尝试,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运用自己的语言,将数学算式和数学符号表达出来。有学生说:“妈妈买了4斤香蕉,每斤香蕉3元钱,妈妈一共买了3×4=12(元)的香蕉。”还有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我每天吃3顿饭,我4天一共会吃3×4=12(顿)饭。”学生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到了数学信息。

这种教学方式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加深学生对这些数字、符号的印象。数字、符号都被赋予了生命,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合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很多学生对于数学语言是不了解的,这些学生会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数学产生抵触心理,教师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让学生乐学,就必须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结合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认识、了解数学语言,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在教学《认识图形》时,有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了几张有趣的图片,并借助大屏幕展示给学生。图片中有不同的数学图形,比如三角形、圆形、长方形等,组成了一些学生喜欢的小动物图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这些图形,并说出其中包含的数学图形。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展示图片的时候就已经被深深吸引,都感到很神奇、很有趣,所以在教师提问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去观察、辨认其中到底包含哪些数学图形。在学生观察后,教师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都争先恐后地向老师发表自己的见解。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借助学生的兴趣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和运用数学语言,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四、教师语言示范,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模仿能力很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对其影响很大,学生会在无意间模仿教师的语言和行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要求自己,注重数学语言的正确运用,强化自己的语言示范性作用,让学生通过模仿表达,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学《加与减(一)》时,教师在教学中给出一个例子:400-57。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这一问题。

师:我们观察一下这个算式,可以将57分解一下。我们可以写成400-50-7=350-7=343,由于被减数是400,而400-57计算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我们可以将57变成比较小一点、简单一点的数,400-50就很容易口算得到350,而350-7我们也可以口算得343。

教师讲完这一算式的解决方法后,给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并让学生尝试着复述一下这个计算方法的道理。在大多数学生都模仿、复述后,又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还有别的解题方法吗?”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巩固了这一计算方法,还给学生创设了训练数学语言的机会。学生在思考一定时间后,按照教师的思路,给出了一个不一样的计算方式:400-57=399+1-57=399-57+1=342+1=343。教师对学生的方法进行了肯定和表扬。

教师的示范性教学为学生指引了学习的方向,为学生数学语言的发展创造了机会,明确了方向。这种教学方式很好地活跃了课堂氛围,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五、引导动手操作,培养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动手操作是手脑并用的一种活动。数学语言不只存在于文字教学中,还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单凭教师的灌输和讲解,学生很难理解数学知识,更不要说完美地表达和运用了。操作活动教学是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认识数学语言,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很强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

例如,在教学《时、分、秒》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内容后,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动手制作生活中常用的钟表。学生在教师布置任务后立即动手操作,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有的学生制作表针,有的学生制作表盘中的刻度,学生在活动中边动手操作边回忆知识内容。在学生完成制作后,教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制作思路、制作原理和制作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学生在论述的过程中能清楚地表达出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关系,很好地促进了学生数学语言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对时、分、秒的知识内容有了更好的认识,营造了活跃、轻松的学习氛围,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教师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关注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更多说的机会,让学生能说、敢说、会说,强化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准确性,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

参考文献:

[1]邱艳玲.教学的发展——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Z].河北:互联网,2009.

[2]陈振明.学数学对个人的意义.百度知道[Z].四川:互联网,2009.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